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英
當前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評價存在一些問題,如贊美之詞多而濫、語言貧乏且簡單。那么,教師應如何針對不同學生實施有效評價呢?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實際,了解學生的情況,找到適合學生發展的評價方式,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合理評價。這對于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主動、全面地發展大有益處。
基于以上分析,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尊重學生差異,關注學生發展,從優化動態評價、采用分層評價和多元化綜合評價、用好評價語言等方面激勵學生,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
一、關注學生發展,優化動態評價
動態評價是針對實際教學情境的評價,可以是教師直接給予學生的對錯評判或友情提醒,也可以是引導性干預,還可以是向學生提問,引發學生思維的轉向。同時,可以用微笑、點頭、皺眉、搖頭或預先規定了意義的手勢對學生進行評價。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判斷一組圖形的面積是否相等并給出理由。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回答,但有一位學生卻說出了不一樣的理由:“我認為那兩個圖形就像影子一樣,所以相等。”全班學生大笑起來,這個學生感到很不安,深深地低下了頭。這時,教師說:“老師很欣賞他說的這個很特別的理由。我們的影子有時候是和身高一樣長的。”這名學生聽后抬起了頭,露出了一絲得意的神情。教師停頓了一下后又說:“這位同學想到了大家沒想到的理由,那么也請大家再想想,我們的影子是不是有時長有時短呢?”學生們表示同意。此時,教師再追問:“那么,我們能夠只根據影子判斷它們的面積相等嗎?如何才能判斷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作為師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評價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師對學生的參與及時用評價進行反饋,既可保護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根據實際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通過課堂動態評價,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提升其學習效能。學生的學習活動需要教師的推動,同時又能反過來推動教師對學生做出評價,進而引發學生的自我反思,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因此,根據教學實際,將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評”進行有效結合,才是動態評價的根本所在。
二、用好差異資源,采用分層評價
教師要認識到學生差異的客觀存在,充分體現“不同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數學發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形成不同層次的評價標準,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
例如,在學過三年級下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一課后,教師可設計一個涵蓋四個層次的課后練習,并制訂出四種不同的評價標準。
一是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讓他們直接使用面積公式解決問題;給予代表合格等級的二星卡,并在卡上寫“要加油哦!”。二是對基礎一般的學生,要讓他們能夠將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培養從應用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能力,進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給予代表優秀等級的三星卡,并在卡上寫“繼續努力!”。三是對大部分基礎較好的學生進行轉化式(能舉一反三)綜合練習,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給予代表優秀等級的四星卡,并在卡上寫“你真不錯!”。四是對部分優秀學生進行拔高(增加難度)練習,如可讓他們用多種方法擺一個面積為24平方厘米的長方形,以此培養求異思維,激發其學習數學的興趣;給予代表優秀等級的五星卡,并寫上“你棒極了!”。通過制訂并實施這些不同的評價標準,可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獲。
三、增進師生互動,體現多元化綜合評價
小學數學新課標指出,可以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家長評價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全面的考查。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實際,發揮不同評價方法的優勢,讓評價起到促進教學發展和激勵師生的作用。
例如,教師請一個學生讀概念,然后問其他學生:“他讀得怎么樣?”讓學生先對其進行評價后,教師再鼓勵:“誰還能讀出這種感受?”通過學生互評和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們認識到,教師提出的所謂“讀得好不好”,強調的是怎樣才能讀出“感受”。這樣的課堂評價就充滿了人文關懷。
評價的目的是激勵、喚醒和導向。要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很難做到。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可組織學生互相評價,引導學生在對話、交流、質疑、碰撞中進行思辨并構建新知。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時,教師可出示4捆小棒,每捆30根,請學生回答一共有多少根。
生1:4×30=120。
師:有要提問的嗎?
生2:你沒有講出30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生3:4表示有4捆,30表示每捆有30根;4個30不好算,因為4×3=12,所以……(比較長的停頓)4×30后面要加一個0,就等于120。
師:剛才他用了一個“因為……所以……”來說明,你們覺得用得好不好?你們聽明白了嗎?誰來復述一遍……
這樣,用生生之間的評價突破關鍵點,既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受到啟發。通過有效的多元評價,讓學生去表達、討論、交流,在互相質疑、對話和啟發中提高數學素養。
四、用好評價語言,關注學生心靈感受
在有些數學課堂上,充斥著“哇,你好聰明”“棒棒棒,你真棒”“你太厲害了”等評價語言,顯得空洞而無力。教師應注意用與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相匹配的引導性評價,如“你真是個細心的人,能發現這兩個圖形間這么細微的差別,大家都很佩服你”“你用畫圖的方法解答了這道題,這真是一個解題的好方法”“你通過發現對比、總結規律,一下子就記住了小數的基本性質,這是個好辦法”等。同時,課堂評價更應關注每個學生發展的獨特性,以及在情感、態度等方面出現的積極變化。評價的語言要與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緊密相關,要能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
總之,教師應站在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高度思考教學,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將多種評價方法和評價手段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評價。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開拓學生的思維。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