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肥紅瘦葉爭熙,正是春光寵沐時。盛春的太行山,草木清香的遼州大地,春風晴暖,春雨柔和,滋潤著老區人民,也呵護著一代代紅色基因在傳承、在成長。楊春光就是孕育在這片紅土地上的法治使者。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工作、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內心。
知道楊春光這個名字,是從兩年多以前寄給山西高院院長的一封信開始的,目的是感謝左權法院兩位干警,其中一位是法官楊春光,另一位是法官助理趙晉平。
對于左權縣麻田鎮河北溝的村民石先生來說,楊春光是他們家的“大救星”。一場醫療事故,讓石先生剛出生不久的女兒落下終身殘疾,為給孩子治病,石先生夫婦花光積蓄、債臺高筑。然而,六個“沒有想到”讓他們對楊春光感激不盡。兩口子沒有想到能緩交訴訟費快速立案,沒有想到立案不到20 天法官就展開調解,沒有想到還有免費法律援助,沒有想到法官數次往返100 多里上門辦案,沒有想到鑒定效率高效果好,更沒有想到,拿到公正判決書后法官沒有放棄他們,最終通過調解把賠償款送上家門。十年的心結、十年的糾葛,是楊春光幫他們畫上了句號,所以在請吃飯、土特產、送錦旗被婉拒后,曾經怒氣沖天抱著女兒上法庭的石先生,想到了請親戚代寫感謝信,寄給省法院院長。
這個故事,我是2017年3月與省電視臺、山西日報和山西法制報記者一起采訪石先生的時候聽到的,也是第一次接觸到左權法院民一庭庭長楊春光。從石先生夫婦滿臉喜悅的表情中,從楊春光對孩子發自內心的關愛中,我感受到他的親和、友善和耐性。事隔兩年多,楊春光的榮譽簿上多了一頁亮麗的色彩,他獲得了“全國優秀法官”稱號。
翻開楊春光的簡歷:消防戰士、執業律師、人民法官。走進他的家門、貼近他的家人、感受他的家風,我發現楊春光不只是某一個案件故事的主人公,他是左權大山里播灑法治文明的主人公。這樣的好角色,一定有著開拓者的閱歷、奮進者的執著,也有著背后家人的堅挺。
驅車40分鐘,我們到了西崖底,探望了春光的父親楊慶和,這是一位鄉村退休教師,臨近80歲,老人依然精神矍鑠、身體硬朗、十分健談。楊春光兄弟三人,大哥是一名軍醫,嫂子也是軍人,他和弟弟十幾歲就參軍入伍,退伍后都考入了法院、當上了法官。楊老先生曾經自豪地寫了一幅對聯:三個兒子四個兵,全是人民解放軍,橫批“當兵光榮”。
對孩子們,從苦難年代走過來的楊老先生只有一個要求:“老老實實做人,跟著共產黨辦事。”對于兩位法官兒子的要求更加簡單明確:“原告被告都滿意。”
真誠樸實的兩句囑托,一路影響著楊春光成長。為搶救小女孩生命,武警戰士楊春光不顧個人安危跳入火海,自己卻在濃煙里中毒昏迷;為實現更大的抱負,農家子弟楊春光通過刻苦自學取得國家法官學院本科學歷、通過國家司法考試、進入律師隊伍;為化解百姓矛盾糾紛,人民法官楊春光從早晨8:00忙到午夜12:00,隨身攜帶干吃面,連續奔走八個村莊,最終感化當事人,雙方調解并當場履行。不斷的交流中,我聽到的是敬業和堅韌。
提到楊春光的敬業,左權法院民二庭負責人李慧、法官助理張維霞總在贊嘆,她們注意到,楊春光常常第一個上班、最后一個下班,加班加點、連續開庭或調解是常有的事。在緊張繁雜的工作中,楊春光始終面對微笑。
楊春光在基層人民法庭工作了七年,和他的同事們巡回5個鄉鎮160多個自然村,年均辦理案件200多件,從早忙到晚、往返幾十里、飯都吃不好的情況是常態。父親楊慶和一直對他說:“要有一顆真誠的心,要腿勤、嘴勤、腦勤,你才能給老百姓辦好事,人家才相信你。”就是帶著這樣的叮囑,楊春光化解了一個又一個矛盾、彌合了一樁又一樁婚姻。我向很多同事了解,當事人對楊春光辦理的案件不一定“勝敗皆服”,但每一方當事人對楊法官的品行都是“心悅誠服”。
談起楊春光的調解本領,多年跟他共事的法官助理趙晉平贊口不絕。在左權法院,楊春光的案件調解率在90%以上,最高時達到98%。晉平說,楊春光在與當事人交流的過程中,特別善于抓住當事人的心理、探知真實的訴求,調解工作得心應手。而楊春光給自己總結的調解工作方法,則用了“三個三”:
