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霞 劉貴章 趙登蘊 李聲方
我國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發地區,每年大約100萬人口死于HBV感染相關疾病,同時用于防治乙型肝炎的費用也是國家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1-2]。可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然成為威脅我國公共衛生健康的主要疾病種類。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包括核苷(酸)類似物(NAs)及干擾素,核苷(酸)類似物可提高HBV-DNA轉陰率, 且人均成本遠低于干擾素。本研究從血清炎癥因子及免疫系統方面出發,評價兩者指標在NAs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方面的實用性,從而為臨床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炎的診療提供理論基礎。
選取2016 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 核苷酸類似物治療后是否復發分為復發組和未復發者,同時抽取門診健康體檢者30例作為對照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診斷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納入標準:(1)年齡>18周歲者;(2)無肝硬化者;(3)無合并其他器官功能不全者(心、腦、肺);(4)自愿參加本項研究并配合隨訪;(5)核苷(酸)類似物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2)合并梅毒、HIV等病毒感染者;(3)合并其他部位腫瘤者;(4)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5)住院前兩周無感染者;(6)住院前使用免疫抑制劑者。兩組患者均對此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一)臨床治療方法 我院感染科對患者采取恩替卡韋對乙肝患者進行治療,劑量為0.5 mg,1次/d,空腹口服。停藥標準:HBeAg陽性者連續治療至HBeAg血清學轉換、ALT復常、HBV DNA低于檢測下限即100 IU/mL后繼續給予3年的維持治療;HBeAg陰性者連續治療至HBsAg消失且HBV DNA檢測不到后繼續給予1年的維持治療。復發標準:達治療結束時應答,但停藥后定期隨訪復查HBV DNA >1×103IU /mL。
(二)炎癥因子檢測方法 記錄乙肝患者治療前后的及對照組研究對象血清IL-35、TNF-α及IL-10變化,具體檢測方法:獲取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外周靜脈血,量約6~8 mL,加入抗凝管,然后放入離心機,3 000 r/分的速度離心,分離上清液,放入-80℃保存備用,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試劑盒檢測IL-6、TNF-α及IL-10的血清含量,具體操作方法按照試劑盒的方法操作。
(三)CD4+/CD8+比值 抽取外周靜脈血3~5 mL, 采用EDTA-K2抗凝, 常規采用淋巴細胞分離液常規分離血細胞及淋巴細胞,分離成功后待檢。然后按照操作說明書進行T細胞亞群的測定。CD4+/CD8+比值正常值在1.2~1.7之間,低于最低下限認為機體免疫功能受到了影響。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20.0統計學分析軟件對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Mean±s)表示,組間計量比較方差分析,組間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慢性乙型肝炎組男性患者為40例,女性患者為20例,平均年齡(42.63±11.48)歲,對照組研究對象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41.95±10.97)歲,兩組研究對象在年齡、性別、高血壓(10 vs 7)、糖尿病(9 vs 6)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本研究結果顯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者患者血清TNF-α(7.65±1.22 ng/L vs 4.48±2.33 ng/L)及IL-10(9.92±1.45 ng/L vs 5.64±1.59 ng/L)水平顯著高于研究對照組(allP<0.05),同時CD4+/CD8+比值低于對照組(0.69±0.11 vs 1.22±0.38,P<0.05),可見乙肝病毒會引起機體的炎性反應并影響患者的免疫系統。
本研究結果顯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35水平高于正常健康者(8.59±0.21 vs 5.38±0.18,P<0.05),此外,復發者血清IL-35水平高于未復發者(10.37±1.97 vs 8.46±1.35,P<0.05),可見IL-35可以作為動態監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預后的指標。
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組共有16例患者復發,44例患者未復發病情控制尚好,其中復發組年齡及病程均與未復發組之間存在差異,說明年齡及病程因素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復發的危險因素。詳見表1。

表1 復發組與未復發組患者資料比較
乙肝病毒侵入機體后,會刺激機體炎性細胞產生諸如白細胞介素-10,TNF-α及IL-35[3]。而IL-35作為一種新發現的趨化因子,在乙肝病毒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作用也逐漸研究明了。IL-35作為IL-12的家族成員,但其不是由巨噬細胞分泌,而是由其T淋巴細胞分泌,可見IL-35可作為乙肝病毒感染的第一反應因子。而本研究結果顯示了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IL-35的含量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同時復發者的血清IL-35的水平也高于未復發者,可見IL-35在監測乙肝病毒感染方面具有重要應用意義,與之前的研究結果類似[4]。
IL-35入血后,通過機體特定的信號通路,與T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從而產生新型的免疫細胞,從而起到了強烈的免疫抑制作用[5]。在乙型肝炎免疫方面,IL-35抑制CD4+T細胞分化成為Th17細胞,從而減弱了機體清除乙肝病毒的能力,此外,IL-35誘導T淋巴細胞分化為CD8+T,從而使CD4+/CD8+比值下降[6]。而本研究結果顯示乙肝感染患者的CD4+/CD8+比值低于健康對照組,證實了乙肝病毒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可能與IL-35的作用相關,既往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7]。
體外實驗證明了IL-35可顯著增加用PCR-Elase 技術檢測體外CD4+T 細胞培養液IL-10的含量[8]。而本研究結果也證實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佐證了既往的研究結果[9]。而有研究證實了乙肝病毒可誘導單核細胞產生TNF-α,可見TNF-α是機體早期應答的主要表現[10]。而IL-35也可促進單核細胞分泌TNF-α,從而提高機體的應答,而本研究結果也顯示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TNF-α水平高于健康對照組,證實了國內王玉澤的研究結果[11]。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復發方面,由于年齡及病程因素,機體的免疫系統能力逐漸下降,從而增加了乙肝病毒復發的幾率,而本研究也證實了復發組患者的年齡與病程均較未復發者長,證實了兩者在乙肝病毒復發方面的影響,和國內王傳敏發現的結論一致[12]。
總而言之,IL-35在診療慢性乙型肝炎方面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但具體機制未知。此外,本研究兩組患者的遠期的隨訪結果及樣本量的進一步補充則需要更長時間的隨訪以及多中心合作來完成,最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復發的相關風險因素的完善也有待我們下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