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衛 樂明凱
劉文豹是中國農村改革初期實行規模經營最早的一批人,更是堅持規模經營時間最長的一位,有人稱他為“中國農民規模經營第一人”。
多種地、多打糧,多為國家作貢獻
劉文豹出生于1946年2月,是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農民。1978年前后,他在湖北省襄北國營農場當農機員。1982年,湖北省開始實行聯產承包,他瞄準“農機在包產到戶中大有用場”這個絕好機會,主動從農場離職,自籌資金購買了4臺“東方紅”牌拖拉機,大膽承包當地一個鄉全部的“農機代耕作業”。那個時候農機可是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他用農機為農戶服務,質量保證、價格合理,深受農戶喜歡,他的農機生意好得不得了,忙的時候連吃飯的空當兒都沒有。兩年下來,他積攢了農機規模經營的第一桶金。
1984年,“大包干”如火如荼地展開。劉文豹又有了“超前性”的思考,他覺得“一家四五個人種七八畝地”只能是一個溫飽模式,“種得越多賺得越多”才是硬道理,與其幫人代耕專搞一個生產環節,不如自己找地承包全過程經營。思想指揮行動,劉文豹只要想到就會努力做到。他第一次出手種地,就拿到了襄陽市襄州區古驛鎮的1070畝荒地的承包權。他率先辦起了機械化家庭農場,只用了兩三年時間就將荒草叢生的亂墳崗地改造成了流金淌銀的莊稼地。
1989年,劉文豹向國家交售糧食超過10萬公斤,被原商業部授予“全國售糧模范”,并且作為湖北省的優秀代表,與全國百名種糧大戶一道赴北京開會,走進了中南海,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劉文豹在那一刻堅定了一生的信念,那就是:多種地、多打糧,多為國家作貢獻。
初心不改,堅持農業規模經營
前進路上總有風雨相伴,干事創業難免遇到困難和阻力。劉文豹搞規模經營幾十年,歷經“四起三落”,可是他初心不改,每次跌倒了又爬起來,堅持把農業規模經營搞到底。
劉文豹早期的規模經營遭到了少數人眼紅。當地群眾只種幾畝地、十幾畝地,年收入不過幾千元,劉文豹一種上千畝,年收入數十萬元,有的人就有些眼紅,甚至出現了破壞和哄搶現象。有一次是200畝小麥遭破壞,有一次是3萬公斤西瓜被哄搶,鬧得最厲害的一次是雙方大打出手,劉文豹的一根手指被鐵鍬砍斷,幸得及時縫合才沒有落下殘疾。矛盾不斷升級,有關方面不得不提前終止承包合同。萬般無奈之下,劉文豹于1992年選擇離去,離去時他還背著10萬元的銀行貸款。
或許換了別人,有這一次重大損失就應該掉頭轉向了,可劉文豹是頭不會轉彎的“豹子”。他轉身就與襄陽市漢江邊上的另一個村簽訂了開發魚梁洲的合同,期限15年,合同面積5000畝,后來開發到近萬畝。
那時的魚梁洲是漢江江心的一個荒島,劉文豹帶著家人在這里又一次開始了艱苦的創業,并且同樣開始逐年獲得“一捧汗水一捧金”的可喜回報。那些年,劉文豹一直是湖北最大的種糧戶,每年向國家交售糧食超過100萬公斤,并且在沙洲上投資興林2500多畝,栽種成活十幾萬株防風樹,發展果園100多畝。
可計劃趕不上變化。因為城市建設等原因,地方政府要開發魚梁洲,魚梁洲管理權由村里上交給新成立的相關單位,劉文豹的開發經營不得不提前終止。為了顧全漢江生態濕地保護的大局,劉文豹于2000年退出了那個讓他開心又傷心的魚梁洲。
接連兩次“受傷”,劉文豹確實感到累了,也想享享清福了。幾年里也掙了些錢,夠他下半輩子花銷了。他在襄陽城里買了商品房,試著過起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可不知怎么的,他在家里待了幾個月,滿身都待出病來了,不是腿腳腫,就是胳膊疼,每周要去看醫生、天天要吃藥。劉文豹比誰都清楚自己的病根:農民只有種田才快樂,一代糧王不種糧時肯定要生病。
2001年11月,休息了半年的劉文豹,養足了力氣,重抖精神,開始了他再一次的奔跑。這次他想往遠處跑,他開著那輛白色的面包車,來到大西北。當時正是西部大開發如火如荼之際,他攜妻帶子,歷時兩個月,奔波在陜西、寧夏、甘肅、新疆等省、區,行程3萬多公里,考察了十幾個縣、市,最終選擇在寧夏銀川黃河邊的月牙湖安營扎寨,承包黃河灘涂6000畝。
那時的月牙湖,滿目沙丘,偶有幾叢荊棘,狂風一起,到處黃沙迷漫,眼睛睜不開,張嘴一口沙,沒有一條路,不見一寸綠。可劉文豹看中這里靠近黃河邊,屬于河灘地,承包費較低。吃下定心丸后,他便投資上千萬元,把沙丘規劃成8大塊,一塊塊地推高填低弄平整,開辟了30公里四條“井”字型通車大道和多條小路,建起了從黃河抽水的泵站,挖了大小20條水渠共4萬多米,修了28個水閘。第一年開發,第二年生產,第三年扭虧為盈,之后連年豐收。2007年,劉文豹收獲水稻100萬公斤,直接經濟效益達70多萬元。2008年,改革開放30周年,《人民日報》、新華社、《農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相繼報道了劉文豹在塞外續寫承包灘涂種糧的傳奇故事。
后來的事情又出人意料。走上規模種植的劉文豹又遇到了同樣的問題,與當地村民再次出現糾紛。劉文豹也曾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權益,雖然官司贏了,但傷心的劉文豹,2009年第三次從規模經營的土地上撤退。
劉文豹有些茫然,經過考察,他決定做挖煤運煤的生意。2017年,因政策性因素,當地上百家煤礦生產被叫停了。劉文豹又一次面臨重新擇業。劉文豹在痛苦中思索,覺得還是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不要丟了自己的“田飯碗”,還是開荒種地、搞規模經營更靠譜,也更適合自己。
痛定思痛后,目標更明確,信心更堅定。其實,早在挖煤的時候,劉文豹就相中了離煤礦不遠的平羅縣紅崖子鄉的一塊3000畝半荒地。前后洽談了8次,終于在2018年12月把這塊地承包下來了。合同一簽下來,“老糧王”又要大顯身手了,立即開展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先是投資160萬元,修了一條8公里長的大壩。他要把這塊地打造成“錦繡江南好風光、現代農業示范區”。
劉文豹雖然是重操舊業,但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了,過去的水利自動化、種植科技化、生產機械化、銷售市場化,現在都有了升級版。比如打藥都用無人機,一天作業600畝,3000畝地只需要5個工作日就完成了,并且效果比過去還要好。劉文豹說:“干老本行心里踏實得很喏!睡覺都睡出香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