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娜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即使當婚姻走到盡頭,也要通過各種方式將對子女的愛延續下去。例如,離婚時,夫妻雙方約定將共同生活期間的財產贈與未成年子女。再婚后,出現了新情況,出于其他原因的考慮,能否撤銷離婚時對未成年子女的贈與呢?
王美玉與張天龍原系夫妻,二人育有一女張佳佳。2013年5月,由于生活瑣事,王美玉與張天龍感情破裂,二人遂到民政局辦理了離婚手續,雙方在離婚協議書中約定:婚生女張佳佳隨王美玉生活,雙方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共同建造的門面房一處(未辦理產權證書)歸張佳佳所有,在張佳佳18周歲以前,歸張天龍管理。
2014年7月,張天龍與梁志麗再婚。同年10月,張天龍與梁志麗在王美玉與張佳佳不知情的情況下,以自建的形式將該房屋登記到了張天龍與梁志麗的名下。2015年3月,王美玉得知張天龍要出售訴爭房屋,便在房屋的大門與外墻上張貼了告示、離婚協議書復印件等,告知該房屋任何人無權出售。2015年4月,張天龍、梁志麗與杜啟宇簽訂了售房協議,約定以32萬元的價格將房屋出售給杜啟宇。隨后,杜啟宇按照協議交付了購房款,但是并未辦理產權過戶手續。
得知爭議房屋被出售后,2015年6月,王美玉作為張佳佳的法定代理人,以張天龍與梁志麗隱瞞事實、房管部門違法辦理產權證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法院撤銷房管部門向張天龍頒發的房屋產權證書。經審理,法院判決撤銷房管部門頒發的上述產權證書。后王美玉作為法定代理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法院判決其與張天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共同建造的房屋歸張佳佳所有。
本案涉及的法律問題是離婚協議中將共有房產贈與未成年子女的行為能否撤銷。
依照《合同法》規定,贈與合同是一種諾成性合同,當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經另一方同意后,即產生法律效力。但是,合同成立并不等于合同生效,贈與合同的生效還需要滿足法定條件。《合同法》第187條規定:贈與的財產依法需要辦理登記手續的,應當辦理有關手續。《物權法》第9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那么,本案中尚未辦理過戶的房屋贈與協議是否有效?贈與人能否行使任意撤銷權呢?
審判實踐中,對此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離婚協議中夫妻將其共同財產贈與未成年子女的行為,系夫妻雙方對共同財產的處分,應當適用我國《合同法》中關于贈與合同的相關規定。《合同法》第186條第1款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因此,夫妻任何一方在財產權利轉移前,都可以行使任意撤銷權。另一種觀點認為,離婚協議是雙方對于婚姻關系的解除、子女撫養、共同財產的分割以及離婚損害賠償等問題達成的具有人身屬性與財產屬性的雙重合意,因而不能簡單適用我國《合同法》第186條第1款的規定行使任意撤銷權。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原因在于:
首先,在離婚協議中夫妻雙方將共同財產贈與未成年子女的約定與解除婚姻關系、子女撫養、共同財產分割、共同債務清償等內容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通常情況下,當事人是在綜合考慮上述各種因素、經過協商的基礎上,對于人身與財產問題達成的一種概括性的方案。雙方最后將共同財產贈與未成年子女是一個概括的合意,該合意中所有財產的處分互為因果。如果允許單方反悔,那么離婚協議的整體性將被破壞。同時,離婚協議中各項約定,都是為了解除婚姻關系這一目的,在目的上具有統一性。在婚姻關系已經解除的情況下,如果允許當事人對于財產部分的約定反悔,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助長先離婚后惡意占有財產的不誠信行為,引發道德風險。
其次,離婚協議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的行為可以適用物權法的規定。我國《物權法》第97條規定:“處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及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作出重大修繕的,應當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體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在本案中,訴爭房屋系王美玉與張天龍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起出資建造,屬于夫妻二人的共同財產,由二人共同共有,二人均不能單獨享有對訴爭房屋處分的權利,處分該房屋時需要經過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其二人在離婚時已經對共同共有財產的處分形成了合意,共同表示將房屋贈與未成年人子女張佳佳,該意思表示真實有效,應當對雙方產生拘束力。由于贈與行為系雙方共同做出,故在離婚后一方如果依照《合同法》第186條第1款的規定撤銷贈與時,也應當經過雙方的同意,在沒有征得作為共同共有人的另一方同意的情況下,無權單方撤銷贈與。就本案而言,張天龍與梁志麗隱瞞房屋已經贈與他人的事實將房屋出售的行為,未征得房屋共有人王美玉的同意,其單方處分房屋的行為應為無效行為。杜啟宇雖然支付了對價,但是其明知張天龍與梁志麗無權處分該涉案房屋,所以其行為不符合物權法中關于房屋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故,涉案房屋應當歸屬于張佳佳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