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丁

在1941年6月22日衛國戰爭爆發的第一天,靠近蘇德邊境的絕大部分蘇聯機場都受到了空襲,聚集在那里的大批作戰飛機遭遇了滅頂之災。有資料指出,在這場戰爭的最初幾小時里就有多達1200架蘇聯飛機被毀于地面,或是在空中被擊落。在許多人看來,“德國空軍的壓倒性勝利”幾乎構成了6月22日空戰的全部圖景,然而,這畢竟不是真相的全部。
規模浩大的“巴巴羅薩行動”,也即德國全面入侵蘇聯的作戰同時在三個方向上展開,其中南方集團軍群的目標是席卷整個烏克蘭。而對于這一進攻方向上的尖刀部隊、第48裝甲軍的第11裝甲師來說,能否如期快速推進,一則取決于自己的執行力,二則取決于空中支援的力度。
為了有效地配合地面作戰,德國空軍第4航空隊序列中的第5航空軍已經朝這個方向上集中了它的全部力量。在自己設在波蘭小鎮扎莫斯茨——距離蘇德邊境50千米——的指揮部里,第5航空軍軍長里特爾·馮·格萊姆將軍選定了自己的尖刀部隊,那就是KG55轟炸機聯隊的第3大隊。
第5航空軍認為當面之敵——蘇軍基輔特別軍區的空中力量主要部署在索卡爾一布洛迪—塔諾波爾—線以南的區域中,沿線的各處機場遂被列為開戰第一天空襲的“最高優先目標”。具體而言,KG55第3大隊的轟炸機將在6月22日同時進擊五處蘇軍機場:杜布諾、米利瑙、布洛迪、拉欽和阿達米。
指揮著這個轟炸機大隊的海因里希-威特默上尉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空軍軍官,也是整個聯隊里最資深的“老烏”之一。在他看來,壓在自己肩膀上的擔子無疑是過于沉重了。要知道,第3大隊的力量僅為25架亨克爾He 111雙發中型轟炸機,而且由于技術原因在22日這一天還無法全部出動,但卻要在同一個時段里同時攻擊五處機場。
當然,命令就是命令,并無討價還價的余地。第3大隊于6月18日離開原駐地格萊維茨,進抵位于克萊門索夫的前線機場以備行動。經過研究,威特默把自己的部下劃成幾個分隊指向不同目標,規模從2架到4架He 111不等,每架轟炸機都將攜帶32枚SD-50型50千克炸彈上陣,部分轟炸機還配備有可用于對地掃射和自衛的20毫米口徑MG-FF機炮。
把有限的兵力分散開來用于不同的方向,這對于轟炸機部隊來說是一個非常危險的策略,不過威特默上尉并無其它選擇。而實際上,被德軍列為“最高優先”的杜布諾和拉欽兩處機場尚處于建設過程中,根本就沒有進駐蘇軍戰機。情報工作的疏漏導致德軍在入侵蘇聯后連續陷入諸多困境,KG 55聯隊第3大隊并不必要的力量分散,只是表象之一。
6月22日凌晨2時50分到3時15分之間,第3大隊的五個He 111分隊陸續升空。據大隊的戰時日志記載:“17架飛機參與行動。由于技術原因,2架未能起飛,1架因發動機故障中途返回。預計在3時50分至4時20分之間抵達目標空域。”也就是說,在這一次參與空襲的只有14架He 111——只比第3大隊在編實力的一半多一點兒。

由于“ 第1號指令”要求飛行員不要回應挑釁,導致蘇聯空軍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大量飛機被德軍摧毀在跑道上。
正處在威特默大隊空襲路線上的一支航空部隊,乃是隸屬于基輔特別軍區的蘇聯空軍第46戰斗航空兵團。到1941年初夏,這個航空團正處在一種相當不錯的狀態中。在之前的12個月里,全團共進行了累計3331小時的飛行訓練,團里每名飛行員的平均飛行時長達到了50小時,訓練科目亦廣泛多樣。
第46團的戰備狀態要歸功于團長D.波德戈爾內少校和副團長1.蓋布上尉。這兩位都是在戰斗中成長起來的軍官,波德戈爾內在1939年的諾門罕對日作戰中表現出色,而蓋布在諾門罕和芬蘭上空執行過超過200次作戰飛行,已獲多個擊落戰果。另外,該團第3中隊的中隊長澤維雷夫上尉和隊副馬克西緬科中尉分別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和佛朗哥的空軍交過手。
