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紅
教師通過視頻介紹港珠澳大橋,工程技術人員先要進行各種精確的測量,其中最基本的測量是長度的測量。讓學生知道長度測量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從而自覺、愉悅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
(1)進行開放活動,發現存在問題。
活動1 比一比:比較課桌的長、寬、高,證實自己目測的結果。
教師先請學生目測課桌的長、寬、高,并比較它們的長度,隨后提出“不用尺子測量,如何驗證自己的目測結果,并寫出做法”。各小組討論后動手實施。學生分別用書、手掌、筆袋等去測量,將測量數據記錄在學案上。各小組派代表匯報。教師將結果公布在黑板上。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后,自然會注意到由于選取的測量標準五花八門,比較起來很不方便。
教師由此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圖1,引入古埃及人常用腕尺作為長度測量的單位,但是由于腕尺的長度各人不一,帶來了很多麻煩。為此,國際上制定了一套統一的度量單位,叫做國際單位制,從而避免了這樣的麻煩。
圖1
【設計意圖】本活動的開展具有開放性,由于學生的目測經驗各異,目測的結果會呈現多樣化,引出感官判斷并不可靠。不用尺,證實自己目測結果的方法很多,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保護學生的奇思妙想。學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認識到指定公認標準的必要性。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因實際需要產生了測量,是問題困惑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交流協作建立了國際標準。
(2)感悟長度單位,為測量做準備。
教師先介紹長度的國際單位和常用單位,讓學生分別舉例長度大約是1m、1dm、1cm和1mm的物體,并且經過全班討論,形成口訣幫助記憶:“米尺長1米,拳寬1分米,一指1厘米,硬幣1毫米。”
教師再介紹較小的長度“微米”和“納米”。一張紙的厚度約70-80微米,1納米的長度比單個細菌的長度還要小得多。
活動2估一估:估測下列各物體的長度,并填上合適的單位。
教室窗戶的高度約2______;小華身高約1.6______;普通筷子長約24_____;乒乓球的直徑為4_____。
【設計意圖】先通過口訣幫助學生掌握幾個常用的長度單位,從而變抽象為具體,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也使物理教學變得生動;再通過練習讓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長度在頭腦中建立豐富的感性認識,為接下來的長度測量活動做準備。
(3)掌握測量技能,培養探究能力。
活動3看一看:安排學生取出自帶的刻度尺,仔細觀察它的量程和刻度,以及零刻度線的位置。
活動4學一學:學生自學課本第104頁的“信息快遞”中的內容,掌握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四個注意點:看對、放對、讀對、記對。
活動5想一想:指出長度測量中發生的錯誤。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測量長度時的情景(圖2、圖3),請學生指出其中的錯誤。
圖2
圖3
【設計意圖】通過示錯、糾錯、議錯,幫助學生在使用刻度尺時盡量避免出錯,讓學生正確領會“緊貼”和“正視”的含義,牢固掌握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科學方法。
活動6測一測:測量物理教材的寬度。
教師請各小組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測量物理教材的寬度,并將實驗數據實事求是地記錄在學案上。各小組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教師進行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使用刻度尺測量物理教材寬度的實驗,教師檢驗學生所學的刻度尺使用方法的掌握情況。學生在測量過程中,教師加強巡視指導,及時糾正學生操作中的錯誤。
學生公布測量結果,教師將部分測量結果用多媒體投影出來:
生1:18.4㎝。
生2:18.53㎝。
生3:18.52㎝。
生4:18.7㎝。
生5:18.51㎝。
……
活動7議一議:以上搜集到的實驗數據,你認為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用同樣的刻度尺測同一物體的長度為何有如此多的差異?與同學交流、討論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評價,從而引出“誤差”概念。最后師生一起學習教材第104頁的“信息快遞”,了解有關誤差的知識,知道實驗中的“錯誤”和“誤差”的區別。
【設計意圖】對實驗結果認真交流與評估,可以培養學生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對數據進行評估的過程是探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過程中學生自主完成知識的動態生成和建構。
活動8做一做:測量一張紙的厚度。
師:如何測量一張紙的厚度?用刻度尺直接測量行嗎?與同學交流,確定自己的測量方案,把測量結果填入下表中。
實驗序號一張紙的厚度/mm平均值/mm①②③
【設計意圖】這一活動既鞏固了刻度尺的使用,又為教授下一課時中的一些特殊的長度測量方法鋪墊。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交流: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還有哪些困難?
【設計意圖】教師為學生搭建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深入思考中學會反思和總結。學生之間分享學習成果,學習困難互助解決。
2015年江陰市教育局提出建設“三力”課堂的總目標,從而逐步形成具有江陰特色的課堂教學改革品牌。“三力”指的是“學習有動力,課堂有活力,師生長能力”。本課教學圍繞“三力”課堂的理念而設計。
“學習有動力”的前提是學生有較濃厚的學習興趣,這也是學生能進行深度課堂學習的保證。本課從觀看港珠澳大橋視頻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愉快地置身于教學活動中。從實際需要引出制定國際單位制的必要性,為學生順利掌握長度測量的技能做準備,充分開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盡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為器材探究長度測量,使學生對物理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始終表現出一種樂學、愿學的積極心理狀態。
“課堂有活力”是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深度學習的重要體現。本課安排的活動較多,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任務→問題→解決→反思→提升”的過程,對知識的掌握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課堂始終彰顯活力。在本課的設計活動中,有許多活動屬于探究活動,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意識。
“師生長能力”是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也是評價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課堂教學應該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鼓勵學生自主表達想法,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在評價和反思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有效建構知識,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會得到相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