謝桂蘭 王瑞奇 詹佳欣 喬路 鄒子秋 余洪釗 陳華
我國早產兒發生率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不斷升高,尤其是2015年二胎政策放開后,高齡孕婦、經產婦、多胎妊娠孕婦比例的增加使早產率進一步增加。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年有1500萬名早產兒,中國每年大概有120萬名早產兒[1],這給臨床早產兒的護理工作帶來巨大的壓力。多數早產兒出生后需要立即轉入新生兒監護病房,此時早產兒父母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社會沖擊和經濟負擔[2],易產生悲傷、抑郁、焦慮、擔心、自卑、內疚等負面情緒[3]。梅菁[4]的研究表明護士對患者家屬需求的積極干預可以明顯改善家屬的負面情緒,提高護理質量。本研究對入住新生兒監護室的早產兒父母需求與滿足情況以及醫護人員對此的認知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以找到醫護人員與早產兒父母在需求和滿足情況的認知差異,為臨床護理工作的改善提供指導。
1.對象:采用方便抽樣法,于2017年9月—2018年4月選取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首都兒科研究所、北京兒童醫院四所三甲醫院的86名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醫護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76份,有效回收率為88.4%(76/86)。醫護人員納入標準:①在NICU工作;②了解問卷內容且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實習期間、新入職、進修、規培輪轉的醫護人員。同時,對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和北京婦產醫院的NICU住院的38名早產兒父母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2份,有效回收率為84.2%(32/38)。早產兒父母納入標準:①患兒為早產兒;②無認知及語言交流障礙;③了解問卷內容且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早產兒處于病危狀態。②早產兒住院期間死亡。
2. 方法
(1)研究工具:采用問卷調查法。①一般資料收集包括NICU醫護人員的一般資料及早產兒父母的一般資料。NICU醫護人員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工作年限、在NICU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職稱。早產兒父母的一般資料包括早產兒父母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有無照顧新生兒的經歷等。②早產兒父母需求及滿足情況由研究團隊成員自行設計的“早產兒父母需求及滿足情況調查表”收集。該調查表參考中文版重危患者家屬需求量表(critical care family needs inventory,CCFNI)自行設計。CCFNI量表是研究重危患者家屬需求的常用工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自設問卷內容涵蓋原問卷的5個維度,共計26 個條目:包括增強信心和減輕焦慮的需求(4條)、得到支持的需求(8條)、舒適的需求(3條)、信息的需求(6條)、接近病兒的需求(5條)。
本項目旨在比較醫護人員和早產兒父母對其需求和滿足情況的認知差異,因此醫護人員和早產兒父母采用相同的問卷調查。兩者所用的問卷條目是一致的,但是研究者給出的引導語不同,并在發放問卷時對研究目的進行仔細的解釋。醫護人員是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來判斷早產兒父母對某種需求的重要程度,根據自己工作病房目前的環境、設施、管理制度及工作人員的行為等評價早產兒父母各項需求的滿足情況,早產兒父母則是根據自身情況和NICU 能提供的條件評價其需求和滿足情況,兩者的評價角度不一樣。
問卷分別測量需求和滿足程度兩個指標。其中采用Linkert四分法測需求的重要程度(1=不重要,2=有點重要,3=重要,4=非常重要),需求的重要程度總分=各條目得分之和/條目數,分值越高,表示需求的重要程度越高。每條需求內容后附加需求是否滿足(1=未被滿足,2=部分滿足,3=已被滿足),需求的滿足情況總分=各條目得分之和/條目數,分值越高,表示需求的滿足程度越高。自設問卷經護理專家審閱反復修改而成,經預實驗分析,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早產兒父母中,“早產兒父母需求及滿足情況調查表”的 Cronbach′s α系數為0.934;在醫護人員中,“早產兒父母需求及滿足情況調查表”的 Cronbach′s α系數為0.930。
(2)調查方法:研究團隊成員說明調查的目的和意義,然后發放問卷。①對醫護人員的調查方式:先向護士長說明本研究調查的目的、意義、問卷的用途,由護士長以“問卷星”的形式在微信群里向科室醫護人員發放電子問卷。②對早產兒父母的調查方式:先讓早產兒父母了解研究調查的目的、意義、講解問卷的用途,所得資料僅用于研究,保證受試利益不受侵犯。采取自愿的原則,并保證其有中途退出的權利。將問卷發給入院第3天的早產兒父母,使其按導語完成填寫,問卷填寫完成后立即收回,對于存在多選或漏選的選項,請早產兒父母確認或補填,保證問卷的正確性和完整性。

1.研究對象一般特征
(1)醫護人員中女性94.7%(72/76),男性5.3%(4/76);平均年齡(30.6±7.1)歲;平均工作年限(9.2±7.7)年;在NICU工作年限(4.9±4.3)年。具體結果見表1。
(2)早產兒父母中父親65.6%(21/32),母親34.4%(11/32);父親平均年齡(33.7±4.9)歲,母親平均年齡(32.2±3.7)歲。具體結果見表2。

表1 醫護人員的一般資料(n=76)

