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明健
河豚又名河鲀。古有“舍命吃河豚”的說法,說的是河豚的美味值得用生命去冒險。隨著養(yǎng)殖技術的發(fā)展和加工烹調方法的改進,人工養(yǎng)殖河豚的毒性越來越小,經規(guī)范化、標準化的加工和烹調后,完全可以避免河豚毒性對人的影響。現在河豚不僅是美味佳肴,還可養(yǎng)在自家花園魚池或水族箱里進行觀賞。目前沿海地區(qū)養(yǎng)殖河豚已粗具規(guī)模,養(yǎng)殖經濟效益遠超常規(guī)水產養(yǎng)殖品種。
一、苗種養(yǎng)殖
1.池塘選擇。養(yǎng)殖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質無污染、周年水溫變化較小。可用半咸水或淡水養(yǎng)殖。應選擇提水方便、路線短、揚程低的地方建池。池底要求基本不漏水、滲水,筑堤建閘牢固,進排水交換流暢。另外,要求交通、供電方便,池塘周圍無高大建筑物,同時不易受風暴或洪水的沖擊。
2.池塘改造及消毒。在冬季或農閑時將池塘中的水排干,清除池底淤泥,然后讓其自然曝曬。魚種下池前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清塘消毒,每畝生石灰用量為100~150公斤,漂白粉使用濃度為30~40毫克/公斤。1周后蓄水放魚,并施足基肥,以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長。調節(jié)好池水的酸堿度,pH值以7~8為宜。
3.魚種放養(yǎng)。河豚魚種在室內培育到長1.2~1.5厘米時,每畝放養(yǎng)1萬~2萬尾。運輸距離較近的,可用塑料桶帶水運輸;若運輸距離較遠,則應用塑料袋充氧運輸,每袋裝800~1000尾,運輸時間在8小時內可保證成活率。運輸用水最好用濃度為3~5毫克/公斤的鹽水,放養(yǎng)時溫度應在18℃以上,注意袋內外溫差不宜過大。
4.餌料投喂及水質控制。魚種體長3厘米前,每畝池塘每天投喂1公斤黃豆?jié){,以利浮游生物繁殖,為魚種提供充足餌料。同時注意調節(jié)水的透明度,將水色調為綠豆色,水中浮游生物數量豐富,但不成團或成群,不在水中聚群旋轉。若餌料生物過多,則應注入新水,以降低生物密度,保持水質清新。通過有效調控水中溶氧含量和水質,多數魚種下塘20天后可長到3厘米左右。此時在投喂豆?jié){控制餌料生物的同時,可用鰻料做成黃豆大小的軟顆粒,每平方米投喂1粒,以馴化魚種攝食鰻料的習慣。此期應分批次篩選,進行大規(guī)格魚種培育。
二、成魚池塘養(yǎng)殖
1.魚種運輸及放養(yǎng)。暗紋東方鲀?yōu)檎隰~種。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規(guī)格整齊、溯水性強的個體作為放養(yǎng)對象。一般用塑料袋充氧運輸,體長3~4厘米的苗種每袋裝100~150尾,可運輸5~8小時,成活率在95%以上。苗種放養(yǎng)前,最好用濃度為5毫克/公斤的漂白粉溶液或濃度為5毫克/公斤的食鹽水浸洗10分鐘。放養(yǎng)時應注意運輸袋與放養(yǎng)池水的溫差不宜過大。放養(yǎng)前,將運輸袋放入池中20分鐘左右,以縮小溫差。暗紋東方鲀應稀養(yǎng),體長3~5厘米的魚種每畝池塘放養(yǎng)2000~3000尾;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水體交換量大的池塘可以適當加大放養(yǎng)密度,每畝可放養(yǎng)3500~4000尾。隨魚體生長,可逐漸捕大留小,分稀養(yǎng)殖。
2.馴養(yǎng)。暗紋東方鲀馴化時可投喂碎雜餌(魚肉、蝦、螺肉、蚌肉等)。苗種放養(yǎng)1周內,用新鮮適口的魚肉、蝦肉、貝肉等作為開口餌料,進行馴化,使之逐漸適應養(yǎng)殖環(huán)境和餌料組成。待河豚習慣吃食后,逐漸在餌料中拌入人工飼料,并逐漸增加人工飼料的比例。直至其完全攝食人工飼料。馴食期間,確保餌料新鮮是馴食成功的關鍵。
3.投餌。餌料以鰻料為主,每天餌料投喂量為魚體重的3%~7%。投喂時需定位(投餌位置固定)、定量(以魚吃八分飽為原則)、定速(投餌速度按“慢—快—慢”的原則)、定質(餌料適口、新鮮、干凈)。一般每天投餌2~3次。池中最好搭建食臺,以便及時檢查攝食情況。若投餌兩小時后食臺上仍有剩余餌料,則需減少投喂量。食臺需常清洗、暴曬和消毒,以免病菌滋生。
4.水質調控。河豚喜水質清新的環(huán)境。池塘養(yǎng)殖應根據水色、水質、透明度、溶氧量及魚蝦活動情況不定期地加注新水,即每月大換水1次,以改善水質。由于河豚生長適溫為9~32℃,夏季池水溫度超過32℃時,需注入溫度較低的深井水或河水,以調節(jié)池水溫度;冬季池水溫度低于9℃時,需將河豚移入溫室越冬。另外,河豚對溶氧量要求較高,適宜的溶氧量為3毫克/升以上。當水中溶氧量低于1.5克/升時,河豚開始浮頭;低于1.3毫克/升時,河豚開始死亡。當水中溶氧缺乏時,需用增氧機或氣泵增氧。
