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盟

日前,在北京市海淀區法院審理的一起通過網上傳播淫穢物品牟利案中,發現涉案視頻有100多部是涉及未成年人,年齡在6歲至18歲不等,而且受害者均為男童。就在去年,安徽省也有一起涉幼網上販賣、傳播淫穢視頻牟利案,查獲淫穢視頻10000余部,且視頻內容涉及的對象均為幼女,讓人觸目盡心。
以上兩起案件涉及的淫穢視頻均是通過QQ群、百度網盤等網上途徑,傳播范圍廣、點擊率高,將未成年人的隱私暴露在互聯網的“聚光燈”下,嚴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也對社會風氣造成了極不好的影響。這只是被定罪處罰的,還有大量沒有被發現,沒有進入刑罰領域的,想想不禁讓人膽寒。可以說,對未成年人隱私的保護已是刻不容緩。未成年人作為一個弱勢群體,應當得到特殊的保護。
侵犯未成年人隱私類的犯罪案件之所以大量發生,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從被告人的角度看,首先,社會上有這么一群存在變態心理的受眾,他們有這種在常人看來是難以接受的需求;其次部分受眾出于獵奇的心理,想“一睹為快”,為了迎合、滿足這部分人的需求,因此催生了從制作、販賣到傳播這一整條的利益鏈。
從被害人的角度看,兒童自我保護意識不足及家長監護缺位。從涉案視頻中可以看出,不法分子大多采用誘騙的方式,投其所好,如對男童是給其手機玩游戲,對女童是給其糖果等吃的食物,將受害者騙至僻靜無人處進行拍攝。而且被誘騙兒童多為農村等地區的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監管。
從社會的角度看,涉幼色情視頻泛濫與互聯網等相關行業管理不到位也有關系。我們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過濾、處理、監督、處理的機制。當然這與公眾的法律意識、法律的規范程度以及政府的監管力度也有一定的關系。
首先要完善法律規范。縱觀目前整個法律體系,對兒童隱私保護的規定還是不多,或者規范的太原則。雖然《刑法》對未成年人隱私的保護有了相應的規制,如《刑法》第363條的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視頻牟利罪,第364條的傳播淫穢物品罪、組織播放淫穢音像制品罪等,而且在司法解釋中對此進一步得到明確,2004年兩高出臺的《關于辦理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終端、聲訊臺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電子信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終端、聲訊臺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涉及描繪不滿18周歲未成年人性行為的淫穢信息的應從重處罰。2010年兩高又在司法解釋(二)中規定:含有不滿14周歲未成年人性行為的淫穢信息的屬于“情節嚴重”,法定刑會更高。但是法律對于持有兒童淫穢視頻沒有相應規制,與成人淫穢色情不同,國外一些國家規定不止是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就是觀看兒童淫穢視頻的行為也要受到處罰,而且持有達到一定的數量是夠罪的。因此我們可以適當地借鑒,適時加大打擊力度。
其次要適用從業限制。涉及未成年人隱私及性侵犯罪的罪犯一般心理方面存在問題,有的嚴重扭曲。目前,從審判實踐來看,對涉及性侵未成年人的罪犯,法院一般都會相應對其作出從業限制,禁止其在一定期間內從事與未成年人相關的工作。因此,為了打擊此類犯罪,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可以對侵犯未成年人隱私犯罪的罪犯宣告從業禁止。
再次要大力推進法治教育。一方面,有部分民眾法律意識淡薄,認為網絡色情信息侵害未成年人的隱私不是違法犯罪,更多被視為社會倫理道德問題。而事實上,在我國《刑法》中,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涉及描繪不滿18周歲未成年人的電影、表演、動畫等視頻文件達到20個,就構成犯罪且從重處罰;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涉及描繪不滿14周歲未成年人視頻文件的,只要10個就達到夠罪標準了。另一方面,家庭、學校對孩子的法治教育還不到位,一些家長、老師羞于談性,孩子缺乏一些基本的性保護知識。以至于當視頻中的受害者被魔鬼下手時,還在那若無其事地玩著手機,絲毫沒有反抗拒絕的意思。因此,推進法治教育及法治宣傳的工作還絲毫不能懈怠,尤其是針對中小學生法治教育以及家長的親職教育,更是需要普及,以此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護的能力。
最后還要加強行業監管。兒童隱私類犯罪雖然不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但是網絡這把“雙刃劍”卻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犯罪的“助推器”。犯罪分子多是利用互聯網監管的盲區實施犯罪。因此,有必要加強對互聯網等行業的監管,督促平臺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涉及兒童淫穢視頻的篩查、舉報和處理機制,減少、清除侵害未成年人隱私犯罪產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