雖說第46團在1941年春天向幾個新成立的飛行隊提供了十幾名經驗豐富的骨干,不過仍保持著足夠的戰斗力。在全團的64名飛行員中,有48人在該團的服役期已經超過了一年,只有16人算是未經檢驗的“新手”。
如果說人員是第46團的強項,那么裝備卻是這個團的弱點。第46團原定在1940年夏天接受新型的米格-1戰斗機,不過這種新機的交付時間卻一再推遲。結果,第1和第2中隊使用的是過時的波利卡波夫伊-16戰斗機,和同一時期作為德軍空戰主力機型的Bf 109F-1或F-2相比,這些粗壯的單翼機在多項性能指標上都無法與其抗衡。至于第3和第4中隊使用的則是波利卡夫波的另一款戰斗機,相對新一些的伊-153,不過這種雙翼機的性能也是無法令人滿意的。
在1941年6月,第46團的一線單位全部集中在位于波蘭東部的米利瑙機場,至于該團的另一個基地,位于米利瑙以東、烏克蘭西部的杜布諾機場則正忙于建設混凝土跑道的工程而處于停用狀態。開戰前夜,29架伊-16和18架伊-153集中配置在米利瑙,此外該地還有同屬第46團的另外數架教練機和聯絡機。
要說基輔特別軍區的各部隊對于即將到來的襲擊一無所知,是并不準確的。根據第46團副團長蓋布的回憶,在人民國防委員會發布了“第1號指令”后,軍區所轄的各空軍單位在凌晨3時到4時之間陸續接到了警告。
當然了,由于人民國防委員會的指令內容不夠準確——比如說,“第1號指令”要求蘇聯飛行員“不要回應挑釁”,導致許多空軍單位并不清楚究竟該怎么做,這也是大量飛機停在地面上被白白摧毀的原因之一。

第一視角的德軍He111轟炸機編隊
第46團是少數幾個在蘇德戰爭的初期階段就采取了果敢行動的航空單位之一。這是因為有一位軍官勇敢地擔負起了突破“指令”模糊框架、要求部下大膽反擊的責任。他就是第46團的上級單位、第14混成航空兵師的師長齊卡諾夫上校。正是由于這位前戰斗機飛行員的堅定態度,第46團在戰爭來臨的最后一刻擺出了堅決迎戰的姿態。
22日4時許,齊卡諾夫和第46團團長波德戈爾內通過野戰電話展開了下述對話,當時電流干擾聲很大,兩位軍官必須大聲喊叫才能溝通。
“如果出現任何德國飛機,請將它們擊落!”電話那頭的齊卡諾夫指示道。
“您說什么——把它們擊落?”波德戈爾內不無擔心地問道,他剛接到的指示可是“不要回應挑釁”。
“上校同志,請再說一遍!您的意思是說我們必須把它們擊落,而不是驅逐它們嗎?”
“是的,擊落它們!”
于是波德戈爾內下令進入一級戰備,對米利瑙和杜布諾提供全面警戒。4時過后不久,就傳來了第一架德國飛機接近米利瑙的警訊,剛剛做好準備的波利卡波夫飛行員們立即駕機升空。
隨后就發生了第一場空戰,帶隊攔截的蓋布上尉是第一個迎敵的,他在自己的日記里留下了這樣的記述,“在我面前有四架雙引擎轟炸機,翅膀上畫著黑色十字架。‘攻擊,提供掩護!我向我的團隊發出信號。快速接近過程中,我的瞄準十字線落在了打頭的那架德國飛機上……”
蓋布果斷扣動了7.62毫米口徑ShKAS機槍的扳機。“子彈撕裂了敵機的機身,它開始不情愿地徘徊著,接著猛地跌落下去,明亮的火焰從它的機腹射出。我瞥了一眼時鐘,早上4時20分。”
蓋布所申報的戰果此后得到了確認,這架倒霉的亨克爾轟炸機由是成為第46戰斗航空兵團在衛國戰爭中的第一次勝利。在同一場交戰中,第3中隊隊副馬克西緬科中尉同樣擊落了—架He 111。
另一個伊-16戰斗機小隊于4時55分開始截擊進犯杜布諾的敵機。在1500米至2000米的高度上,波利卡波夫飛機和數架He 111糾纏在一起,第46團的飛行員康德拉寧目睹了令他震驚的一幕:“彈藥耗盡后,伊萬諾夫撞向了敵機。”