他始終記著父親要求的“三勤”——腿勤、嘴勤、腦勤。
為了處理一起因幫工致死致傷的重大侵權責任糾紛案件,楊春光不論在單位還是在家里,反復思考、仔細琢磨解決辦法,無數次打電話、發微信,穿行在十幾個當事人所在的十里八鄉,跑斷腿、磨破嘴、傷了胃,最終成功調解,受害者拿到了賠償、感動得流淚。
他說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需要具備“三心”----出于公心、拿出良心、保持耐心。
24名村民起訴選礦廠老板,索要拉礦石的運費,此時老板趙先生卻突發疾病失去意識,其子對法院不滿意,揚言抬父上法庭;24名村民也不滿意,不斷地上訪。面對壓力,楊春光逐戶走訪原告,又一同去探視被告,增進雙方理解,并在得知趙先生有到期債權時,依法采取了訴訟保全措施,最終圓滿調解,趙家當場為村民支付了運費,楊春光也贏得了當事人的尊重與理解。
他始終牢記以人民為中心,跑遍了“三頭”—鄉間村頭、農田地頭、農家炕頭。
楊春光和普通百姓說話,總是柔聲細語。在去往芹泉法庭的路上,一輛農用三輪車橫在路上,春光微笑著與走過來的老鄉搭話:“車怎么了?”輕聲一句,老鄉自覺不好意思,車馬上挪開。我瞬間明白,老區的鄉親們為什么把楊法官當家里人相待。這么多年,他就是這樣走村串巷、下地上山,與村民拉家常、說真話、講道理、普法律,用腳步丈量著司法與百姓的距離。在楊春光的說服勸解下,多少子女愉快地贍養起老人、多少夫妻破鏡重圓、多少鄉鄰放下棍棒握手言和……
“調解能手”楊春光的司法情懷始終被當地老百姓熟悉和認可,也一直得到組織的認可,先后獲得了十多項榮譽。2018年中共山西省委政法委員會、山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予他“山西省十佳優秀政法干警”榮譽,2019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他“全國優秀法官”榮譽。
臨近采訪結束的那天晚上,我約了左權法院常務副院長趙豫山,特地去了楊春光家里。老百姓心中的好法官,在家里的印象可不算是一個“好丈夫”、“好爸爸”。
妻子段堅娟是公安民警,和楊春光一樣忙碌。說起楊春光,小段充滿愛戀、充滿自豪、充滿堅信。為了愛情,他們不離不棄相戀了八年;為了愛情,小段遠離家鄉蒲縣考到了左權;為了事業,他們各自忙碌聚少離多;為了事業,他們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給親朋鄰里。在外面,楊春光是親民為民的優秀法官,段堅娟是精明強干的巾幗警花;然而在家里,楊春光是凡事不問的“甩手掌柜”、小段是勤勞付出的居家主婦。雖然有點埋怨,但小段非常理解丈夫、心疼丈夫,春光對妻子也很寬容,他們一直互相支持。
小段反復說:“愛是我們家的魂”,很多的時候看到忙碌的“老楊”,更多的是心疼,擔心他的身體。春光經常會加班,中午不回家,晚上到十二點以后,即使回到家里,多少個夜晚不睡覺在思考。每當看見春光愁眉不展,小段總是靜靜地去做飯、看孩子,讓他少操家里的心,無條件支持丈夫的工作。
然而說起一雙兒女,小段不經意間有些哽咽。有一次小段去東北出差,楊春光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自己還得辦理案件,實在無法照顧好孩子,好在周圍朋友都來幫忙。一次在超市買菜時一不留神把女兒頭部摔了,情況很嚴重,感覺天要塌……這是讓他們至今后怕的一次事故。小段實在說不下去了,趙豫山說:“楊春光和小段付出了太多太多。”
我想,楊春光是千千萬萬奮戰在基層的法官代表,是基層法官默默奉獻的形象縮影,不需要太多的粉飾,人人皆敬之。且填一首《破陣子》落筆,一并表達對廣大基層法官干警的崇敬之情:
赤子出于崖底,
卓英長在太行。
手捧律科評訴辯,
腳踩黃泥化短長。
蕭竹牽肚腸。
心系紛爭疏解,
胸懷審判擔當。
一抹朝陽澤眾庶,
萬縷春光曜法堂。
真情灑九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