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覺珵

在香港的通識教育遭到各界質疑之際,同為特別行政區的澳門在教育方面也因此備受關注。在媒體采訪中,澳門年輕人對于香港局勢的態度大多是“不要暴力”“不要鬧事”“好好工作”,并且普遍表現“愛國愛澳”的態度與對“一國兩制”的支持。近日,澳門學生“律子”在網上發布了一則視頻,展示自己在澳門讀書時使用過的人教版歷史和地理教材,獲得大量關注,網民紛紛評論稱:“確認過書本,大家都是學同一個知識點的人。”一些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澳門的“愛國愛澳”教育已經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
在歷史、地理等科目上使用內地人教社編寫的教材,被不少分析認為是幫助澳門年輕人樹立正確價值觀和民族認同感的重要一環。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澳門沒有統一教材,允許學校根據需要選擇內地、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的不同教材。近年來,在澳門教育暨青年局(教青局)與人教社的合作中,越來越多的澳門學校選擇使用人教版教材。其中,教青局與人教社合作編寫的中學歷史教材更是得到廣泛使用。
一位澳門中學教師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如何認識歷史決定了澳門年輕人如何看待現在與未來。在人教澳門版的中國歷史書中,用的是“抗日戰爭”,而香港一些歷史書中卻用“中日戰爭”,似乎這不是一場關乎香港命運的戰爭,“教材上的差異當然會影響學生的認同感”。
2018年,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發布“澳門中小學生中國歷史文化認知指數”。這項研究針對澳門14所中小學的1700多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和綜合評估,發現澳門小學生的國家認知指數為78分,初中生為71分。指數為百分制,50分以上即為正面認知。
除去與內地相同的教材,澳門中小學還有一門必修課:品德與公民,這一課程的可選用教材之一也是由教青局與人教社共同編寫的。一位澳門教育界人士對記者表示,學習品德與公民課是希望讓學生從認識自己開始,到認識家庭、社會、國家再到整個世界。在品德與公民的教材編寫中,內地與澳門的老師、專家都有參與,雙方的觀點也達成平衡。“在介紹中國時,我們告訴學生國家的飛速發展,但也不否認還存在問題”,上述澳門教育界人
士表示,“所以我們會讓學生思考,在國家發展過程中,年輕人應該怎樣貢獻自己的力量,如何用建設性的視角看待社會、解決問題”。
2006年,澳門特區政府通過《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其中提出要培養學生“愛國愛澳、厚德盡善、遵紀守法”的品格,尤其是“對國家和澳門的責任感”“能以中華文化為主流,認識、尊重澳門文化的特色”。
澳門“愛國愛澳”教育不止在課堂,用澳門愛國教育青年協會副理事長鄧偉強博士的話稱,澳門的國情教育是一種“立體式”的。鄧偉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愛國愛澳”已經成為澳門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澳門是一個中西文化包容的移民城市,不少來自內地的上一代經歷過國家的發展變遷,很自然就會把愛國的感情傳給下一代;澳門學生有大量去內地交流的機會,很多澳門學校都在內地有姊妹校,兩地同輩學生交流日深;澳門媒體也通常會正面報導國家和澳門的情況,再加上學校的愛國教育,共同塑造了澳門年輕人對國家與民族的認同。
“最重要的一點是,回歸之后的澳門背靠祖國,經濟與社會有了長足的發展,為澳門年輕人帶來了希望?!编噦娬J為,澳門年輕人可以自我實現的機會成本是全球最低的。由于澳門博彩業帶動經濟發展,失業率保持低水平,加之當地15年免費教育,澳門年輕人可以通過學習拼搏,實現社會階層的流動?!叭缃?,我們又有了粵港澳大灣區,澳門青年人有了更多流動、發展的機會?!编噦姳硎荆磥?,澳門年輕人的能力會越來越強,機會越來越多,生活也會越來越有希望,大家都期望有更多機會為國家和澳門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