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魚

對漫威迷而言,《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由于初代英雄的合約都會在該片結束后全部到期,因此在上一部《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上映后,大家就開始猜測英雄們的故事結局。為防止片源泄露,出品方甚至做出了提前檔期上映的決定。于是2019年4月24日零時,全國各地的影院里上演了一出粉絲的狂歡。首映當日破紀錄的5.35億票房、超高的電影評分,讓《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成為一部票房口碑雙豐收的現象級電影。
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漫威的成功,源于11年里依靠二十多部超級英雄電影,逐步構建、豐滿的漫威宇宙。而漫威宇宙的起點,正是由小羅伯特-唐尼主演、于2008年上映的《鋼鐵俠1》。在該片結尾,托尼-史塔克在記者會上公開自己身份,說出“l am Iron man(我是鋼鐵俠)”的一幕,至今仍是漫威電影的名場面。從那一刻開始,漫威宇宙正式開啟。
復仇者聯盟有3個靈魂人物,分別是代表財團和企業的鋼鐵俠、代表美國軍人的美國隊長和代表外星球神族的雷神。與其他兩名超級英雄不同,鋼鐵俠沒有天生的超能力。之所以成為超級英雄、復仇者聯盟領軍人物,是因為他自己打造的高科技戰甲。漫威電影是一個充滿了機械美學的世界,而復仇者聯盟里灌溉科技樹的人物,正是托尼·史塔克。
托尼·史塔克不僅是家族企業史塔克軍火公司的新老板,還是一名天才武器設計專家。在一次外出試驗時,他遭遇襲擊,在混亂中被炮彈碎片擊中心臟并被綁架。醒來后同為人質的英森博士利用1塊汽車電磁鐵制作的裝置,保住了他的性命。隨后托尼-史塔克在囚禁處打造了一副具有很強戰斗力的鋼鐵盔甲,依靠盔甲順利逃離。回到史塔克大廈,他繼續改進鋼鐵盔甲,為其配備了核聚變能源,以鋼鐵俠的身份亮相。
鋼鐵俠的盔甲有很多個改型,其動力來源主要是聚變反應。我們可以在每一套鋼鐵盔甲的胸口,看到1個心臟大小的發光體,這便是聚變反應堆。平時,這塊聚變電池還起到了心臟起搏器的作用。《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中,對其有兩處特寫,一次是鋼鐵俠獲救后講述自己在太空的經歷,情緒激動時扯下了安放在胸口的電池;另一次是未來鋼鐵俠為了奪取空間寶石,讓蟻人破壞電池結構,引發過去鋼鐵俠的心臟病。從系列電影來看,鋼鐵盔甲能夠帶著托尼·史塔克實現高空超高聲速飛行,可見動力強大。1個心臟大小的核聚變反應堆,真的有可能提供這么大的能量嗎?
首先梳理一下核反應的概念。目前人類已知的核反應有兩種,即核裂變和核聚變。核裂變反應的原理是: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當鈾235的原子核受到外來中子撞擊時,原子核會吸收1個中子并分裂成2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同時釋放2~3個高速中子;原子核裂變產生的中子會繼續撞擊其他的鈾235原子核,引起新的裂變;這就是裂變的鏈式反應。核聚變反應的原理與裂變不同,指質量小的原子,通常是氫的同位素氘或氚,在一定條件下(超高溫和高壓等)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的反應,生成新的、質量大的原子核,并伴隨釋放巨大的能量。相比核裂變,核聚變反應幾乎不會帶來放射性污染等環境問題,且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中的氘,近乎取之不盡,是理想的能源方式。恒星太陽發光發熱的能量來源,就是核聚變反應。
既然核聚變的好處多,那么人類有沒有利用它來獲取過能量?答案是否定的。目前世界上所有的核反應堆,包括核電站,都屬于核裂變反應。在核武器中,僅有氫彈屬于核聚變反應,但不可控。由于需要瞬間上億度的高溫才能引起核聚變反應,因此現在只能用原子彈引爆氫彈。不過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研究控制核聚變的速度和規模,實現安全、持續、平穩能量輸出的方法。
一些國際問題專家在談及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曾提出5個可能方向,分別是新材料、基因工程、AI人工智能、量子科學和核聚變。而在漫威系列電影中,提到了這樣的細節,鋼鐵俠胸前的微型核反應堆裝置,每秒可輸出30億焦耳能量,以此驅動盔甲、供給相關武器系統、形成盔甲防御力場、自動修復受損部位。其中很多功能的實現,還需倚仗超級人工智能——賈維斯。這樣看來鋼鐵俠的設計理念,不啻為對未來的一種預言。
回到剛才提出的問題,如果鋼鐵俠中的微型核聚變裝置真的研制出來,顯然能為盔甲提供足夠的能量。無論是核動力航母還是戰略核潛艇,其無限航程的動力之源皆來自小型化的核裂變反應堆。一艘核動力航母的反應堆,大概有幾層樓房高;而一艘戰略核潛艇的反應堆,與一輛中巴車大小差不多。由于核裂變反應需要輔助的循環冷卻系統、控制反應速度裝置、放射性防護裝備,而高效清潔的核聚變反應,則沒有這方面顧慮,因此裝置尺寸會更小。除此以外,從氫彈與原子彈的當量對比可知,核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要高出好幾個量級。以此推測,微型核聚變裝置提供無窮能量的設定很合理。
曾有人說,托尼·史塔克是一個總是思考未來的人。毫無疑問的是,真的把核聚變利用起來的話,未來飛機、汽車的使用方式會與現在完全不同,人類科技將會進入一個全新的篇章。
責任編輯:武瑾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