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歡
“為什么云朵不會掉下來?”“我們穿越回古代(比如秦朝)能發電嗎?”“太陽為什么沒有蒸發掉?”“往臺風眼里扔一顆原子彈會怎樣?”……
面對這樣的腦洞,活躍在“中科院物理所”公眾號上的科普年輕人就是芝麻開門的人。
答題者大都是在中科院物理所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其中有在物理所舉辦的科普展品創意大賽中獲得大獎的李治林、程嵩、周璋、容曉輝等人。三年間,他們收到78萬粉絲的25957個問題,解答了有價值的1200個與物理相關的疑惑。關于科研工作者的日常,他們這樣回復:“做實驗,寫代碼,推公式,買儀器,上課,討論,輔導學生,參加學術會議,訪問交流,申請基金,看文章,寫文章……”但他們更多時候是在玩科普,其中的一部分就是用輕松有趣的語言在“問答”欄目中為網友答疑解惑。答題者的平均年齡為25歲,他們做實驗、玩抖音、開直播、將網友腦洞大開的問題集結成科普問答集《一分鐘物理》,用簡潔易懂的方式,讓大眾一窺物理世界的奧妙。他們讓人們發現,原來物理離自己并不遠,原來物理也可以很好玩。
面對網友提出的問題,李治林深有感觸,他發現很多問題自己也思考過、疑惑過,但沒有深度挖掘。而參與“問答”不只是回答別人的問題,也是為曾經的自己答疑解惑。在回答問題的方式上,他認為既要照顧受眾需求,又不能刻意迎合:“比如在回答‘為什么云朵不會掉下來這個問題時,面對少年兒童,我會說云朵像柳絮、羽毛或棉花糖,很輕很輕,可以在天上飄好久;面對懂一些物理知識的中學生,我會說明空氣阻力的原因;而面對物理專業工作者,我會寫出論證公式,給出數學模型,并引出該原理在科研中的經典應用。”
李治林的回答正好體現了“中科院物理所”公眾號的科普原則之一:通俗而不低俗,嚴謹而不艱深,不走兩端走“中間”,大家普遍讀得懂,又不丟失科學性。
回答網友的問題看似寥寥數語,輕松有趣,但絕不是件輕松的事情。程嵩說,自己回答一個問題平均要用兩天時間,有時需要查資料,甚至需要計算、建模。比如在回答“我們穿越回古代(比如秦朝)能發電嗎”這個問題時,程嵩特意翻了《史記》,他發現秦朝的青銅冶煉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而生鐵冶煉技術始于春秋后期,從理論上說有了制造原電池的可能性。然而,只有金屬電極還不行,如果人們想發電,還要有酸和鹽組成的電解液。他進一步查找資料發現,原來在春秋時期我們就已經有醋了,所以酸液也有了。因此,在秦朝,雖然人們無法制作電燈泡,不過電池可能真的能制作出來。看到這樣有理有據且帶有探索性的回答,網友的好奇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并對物理充滿了敬畏。
近年來,“中科院物理所”公眾號經常會收到這樣類似的問題:“手機有電磁輻射還能用嗎?”“電磁爐的波對人有危害嗎?”“請問變壓器旁邊的電磁輻射對人的影響有多大?”“孕婦有必要穿防輻射服嗎?”
公眾對物理知識缺乏了解,就會給謠言與偽科學可乘之機。為了提高大眾的科學素養,答題者耐心地解答:“真正會帶來輻射傷害的常見物品有地鐵與機場的X射線安檢儀(不包括金屬探測器)、高空宇宙射線、放射性礦物質,以及醫院的X光機、胸透儀、CT儀。當然,不談劑量就談毒性是非常不科學的。”答題者繼續解釋:“上述輻射,由于我們接觸的劑量很小,所以可以忽略不計。”
在“問答”欄目粉絲突破50萬之后,“中科院物理所”公眾號又陸續開辦了“正經玩實驗”“線上科學日”等欄目,運營團隊成員也擴充至四十多人,致力于給青少年演示諸如 “水中光線如何彎曲”等物理常識或現象,吸引孩子關注物理,愛上科學,在他們心中埋下一顆科學的種子。
“中科院物理所”公眾號上熱心科普的年輕人,幫大眾開啟了一扇好奇之門,借助科普,使物理知識不再尖深高冷,同時向大眾展現了一個廣闊、絢麗而迷人的物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