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紅
[摘? ?要]教育部提出的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引起了專家學者們對小學全科教師專業卓越發展的探索。小學全科教師的專業卓越發展是小學課程設置的需要,也是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需要,更是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建設和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調查發現,現有小學全科教師存在綜合能力不高、專業發展起步晚等問題。為此,建議相關部門應該明確職前全科教師分階段培養目標,實行職后全科教師終身學習制度,完善小學全科教師的資格認證制度,從多方面確保小學全科教師的專業卓越發展。
[關鍵詞]小學全科教師;專業發展;卓越發展
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教育實際和小學教育的綜合性,推動了基礎教育新課改對全科教師的需求。教育部在2014年發布的《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針對小學教育的實際需求,重點探索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培養一批熱愛小學教育事業、知識廣博、能力全面、能夠勝任小學多學科教育教學需要的卓越小學教師[1]。近年來,我國各級各類教育體系不斷完善,但是小學全科教師的適應性和針對性還不夠強。為此,專家學者們圍繞小學全科教師的概念界定、專業發展路徑等展開了一系列討論。在此,將結合討論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小學全科教師專業卓越發展的相關議題進行說明。
一、小學全科教師的概念界定
小學全科教師不是指能勝任全部語文、數學、英語等9門課程的教師,而是指知識面相對較廣、知識體系相對完整的小學教師。目前,國內學術界對小學全科教師概念的界定尚未達成共識。例如,有學者認為,小學全科教師是相對于小學分科教師而言的,指掌握教育教學基本知識和技能,學科知識和能力結構合理,能獨立承擔國家規定的小學階段各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與管理的教師[2]。也有學者認為,全科教師是指“語數外通吃,音體美全扛”的老師[3]。結合學者們的觀點,筆者認為小學全科教師是指能夠勝任并擅長語文、數學、英語中的一科和任意二至三門其他學科課程教學的教師。由此推斷,大約2名教師即可承擔小學一個班級的全部教學工作。如此一來,教師能夠有更多時間與班級學生相處,也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從而實現因材施教,督促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行和學習習慣。
專業卓越發展是全科教師發展最理想的目標。卓越即杰出的,卓越的小學全科教師在教學、班級管理、科研水平等方面都比較突出,能夠在條件艱苦的小學扎根下去。這些教師不滿足于既定狀態,不管是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還是專業精神方面,都會不斷要求自己向更高層次提升,向更高水平發展,能夠保持全科教師的卓越性。
二、小學全科教師專業卓越發展的必要性
1.小學課程設置的需要
《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提出,小學教師要“適應小學綜合性教學的要求,了解多學科知識”“了解所教學科與社會實踐、少先隊活動的聯系,了解與其他學科的聯系”[4]。為此,小學教師要掌握教育教學等方面的知識,要掌握專業的學科知識和百科全書式的相關知識。再加上小學綜合課程設置的性質,更需要具有全科能力的教師任教。
2.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需要
新課改提出“學生要學會生活”等理念,上文又提及小學階段多采取綜合性教學(這主要是因為小學以綜合課程設置為主),而社會也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所以迫切需要綜合能力較強的全科教師。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風格等,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尤其是小學生可塑性強、模仿能力強,作為教師必須要有足夠廣博的知識面,不單單需要具備專業的教育教學知識及扎實的學科知識。教師自身的綜合能力高,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和全面發展。
3.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建設和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關鍵環節,其質量對后續教育具有重要影響。教師是小學教育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勢必影響小學教育質量。因此,培養小學全科教師向卓越發展既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引導教師向卓越靠攏,又可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體系趨于完善,為基礎教育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三、小學全科教師專業發展現狀