表2 早產兒父母的一般資料(n=32)
2.醫護人員和早產兒父母對需求的認知情況
早產兒父母各項需求均在3分以上,達到“重要”的程度,醫護人員也認為各項需求均很重要,醫護人員和早產兒父母在得到支持的需求和信息的需求的認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體需求和其余維度需求的認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醫護人員和早產兒父母對需求的滿足情況的認知比較
醫護人員和早產兒父母在總體需求的滿足情況及各維度的滿足情況的認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醫護人員的判斷得分高于早產兒父母實際認為的滿足情況。見表4。
4.早產兒父母對需求的滿足情況得分最低的條目
對早產兒父母對需求的滿足情況問卷26個條目得分進行排序,得分最低位于前五項的條目見表5。

表3 醫護人員和早產兒父母對需求的認知情況
注:與早產兒父母比較,*P<0.05

表4 醫護人員和早產兒父母對需求的滿足情況的認知情況
注:與早產兒父母比較,*P<0.05

表5 早產兒父母對需求的滿足情況得分最低的五個條目
1.醫護人員和早產兒父母對需求的認知基本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醫護人員對早產兒父母需求非常重視,各維度需求的平均分為(3.4±0.5)分,甚至高于早產兒父母的需求得分,說明醫護人員已能夠清楚的認識并理解到早產兒父母的需求。劉輝等[5]的研究也表明醫護人員對重危患者家屬需求的認知和重危患者家屬需求現狀大致相同,說明隨著醫療模式的轉變,醫護人員的關注點已由患兒本身逐漸轉變為關注整個家庭,對早產兒父母需求的有充足的了解和認識。
差異在于醫護人員對“得到支持的需求”的重要程度排序高于早產兒父母,這與李春玲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是由于此時早產兒父母極為擔心、關注自己的孩子,而忽略了自身得到支持的需求。遲俊濤等[7]的研究也認為病人家屬最不重視的需求多是與其自身身心相關的需求,但實際上這些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只是早產兒父母主觀上并沒有重視自身得到支持的需求。章歷紅[8]的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產婦產后抑郁呈負相關。若早產兒父母得到支持的需求得到滿足,會減輕早產兒父母的各種負面情緒,提升家庭應對方式。因此,應提示早產兒父母重視“得到支持的需求” 。
2.醫護人員和早產兒父母對需求的滿足情況的認知存在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醫護人員對早產兒父母需求的滿足情況的認知的各維度平均分為(2.6±0.3)分,顯著高于早產兒父母需求的滿足情況的各維度平均分。這與陳瀟[9]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醫護人員對早產兒父母需求的滿足情況的認知還有待加強。本研究中多家醫院采取一系列措施滿足早產兒家長的需求,例如定時開放病房,允許早產兒父母探視;提供各種宣教材料進行健康教育;醫生會隔天打電話告知早產兒父母早產兒的情況;在NICU外邊設有等候室等。因此本研究中醫護人員認為已經基本滿足了早產兒家長的各項需求。但由于NICU病房醫護人員專注于對早產兒的治療和護理,與病人家屬接觸時間較短,且醫護人員和早產兒父母從不同方面考慮問題,這就造成了兩者對需求的滿足情況的認知差異。
3.對改善早產兒父母需求的滿足情況的建議
本研究中早產兒父母對需求的滿足情況最差的5個條目得分均低于2分即均未達到“部分滿足”的水平,分別歸屬于“得到支持的需求的滿足情況”和“舒適的需求的滿足情況”維度,這些條目提示醫護人員在滿足早產兒父母需求方面需要進一步改善的地方。因此,本研究對改善早產兒父母需求的滿足情況提供以下建議:
(1)加強針對早產兒父母的健康教育,滿足其得到支持的需求。蒙婷婷等[10]認為醫院應根據家長的不同需求給予針對性強、形式豐富的延續性護理,使早產兒從醫院順利過渡到家庭。醫院可以通過發放宣教材料、出版刊物、網絡平臺相關知識普及和答疑、播放宣教視頻、建立示教室等措施加強對早產兒父母的健康教育;開設針對早產兒特殊護理課程,教授早產兒父母相關的護理技能;安排專人向早產兒父母介紹早產兒病情進展和治療的相關信息;在NICU中實行家庭參與式護理,讓早產兒父母適當參與早產兒的護理。早產兒父母在參與早產兒的護理工作時,既能與早產兒建立情感聯系,又能得到自身角色功能的滿足[11]。張小曼等[12]的研究表明鼓勵父母早期參與早產兒的發展性照顧對于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及促進早產兒父母積極情緒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
(2)改善病房等候區環境,重視早產兒父母的舒適需求。盧敬梅[13]認為醫院管理部門應重視醫療環境的改善,配備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提供更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務。早產兒轉入新生兒監護病房后,盡管此時早產兒父母關注的重點為早產兒,暫時忽視了自身的舒適的需求,但出于人性化角度考慮,作為醫護人員仍要盡量滿足早產兒父母舒適的需求,可在NICU設立專門的等候室和休息室,在等候室和休息室里設置飲水機、電視機、沙發椅等較為舒適的設施,從身體方面減輕早產兒父母的疲憊和精力不濟,也有利于緩解家長心理上的壓力。
綜上,醫護人員對早產兒父母需求有充足的認知,對早產兒父母需求的滿足情況的認知還有待加強。醫護人員應加強針對早產兒父母的健康教育,改善病房等候區環境。本研究的不足之處為早產兒父母樣本量過少,且造成醫護人員和早產兒父母對需求及滿足情況的認知差異的影響因素也有待研究,以便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更有利的依據和更完善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