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站長,您好!甘薯作為一種傳統糧食作物,被世界糧農組織推薦為營養保健佳品。聽說甘薯是外來品種,它是什么時候傳到我國的?
吳問勝:甘薯是一種多用途農作物,目前世界上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種植。甘薯的確是外來品種,原產地是以墨西哥為中心的美洲地區,16世紀末葉傳入我國的福建、廣東兩省,以后逐漸傳播到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等地。
甘薯有四大優點:一是容易種植,產量高。甘薯單位面積產出的可食用干物質居各種作物之首,是耐旱力很強的高產作物。二是營養價值高。其鮮塊根淀粉含量一般在20%左右、可溶性糖含量在3%左右、蛋白質含量在2%左右,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含量也較為豐富。三是用途廣泛,既可人用、飼用和用作工業原料,還可作為花卉觀賞。四是可以作為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優勢作物,是良好的“先鋒作物”和間、套、輪作作物。
記者:您能介紹一下目前我國甘薯生產的情況嗎?
吳問勝:我國甘薯產區可劃分為三大薯區,即北方春薯區、長江流域夏薯區和南方秋薯區。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產國,每年的種植面積都在6000萬~7000萬畝,約占世界甘薯種植面積的45%;年總產量約1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75%。我國甘薯栽培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面積穩定,產量徘徊,加工比例穩定,飼用比例持續下降,鮮食比例增加,保健功能越來越突出。
記者:目前生產上應用的甘薯品種類型有很多,請您介紹下具體有哪些類型?它們的代表性品種又有哪些?
吳問勝:目前在生產上應用的甘薯品種有淀粉加工型、優質食用型、果脯加工型、菜用型、觀賞型等多種類型。
用于淀粉、粉絲及粉皮生產的品種有商薯19、徐薯22、贛薯3號等;用于鮮食的優良品種有廣薯87、贛渝3號、蘇薯16、普薯32、贛薯1號、徐薯32、濟薯26、煙薯25、心香等;用于薯脯加工的品種有蘇薯16、煙薯25、浙薯13等;菜用的品種有福菜薯18、廣菜薯2號、贛菜2014-22-I5等。
記者:您能詳細介紹幾個在生產上特別受歡迎的甘薯新品種嗎?
我給大家重點推介下我們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新育成的贛渝3號、贛薯3號和引進推廣的蘇薯16、普薯32四個品種。
(1)優質鮮食水果型甘薯新品種——贛渝3號。該品種屬優質鮮食水果型甘薯新品種,2014年通過了江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該品種結薯集中、整齊,單株結薯5~7個,畝產量高達2900公斤。薯塊紡錘形,薯皮光滑、深紅色。薯肉橘紅色,商品性好,干物質率26.9%,可溶性糖含量5.89%,胡蘿卜素含量6.08毫克/100克,維生素C含量16.5毫克/100克,食味甜,無粗纖維,無論生食、蒸煮或烘烤,都質地細膩、口感頗佳。可在江西丘陵旱地及排水條件良好的水旱輪作地種植。
(2)高產、高淀粉型甘薯新品種——贛薯3號。該品種系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選育的淀粉加工用甘薯新品種,2015年通過了江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該品種單株結薯數4~5個,結薯集中、整齊,薯塊紡錘形,薯皮紅色,薯肉白色。薯塊干物質率32.8%,鮮薯淀粉含量22.7%,蛋白質含量1.69%,可溶性糖含量0.91%,適宜用于淀粉加工。抗黑斑病和根腐病,耐儲藏性好,適宜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塊種植。
(3)蘇薯16號。該品種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選育的,2012年通過了江蘇省甘薯品種鑒定。該品種薯塊短紡錘形,薯皮紫紅色,薯肉橘紅色,單株結薯數5~6個。塊根干物質率27%,可溶性糖含量4.46%,胡蘿卜素含量3.91毫克/100克。薯塊光滑整齊,熟食黏甜、風味佳,耐儲藏。抗黑斑病,中抗根腐病,不抗莖線蟲病。
(4)普薯32。該品種是廣東省普寧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甘薯新品種,結薯分散,單株結薯較多,薯皮光滑、深紅色,薯肉橘紅色,胡蘿卜素含量高。薯塊干物質率29.33%,食味80.45分,淀粉含量18.89%,胡蘿卜素含量17.3毫克/100克。食用品質優,耐儲性較好,一般畝產3000公斤左右。適宜在非薯瘟病產區種植。
記者:勞動力短缺和用工成本上升,是制約甘薯生產的一個重要因素。請問甘薯生產能實現全程機械化嗎?目前甘薯機械化生產情況如何?