1.小學階段卓越的全科教師緊缺
自1986年以來,我國義務教育呈現出受齡兒童基數大、人口多而師資不足的問題。據教育部統計: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總數由1985年的9942.8萬波動上升到2006年的10001.5萬;2006至2012年,由于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等原因,小學學齡兒童總數呈下降趨勢;2013至2016年,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總數從8935.7萬上升至9575.9萬[5]。由此可見,我國小學學齡兒童基數龐大。但是截至2016年,我國小學教職工約有553.7萬人,其中專任教師約有517.7萬人[6]。可見,小學階段的大多數教師是專任型教師,全科教師比較少,還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對全科教師的需求。
根據以上的師生人數統計推算,1名小學教師一年要培養近170名小學生。即一名教師每學期可能要擔任4至6科的教學工作,相當于除了擔任語文、數學、英語中的一科以外,還要承擔3至5門音體美等其他學科的教學工作。因此,很多地區會出現一位教師擔任多門課程教學工作的現象。尤其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西部地區,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卓越的小學全科教師更是稀缺,小學全科教師的專業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2.現有小學全科教師的綜合能力不足
自提出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計劃以來,尤其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現有師資的素質受到了嚴重考驗。筆者經調查發現,截至2016年底,貴州省清鎮市某小學共有54名教師,除校長和兩名副校長只擔任一門學科的教學工作外,其余教師均需擔任本校3門及以上課程的教學工作,但是90%以上的教師表示自己并不擅長音體美等“副科”的教學。大多數“音樂教師”都是依靠播放教師用書中的教學光碟,讓學生跟唱,會拼樂譜的教師寥寥無幾。該校三年級有3個班,其余年級皆是4個班,即全校共23個班級。但是該校的美術、音樂專業教師各有1名,換言之,很多班級是“兼任教師”上美術或音樂課,但是兼任教師并不擅長這些科目。可見,很多全科教師是迫于師資緊缺而成為了“代課教師”,而不是真正能夠勝任課程教學的卓越的全科教師。由此,出現了教師能力與其工作性質不匹配的現象,不足以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教學影響。
小學階段的課程設置以綜合課程為主,所以教師也應具備多方面的綜合知識,以適應小學階段的師資需求。但是小學教師長期以“代課教師”的身份存在,勢必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全科教師的綜合能力有待提升。
3.全科教師起步晚,發展不成熟
2014年,教育部提出實施“全科教師”的計劃,但有學者誤把“全科教師”理解為“萬能教師”,導致在探索全科教師專業發展的道路上遇到一定的阻礙。我國浙江、重慶等地也展開了全科教師試驗,試圖探索出全科教師的發展路徑。從目前來看,不管是相關研究還是我國多地的試驗,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相較于全科教師計劃的提出,全科教師的培養就更晚一些。大多數高校培養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時,傾向于從“文、理”兩個方向來培養,對教師資格的認證大多以小學語文、小學數學這種單科教師資格認證為主,尚未有全科教師資格認證,而這也是全科教師培養不成熟的一種表現。
四、小學全科教師專業卓越發展策略
1.明確職前小學全科教師的卓越培養目標
明確師范院校對小學全科教師的卓越培養目標,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培養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規定大一、大二兩個學年的師范生兩年內修滿126個學分,理論課程考核全部合格后方可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否則留級復讀。在這一階段,主要進行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學科知識和技能,擁有廣博的通識性知識;要求學生能夠把學科之間串聯的知識、原理弄清楚,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在學生學習后,要對其進行考核,考核通過者可以開始下一階段的學習,未通過者要留級復讀,直至通過方可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除此之外,每個學期安排1~2周的時間,讓師范生到小學去做“學徒”,見習小學全科教師的日常工作,了解小學各階段學生的特點,并寫5000字以上的見習報告。
