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謙 雷靂 編譯
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父母總會讓身為孩子的我們在長輩面前表演一些節目,或唱歌或背書。每當這個時候,有許多小孩子選擇躲在大人身后,其中原因往往不是不喜歡長輩,而是單純地覺得害羞。在心理學領域中,研究者將兒童的害羞歸于某種氣質,認為其是與生俱來的,是由基因所決定的。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兒童的害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顯著差異。針對相關研究,陳欣銀教授進行了梳理,并呈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
在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如東亞地區),害羞被認為是一種可愛的特點,父母對孩子害羞的態度更為積極、包容。例如,泰國父母不會擔憂孩子太害羞以致影響以后的發展。此外,同伴對害羞兒童的評價也更為積極,表現出更多的社會接納行為(如一起玩耍)。這一結果表明,害羞的兒童在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不合群”的可能性更小。這可能是因為,集體主義文化對兒童害羞更為包容和鼓勵。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當兒童表現出害羞的行為時,能夠得到環境給予的積極評價,而這種積極反饋會讓兒童認為自己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好的”,應該維持并發展這種行為。
而在個體主義文化背景下(如歐美地區),兒童的害羞行為往往被認為是一種社會適應不良的表現。父母對待孩子害羞的態度更為消極,表現出更多的失望和拒絕行為。同樣,同伴對害羞兒童的態度也比較負面,表現出更多的拒絕行為(如否定和忽視)。害羞的行為并沒有被個體主義文化所接納,害羞的兒童在長大以后可能會面臨更多的適應問題。
但是,個體主義文化依然會對害羞行為的發展產生影響。當兒童獲取到對他們害羞行為消極的反饋時,他們會嘗試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環境的規范。換言之,環境不喜歡“我”害羞,那么“我”就試著不那么害羞。正是這種環境氛圍的不同導致了東西方兒童在害羞氣質上的差異。
環境氛圍對害羞態度的差異還影響了兒童日后的生活體驗。在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害羞的特質有利于團隊合作,害羞的個體被認為有更高的領導能力。同時,兒童的害羞還能夠正向預測其自我價值感和教師評定的學業能力。但在個體主義文化背景下,害羞的兒童在遇到困難時更容易產生較低自我價值感、孤獨感和對社會的不滿意,這可能導致以后的適應性問題。
綜上所述,害羞作為兒童氣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并不是完全由生理因素所決定的,而是會受到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在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害羞并不會阻礙兒童的成長發展,反而能夠提升他們的自我價值感;但在個體主義文化背景下,害羞可能會使兒童經歷更多的消極生活體驗。
資料來源:
Chen, X.(2018). Culture, temperament, and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Developmental Review, 50, 42-53.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