5.不同規(guī)格分養(yǎng)。不同規(guī)格的河豚搶食能力差異較大。搶食時,大個體常常攻擊小個體,嚴重影響小規(guī)格魚的攝食和生長,因而對不同規(guī)格的個體要進行分養(yǎng)。分養(yǎng)一般30~45天篩選1次。保證投餌充足,及時分養(yǎng)和適當稀養(yǎng)可有效防止魚相互殘殺,提高養(yǎng)殖成活率和個體重量。
6.日常管理。每天堅持巡塘,觀察河豚的活動情況、攝食及水色、水質情況,檢查養(yǎng)殖設施。每天定時測量水體理化因子,如水溫、pH值、溶氧含量、氨氮含量、透明度等,做好日常記錄,以利總結經驗和教訓,指導以后的生產。每隔10~15天測定魚體生長情況,做好記錄,以此作為投餌的參考依據。通過4~5個月的精心飼養(yǎng),當年魚體重可達100~150克,成活率可穩(wěn)定在85%~95%。
三、成魚流水集約化養(yǎng)殖
1.水域選擇。選擇避風向陽、環(huán)境安靜、水質清新、無污染物、無障礙物、水面寬闊、日照條件好、池水深超過3米的水域放置養(yǎng)殖網箱。另外,流水養(yǎng)殖槽、集裝箱、稻田也可養(yǎng)殖,但水流速度要控制在每秒0.1米以內。網箱底離水底的距離要在0.5米以上,以防網箱擱淺。設置網箱的水域一般常年水深在3~6米、溶氧量在4毫克/升以上。
2.網箱設置。河豚體長在3厘米左右時,網箱網目為每平方厘米6目;河豚體長在8厘米以上時,網目直徑為1.5厘米。一般網箱規(guī)格為5.0米×8.0米×2.5米,上口高于水面30厘米。在比較開闊的水面,網箱排列應為“品”字形、梅花形或“人”字形,網箱之間距離為15~30米;若受水域條件限制,網箱必須成“一”字形排列時,應將兩個網箱編成一組,每組之間間隔50米以上。給食性網箱面積約占被設置水面的4%。
3.魚種放養(yǎng)。魚種放養(yǎng)前10~15天,網箱應試水。要求魚種體表完整、無病無傷、體質健壯、規(guī)格整齊。河豚魚種入網箱、流水養(yǎng)殖槽、集裝箱前,將放有魚苗的氧氣袋放入水中適應15分鐘,等袋內水溫跟養(yǎng)殖水體的水溫大致相同時,再把魚種放出。一般每立方米放養(yǎng)12尾左右。為了防止水體內青苔大量生長,養(yǎng)殖水體中還應搭配放養(yǎng)少量攝食植物的魚類,如規(guī)格相對較小的草魚、鰱魚、鳙魚等。
4.餌料投喂。投餌要做到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水體中放養(yǎng)適量水花生等水草,水草覆蓋水面在20%左右。河豚放養(yǎng)前1周,先在水體內潑灑黃豆?jié){和撒豆渣,以培育河豚的早期餌料。河豚放入后,開始投喂軋碎的魚肉漿和麥粉按3∶1的比例混合的餌料,投喂量為魚體重的4%~7%。餌料投在食臺上,分上午9時和下午4時兩次投喂。
5.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主要是“一勤、二抓、三防”。
“一勤”:即是勤檢查。網箱下水前要檢查網衣有無破損,下水后要檢查箱體是否呈箱形,及時沖洗養(yǎng)殖箱體。每天早、中、晚要檢查網箱是否完好。勤觀察魚情和水情。
“二抓”:一是抓適時洗箱。清洗網箱通常用洗箱機把網片上的附著物沖洗干凈。要求操作細心,以免沖傷魚體。沖洗網箱切忌過勤。二是抓適時移箱。應根據水域狀況、水質變化,適時移箱。在網箱位置下降或汛期前夕,必須及時將網箱移到水位適宜的安全水域中。
“三防”:即是一防魚病。魚種放養(yǎng)前先用5毫克/公斤的食鹽水浸洗10分鐘;選用無病餌料,在投喂前或儲存前將餌料用3~5毫克/公斤的食鹽水浸泡15分鐘左右;每個月潑灑1次生石灰水消毒。定期檢查魚體,因其喜在箱邊游動,容易擦傷身體。一般每隔10天把魚全部撈起(或者減少養(yǎng)殖槽、集裝箱的水量),用濃度為2~3毫克/公斤的食鹽水浸洗魚體15分鐘,以預防寄生蟲及細菌的附生,并定期拌喂大蒜素等藥物,預防腸炎等疾病。二防大風和洪水。及時了解天氣情況,在大風和洪水到來前移動網箱。三防是防止老鼠、水獺、水鳥等為害河豚。
6.出網取魚。當魚種達到分箱和換箱的規(guī)格,或養(yǎng)到商品魚的標準時,要及時出箱、出槽。取魚的方法是:把兩只工作船分別劃到網箱兩邊,先提起網箱兩角的底網,再用竹竿穿入網底進行攔隔,慢慢地把魚趕到網箱的一端,然后把竹竿擱在浮架上,浮架的一角擱放在船頭,用繩子拴住,把網箱口解開,用撈子伸進箱內把魚撈出。把符合分養(yǎng)條件的魚種放進魚種箱(槽)或成魚箱(槽),留下的小魚種仍然放回原來的箱(槽)中繼續(xù)飼養(yǎng)。如留下的小魚種數量不多,可以將幾個箱(槽)中的小魚種合并到一個箱(槽)中飼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