在空中沖撞德國飛機的是康德拉寧的長機飛行員伊萬諾維奇·伊萬諾夫中尉,他用這種同歸于盡的方式實現了自己“保護祖國”的諾言。這是衛國戰爭期間諸多英勇的空中撞擊行動中的第一次,伊萬諾夫后來被追授蘇聯英雄稱號。
執行完第一輪空襲后,KG55第3大隊承認“損失相當大”,這就完全印證了蘇聯飛行員的報告。威特默上尉統計的情況是:2架He 111在空戰中損失,機組人員全部身亡;3架受到不同程度破壞;1架在著陸后起火焚毀。就是說,第一波出擊的飛機損失了將近一半。
不過第3大隊的此次戰術突襲仍被判定為成功。“對布洛迪機場的襲擊取得了驚人的戰果,觀察到有很多燃燒的飛機。”“在拉欽機場,飛機和卡車緊密排放,總共有50多架戰斗機和其他飛機被摧毀。”
考慮到拉欽機場實際上正在建造過程中,德國飛行員的勝利報告未免注水太甚。不過德國飛機對阿達米的襲擊確實收獲了戰果,駐扎在那里的蘇軍第23戰斗航空兵團的4架戰斗機被炸毀,另外12架嚴重受損。
威特默本人就參與了對阿達米的空襲,而在評估了損失報告后,這位德國大隊長認定下一波空襲的重點是彌補之前在米利瑙的失敗。上午9時30分過后,第3大隊集中一隊He 111,在JG 3聯隊第2大隊的數架Bf 109護衛下再度進犯第46團的駐地。
又是一場激烈的空戰。第46團第2中隊的隊副M.基塞雷夫中尉、飛行員利申科和巴別科陣亡,另一名飛行員科齊內茨身負重傷;然而在團長波德戈爾內的冷靜指揮下,波利卡波夫戰斗機團再一次捍衛了米利瑙一杜布諾地區的安全。
下午15時30分,亨克爾大隊第三次奔襲米利瑙。在調用了備用機之后,威特默這次帶領18架He 111上陣,第3大隊幾乎空巢而出。在1000米的飛行高度上,德國機組再—次受到了“熱烈歡迎”。由蓋布帶隊的數架蘇聯戰斗機已經在空中,接著就與采取密集編隊的德國轟炸機展開交戰。
“我注意到敵機分成兩隊,每隊有九架飛機。德國人一定也注意到了我們,開始收緊陣型。眾所周知,編隊越緊密,槍手的火力效率就越高……我帶領的7架戰機背朝著太陽發起了攻擊。我們必須打散敵機的編隊,然后逐一擊破。這意味著首先我必須擊落長機。在早上的第一場戰斗中,我就做到了這一點。但這次會發生什么?”
蓋布向戰友們發出信號,要求大家同時攻擊,每個人為自己選擇目標。然后他沖向敵人的長機,在十字交叉線里瞄準,扣動扳機。他滿以為又將獲得一個戰果。
“跳動的火焰閃耀著,我估計那架容克飛機(蘇聯飛行員習慣于把德國轟炸機稱作容克飛機)完蛋了。然而,它卻繼續保持飛行姿態,好像受到了一股不知名力量的保護。我和它的距離迅速縮短,我不得不脫離!”在向左急轉的過程中,蓋布的座機被擊中,他腿部中彈,但最終艱難地帶著他那架殘破的伊-16返回了米利瑙。
這一次成功擊落了亨克爾轟炸機的是M.特謝布科少尉,不過他的伊-16隨后也被擊中,他本人未能跳傘。第3大隊的戰報承認:“投下576枚SD-50炸彈;擊落一架伊-16戰斗機;岡茨軍士長駕駛的飛機失蹤,沒有接到任何后續報告。”
1941年6月22日那一天,第3大隊未能摧毀米利瑙,其發起的每一次襲擊都被蘇聯飛行員擊退了。這個轟炸機大隊損失了8架He 111,有15名機組成員陣亡或失蹤,另有多人負傷。
到這天結束時,第46團折損了11架飛機,但仍有超過30架波利卡波夫飛機可用。全團申報了五個擊落戰果,全部得到了確認。年輕的K。科比采夫少尉成為該團唯一一個獲得兩次空戰勝利的飛行員,他接受了蘇聯最高規格的表彰:一枚列寧勛章。

正準備登上伊-16的蘇聯飛行員。
第46團是衛國戰爭首日中為數不多的既保衛了自己的機場,又對敵機造成重大殺傷的蘇聯航空部隊之一。而該部的表現是蘇聯空軍在衛國戰爭首日于整條漫長戰線上所做努力的一個縮影,德國空軍在這一天里共有78架飛機被擊毀,另有89架受損——在之前歷次戰役的開局階段,德國人都從未遭受過如此慘重的損失。
責任編輯:王鑫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