第二階段,要求大三學生能夠熟練掌握“三字一話”(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和普通話)、簡筆畫、多媒體操作、授課等教學必備技能。在此階段,可以開設少數理論課,要求學生用理論指導實踐,利用微格教室進行模擬訓練。然后,讓學生開展自評、互評,再請專業教師給予指導性評價,以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此階段主要是通過學生的模擬課堂教學來進行考核,在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方面,要求知識點講解無誤,表達清晰、流暢,采取的教學方式要與內容相適應,教學方法要能夠為教學服務;在音樂課程方面,要求會拼音樂簡譜,能夠根據簡譜唱準歌詞,找準音樂的旋律,能夠準確地打出拍子;在體育課程方面,要掌握連貫的熱身動作和小學基本運動項目的操作方式等;在美術課程方面,要能夠快速畫出常見動物、植物、水果、蔬菜、生活物品的簡筆畫,對美術作品有一定的鑒賞能力。要求學生通過以上科目的考核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否則留級復讀至合格。同時,要求學生也要繼續第一階段的學徒任務,并保質保量地完成。
第三階段,要求大四學生能夠適應小學全科教師的日常工作,并完成調研報告和畢業論文撰寫工作。要求學生至少到小學實習一個學期,能夠獨立承擔任課教師或班主任的工作,并完成小學全科教師的日常工作任務;至少上一次公開課,上交10篇合格教案、10篇教學日記或日志、1篇6000字以上的教學調研或實習報告,并在實習期間完成畢業論文的資料收集和撰寫工作。實習一個學期合格并完成任務者即可畢業,實習不合格者要延長實習期限,直至實習合格并完成任務才能畢業。實習要以學生實習期間的表現為主要評價依據,實習考核分兩部分:小于50%的考核權利在高校教師手中,主要是依據實習期的公開課、實習后的材料完成情況和質量來判定;大于50%的考核權利交給實習學校的指導教師、校長等人,主要針對學生平時工作是否積極、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教學目標是否完成等進行考核。
總之,師范院校一定要把好全科教師培養的質量關。建議對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采取寬進嚴出的策略,以保證未來小學全科教師的卓越性。
2.完善小學全科教師終身學習制度,加強職后培養
學校或教育部門要實行終身學習制度,加強對職后全科教師的培養。一是要求教師利用MOOC等網絡學習平臺,學習小學全科教師應該掌握的知識與技能。規定教師的學習科目、學習時長、考核方式等,并在教師學習結束后進行考核,給考核通過者頒發結業證書,未通過者需要繼續學習。二是邀請高校專家定期培訓職后教師,并要求教師在培訓后撰寫學習報告或心得體會。三是組織教師參加優秀全科教師的經驗分享會或到試驗比較成功的學校考察學習。
總之,對于職后的小學教師,學校等相關部門要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專業知識學習、專業技能提升的機會,以促進小學教師向全科教師轉型,并獲得卓越發展。
3.完善全科教師法治體系,實行全科教師認證制度
相關部門應完善全科教師法治體系,實行全科教師認證制度。一是應該從法律法規上明確全科教師認證的必要性,從而使教師資格認證機構在認證小學全科教師時有法可依,讓小學全科教師合法化、規范化。二是全國各地區應該增設小學全科教師認證機構并配備專業認證人員,形成一個系統的、相對完善的全科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從制度上保障全科教師的專業性,促進全科教師的專業化卓越發展。
五、小結
鑒于小學全科教師發展不夠成熟的現狀,學校或教育部門應盡可能地引導小學全科教師走專業發展道路,為全科教師的專業卓越發展提供一切可能的學習條件和機會,以促進小學全科教師專業成長,實現卓越發展。未來,小學全科教師都將擁有更具權威性的全科教師資格證書,能夠真正勝任全科教師工作,真正做到“包班”。相較于專任教師,全科教師與學生相處的時間更長,更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更利于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更利于營造和諧的教育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11/201408/174307.html.
[2]田振華.小學全科教師的內涵、價值及培養路徑[J].教育評論,2015(4):83.
[3]張蓮.農村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模式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4(2):8.
[4]江凈帆.小學全科教師的價值訴求與能力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16(4):81.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D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7/qg/201808/t20180808_ 344688.html.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各級各類學校校數、教職工、專任教師情況[DB/OL].http://www.moe.edu.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6/2016_qg/201708/t20170823_311669.html.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