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濤

3月29日下午,美國為韓國制造的首批兩架F-35A戰斗機抵達韓國清州空軍基地,拉開了韓國空軍正式列裝F-35A的序幕。在當天舉行的相關儀式上,美國副防長羅德稱,向韓國交付戰機旨在解決“印度洋一太平洋地區的公共安全問題”,一名韓國副防長則指出,F-35是美韓聯盟不可侵犯的象征,而不僅僅是一個購買計劃。
過去10年間,輿論曾對F-35項目持有很強的悲觀態度。批評者質疑的范圍涵蓋了性價比、項目進度、空戰能力、載彈量等各個方面。但10年的時間過去了,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2018年11月,F-35項目迎來了最大的里程碑節點——Block 3F批次。F-35 Block 3F走完了系統研制與驗證(SDD)流程,能夠發射預期中絕大多數機載彈藥并且飛行包線基本放開。作為具備“完整設計作戰能力”的版本,F-35 Block 3F開始向美國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交付量產。為韓國空軍生產的首批F-35A正是按照Block 3F版本標準建造的,性能上與美軍同步。
韓國在樸槿惠政府時期,向美方訂購了40架F-35戰機,按計劃這批戰機將在2021年前全部到貨。2017年,韓國又增購了20架F-35,所以未來韓國空軍的F-35機隊規模將達到60架。數量上,這60架F一35將替換掉韓國空軍的老舊機型——其規模與目前的F-15K機隊差不多,但這種認知或許過于表面了。
2016年,一架未加裝特殊設備的F-35B在白沙導彈靶場引導一枚“標準”6擊毀了一架MQM-107靶機。在測試中,F-35B利用自身傳感器發現并鎖定目標,通過多功能數據鏈將信號傳遞給裝備了陸基“宙斯盾”BL-9和MADL(多功能先進數據鏈天線)的LLS-1發射平臺,并由后者發射了“標準”6。《美國海軍學院新聞》當時就指出,這是美國海軍NIFC-CA(綜合防空火控系統)的全新拓展,標志著美軍戰場打擊能力得到新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都已經購買了F-35與“宙斯盾”BL-9。除此以外,日本的E-2D、澳大利亞的EA-18G也都是現有NIFC-CA的組成節點。再聯想到2016年的試驗中,雖然被摧毀的是一架靶機,但被F-35B引導的“標準”6擅長的其實是戰區反導而非通常意義上的防空,那么韓國空軍獲得的F-35A就不僅僅是一架戰斗機了。
F-35的反導價值超出了大多數人的認知,引導“標準”6只是其潛在能力的牛刀小試。“標準”6曾經號稱“標準”系列中性一可接入“協同作戰能力”(CEC)的導彈,但這只是曾經,隨著“標準”3系列也被接入CEC/MADL網絡,可供F-35使用的反導武器庫逐漸豐富起來,其出色的先進傳感器融合與外部通信能力將得到充分發揮,火力范圍將由大氣層內拓展到大氣層外——“標準”6只擁有末段大氣層內彈道導彈防御能力,而“標準”3則能在大氣層外作戰。
不僅如此,在戰區反導領域,無論是末端殺傷還是中段攔截都不是最優解,理想的是在助推段將彈道導彈摧毀,從而將各種傷害和麻煩統統留在敵人的領土上。人們一開始就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但以往的解決思路卻過于“硬核”——主要依賴布署在衛星或是大型空基平臺上的高能激光器,可這些嘗試要么僅僅停留在設想階段,要么經過試驗證明毫無實戰價值。不過,伴隨著F-35的漸入佳境,新的思維進發了出來——讓專門武裝起來的F-35直接出手,成為彈道導彈甚至是洲際導彈“在發射架區域”的災星。良好的低可探測性能和內外傳感器融合能力,是F一35能夠深入高度戒備的敵方縱深腹地、-尋找并且發現目標的本錢。美國為此專門研發了NCADE攔截彈,它由美軍廣泛裝備的AIM-120中距空空導彈改裝而來。
“反導”(戰區/戰略反導)從來都是一個敏感詞匯,在朝鮮半島這個地方更是如此——“薩德”入韓引起的地緣政治波瀾至今仍未平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相比于“薩德”,F-35作為反導工具的政治敏感度低,但這正是應當被點明的地方。朝鮮一直努力推進的核武裝進程,是基于其自身安全形勢研判的結果,是對本國安全環境做出的反應。朝鮮認為,只有有效的核威懾能力,才是與美國談判的籌碼。不過,判定朝鮮進行核武裝的意圖是一回事,朝鮮是否有能力達成這樣的意圖又是另外一回事。至于這其中的原因非常簡單——不同的地緣軍事環境,決定了威懾永遠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此,一個恰當的例子莫過于二戰中的德國空軍。美國參戰前,納粹空軍只需用戰術飛機就足以執行對英國和俄國的戰略轟炸任務,因而是一支有效的威懾力量;而美國參戰后,缺乏戰略航程飛機的納粹空軍馬上就被打回了原形。今天朝鮮面臨的情況實際上與之類似——就其所處的地緣軍事環境而言,無法打到美國本土的核力量是無效的,邁入“核門檻”并不等于邁入了“有效核威懾的門檻”。
事實上,在朝鮮政府的視角中,此前韓美同盟對朝“單向核威懾”的形成是以美國的戰略核力量和常規力量在韓國的存在為前提的,所以對其國家生存和體制安全的主要威脅主要來自美國而非韓國。這種視角對朝鮮政府來講,意味著若達成有效的對美核威懾,將朝鮮半島不穩定的“單向核威懾”轉變為相對穩定的“雙向非均勢核威懾”,要跨過的門檻“有點兒高”。在目前朝美間的政治博弈中,朝鮮擁核的努力是否已經具有了有效威懾性,或許還是一個仁者見仁的問題。但朝鮮說自己此前試射成功的就是洲際彈道導彈,而且是威力無比、可以打擊美國本土的那一種,對此美日韓畢竟沒有否認。事實上,不但沒有否認,特朗普還為此“屈尊”與金正恩見了兩次面。而不是將“利比亞模式”或是“敘利亞模式”的選項直接用到朝鮮身上。不過,在最近的河內會談中,美朝雙方不歡而散,顯然是沒有談好,或者說是談得不太好。再考慮到美國一貫有著“胡蘿卜加大棒”的祖傳政治智慧,在“胡蘿卜”不夠奏效的情況下,揮舞大棒來施壓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此一來,為什么河內的“金特會”談崩后,F-35A BlOck 3F就高調來到了朝鮮半島,也就很值得思索了。這僅僅只是巧合么?況且,從近日巴基斯坦在實戰使用F-16時所受到的政治掣肘來看,美制武器不是你花了錢、買到了手,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而韓軍的戰時指揮權又始終在美軍手里,從這個角度來說,韓國空軍手中的F-35A可以理解為美軍的海外軍事資產。以此類推,其他國家的F-35又何以自處?
到2019年底,將有接近50架的F-35隱身戰斗機被部署在亞太地區。到2025年,日韓澳購買的戰機將悉數到位,這樣總數量將達到140架左右。再加上美國在東亞基地的艦載機部隊以及在印度洋和中東等地部署的F-35B戰斗機,到2025年,亞太地區的F-35戰斗機總數接近300架。無論如何,面目復雜的F-35圍上來了!
責任編輯:王鑫邦

F-35A未來將具備上升段反導的能力,屆時朝鮮遠程彈道導彈的威懾性會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