吳問勝:甘薯生產是可以實現全程機械化的。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建立后,在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機械化專家和社會各界甘薯機械愛好者的努力下,甘薯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已日臻完善,可以實現旋耕、施肥、起壟、栽插、中耕、切蔓、收獲等多個生產環節的機械化操作。這些技術大大降低了甘薯生產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目前部分生產機械和技術還需改進,如栽插環節機械的效率還偏低,收獲環節還需要人工撿拾等。
近幾年,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南昌綜合試驗站開展了3次甘薯機械化演示會,分別是2011年在江西省余江縣、2015年在江西省進賢縣、2019年5月在江西省高安市,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記者:甘薯有哪些好的種植模式?
吳問勝:甘薯種植模式有很多,常見的模式有:油菜—甘薯,早稻—秋甘薯,早甘薯—晚稻,煙草—甘薯等。近年來,新的油茶林、果園間作套種甘薯的模式應用較多,不但解決了幼林的草害問題,還增加了短期收入。甘薯規模化種植,則主要采用凈作方式。因為凈作方式更適于機械化生產。
記者: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南昌綜合試驗站設立的背景是什么?這些年你們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
吳問勝:2008年,國家啟動了包括甘薯在內的40種農作物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由甘薯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功能研究室和綜合試驗站組成。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南昌試驗站是國家考慮到江西區域生態特征、甘薯種植面積廣、產品和市場有特色,以及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具備甘薯科研基礎和科研條件等因素而特別設立的,主要作用和目的是承擔國家甘薯研發中心和功能研究室的甘薯試驗示范任務,為江西甘薯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南昌綜合試驗站自設立以來,承擔了國家甘薯研發中心和甘薯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控等功能研究室的試驗、示范任務,在江西省內開展生產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為江西省甘薯產業的健康發展發揮了很大作用。我們參加了徐薯22、蘇渝303等品種的示范推廣,并分別獲得了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和三等獎。與甘薯體系南京試驗站、重慶試驗站等單位合作,育成了贛薯1號、贛渝3號、贛薯3號等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甘薯品種。贛薯1號和贛渝3號的選育和應用還申報了2018年江西省科技進步獎。
此外,我們在機械化崗位科學家的幫助下,結合江西土壤和地塊特點,研發并改進了甘薯的起壟裝置,發明了“雙行打孔器”“甘薯中耕器”“菜用甘薯采摘手套”等實用甘薯小機械,其中“雙行打孔器”還獲得了國家專利授權證書。這些小機械非常實用,既適合在小地塊上人工使用,也可改裝到機械上用于大面積生產,2019年5月在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西苑高安基地上演示,效果還是挺好的。
記者:據我所知,您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甘薯等作物新品種的選育和新技術的研究推廣工作。這一路走來,您一定經歷了不少曲折吧?
吳問勝:我是1997年江西農業大學畢業之后分配到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工作的。這22年來,我的確經歷了很多曲折,遇到了很多困難。在國家甘薯體系成立之前,我們的科研經費很少,想開展育種與栽培方面的研究,難度很大。很多田間活兒我們都要親自干,那點可憐的科研經費,只能做一點簡單的品比試驗。到2007年,我們都差點堅持不下去了。2008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開始啟動,我們終于有了申報項目的機會。這之后,在國家甘薯體系的大家庭中,我們得到了同行專家的很多支持和幫助,育種、栽培技術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現在我們終于可以一心一意搞科研,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為科研經費而發愁了。
近年來,我還在科技服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2017年,我獲得了江西省農牧漁業技術改進二等獎,被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18年,我還被評為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十大年度人物”。
記者:甘薯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
吳問勝:甘薯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品種更專用化,加工比例基本穩定,鮮食比例進一步提高,作為特色作物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國家甘薯體系首席科學家馬代夫研究員認為,甘薯種植面積宜穩定,各地不宜盲目跟風種植,全國甘薯種植面積穩定在5500萬~6000萬畝比較合適;甘薯作為糧食的功能要逐步弱化,鮮食比例要進一步提高,餐桌化要優于主糧化;堅持特色作物特色發展,注重綠色、安全、可持續發展;堅持“品質優先、效益優先”原則,不與大宗作物比產量,只與大宗作物比效益。
今后,我們還會選育出更多的甘薯新品種和開發出更多的甘薯新產品,如菜觀兩用、可凈化空氣的甘薯盆景,甘薯新型營養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