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 謝科范 王雅琪

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頒布實施,提出“堅持全面創新”的理念并指出要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其后,國發〔2015〕32號文件頒布實施了《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自此,中國進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進入推進全面創新的格局。大眾參與創新,導致創新模式和重心的轉變。一方面,在堅持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的基礎上,以用戶創新為特征的開放式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在堅持自主創新、跨越式創新的基礎上,小創新乃至微創新變得更為可行。微創新是用戶參與創新、大眾參與創新的最為有效的方式。
微創新(micro-innovation)一詞,按照維基百科(wikipedia)的解釋,其在英語國家場合第一次出現于原Google副總裁李開復接受《福布斯》記者及專欄作家范碧嘉(Rebecca Fannin)采訪時所做的發言。但李開復當時用的是微創新的動詞形式,即micro-innovate;他說那些中國網絡(IT)界的所謂“山寨”,光靠模仿復制是不能成功的,他們中的成功者也在進行本土化及micro-innovate。同時,維基百科又言及,微創新(micro-innovation)一詞的最早使用者是奇虎創始人周鴻祎,他在2010年中國互聯網大會的演講中首次提到微創新。事實上,周鴻祎參加2010年中國互聯網大會的時間是2010年8月,而李開復接受《福布斯》記者采訪的時間是2012年3月,顯然前者早于后者。不過,李開復在2010年11月在香港城市大學做演講是也提到了微創新及英文的micro-innovation;但這也晚于周鴻祎。
另外,周鴻祎在很多場合說過微創新的鼻祖是喬布斯。例如,在周鴻祎的《喬布斯和微創新》的博文中寫道:我是最早鼓吹微創新的一個,可能也是嗓門最大的,但微創新的鼻祖應該是喬布斯。周鴻祎同時還正式地援引了喬布斯的一句話:“微小的創新可以改變世界”。在新浪財經悅讀會上,周鴻祎更明確地說道:“微創新的理念不是我發明的,原話是喬布斯說的,微小的創新可以改變世界。我加了一句話,微小而持續的創新可以改變世界。”筆者查到了喬布斯的原話:The world change because of your small wonderful innovation;顯然,喬布斯原話中用的是“small innovation”,而不是micro-innovation。
通過Web of Science數據庫,查找與“微創新”相關的英文術語,其中,用“mini-innovation”只查找出相關報道1篇,未發現以此為主題詞的學術論文;用“small-innovation”作為主題詞進行搜索也未發現相關文獻。用“microinnovation”找到4篇參考文獻,其中1篇文章是小語種,另外3篇文章中,Sampsa Hyysalo關于體育用品行業微創新的研究論文中,通過競技皮筏艇的案例,強調用戶體驗在微創新中的作用,這與我們對微創新的理解基本一致;Pertti Saariluoma等人的文章,則是強調產學研合作以及基礎研究知識轉化為創新的速度,其對微創新的理解是“創新的微觀視角”,與中國學者和企業家理解的微創新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而在我國,有關微創新的論文則越來越多,已經成為商界和學界的熱點問題;例如,孫仁祥的文章中提到微創新的實質在于對用戶體驗的關注和改進;評論家金錯刀在文章中提到微創新不強調技術創新,而是強調應用創新和技術的應用;上文提到的周鴻祎則強調微創新從小處著眼、貼近用戶需求的特性。
因此,可以這樣說,喬布斯最早提出了微創新的理念,并通過蘋果公司的實踐樹立了微創新的典型成功案例。而英文的microinnovation一詞,則是made-in-China的一個詞語。中國眾多的IT企業、互聯網企業是微創新的熱捧者和實踐者,包括奇虎360、騰訊、百度、小米等均是微創新的成功實踐者和受益者。微創新在中國已成為一種創新模式,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和學者的日益關注。雖然我國有許多學者對微創新進行了研究,但其中大部分屬于對微創新必要性的探索和對微創新成功經驗的總結,其中有諸多的理論問題有待深究。而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試圖以手機行業作為樣本,從手機行業的微創新實踐中凝練出有關微創新的基本理論問題。
喬布斯的small-innovation是從創新的大小或程度來看待微創新的。周鴻祎把解決打動用戶心里最甜的那一點的單點突破看做是微創新。周青等認為,微創新就是一種以消費者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對產品或服務的微小之處進行的創新;趙付春將微創新定義為基于主導創新平臺或設計,以員工的自發創新為基礎,以流程、產品和服務等局部改善為手段,強調相關方的參與和反饋而展開的漸進式創新方式。

我們認為,微創新是指企業發掘、滿足用戶某一特定需求的設計、技術或營銷方面的微小創新。
按照傳統的對創新的分類,創新可以分為激進式創新(或破壞性創新、顛覆性創新、革命性創新)和漸進式創新。微創新顯然屬于漸進式創新的一種。
可以把漸進式創新分為中創新和微創新。這樣,在不與傳統的創新分類相沖突的情況下,創新可以分為大創新(激進式創新)、中創新和微創新。以手機行業為例(見圖1),歷史上手機行業屬于大創新的有:手機的商業化(大哥大進入市場),數字式手機的出現,智能手機的出現,CDMA制式的出現,3G開發,4G開發,新的手機操作系統的開發(如Android、iOS的最初導入等)。中創新包括:手機攝像功能的導入,MP3播放功能的導入,手機錄音功能的導入,手機電池的更新換代,彩屏的出現,觸摸屏的導入,軟鍵盤的導入,新的輸入法,手機導航技術的導入,手機瀏覽器的導入,手機郵件功能的導入,手機微信功能的導入,手機外殼材料的變化,超薄手機的出現,應用商店,饑餓營銷,用戶定制等。微創新包括:手機外觀設計的變化(如蘋果的矩形圓角設計)、手機翻蓋方式的變化(如摩托羅拉的V8旋蓋手機)、圖標排列方式的變化、輸入法的細節變更與優化、手機鎖屏功能的出現及創新、攝像像素的增加、攝像防抖動技術創新,手機充電功能提升,屏幕尺寸變化,手機照明功能的出現,防水防摔功能,等等。

微創新的特征可以歸納為微觀微小、需求驅動。具體而言:
(1)微觀(micro)。微創新的概念范疇既不屬于國家創新系統、也不屬于區域創新系統,而是一個純粹的微觀概念,是企業創新中的一種微觀過程或微觀行為。
(2)微小(minor)。微創新是對原有技術或原有狀態的一種小的改進,屬于單點的、小幅的創新,其技術創新含量不一定高(有時是現有新技術的一種應用創新),單個的微創新所帶來的經濟效果也是有限的。
(3)開發用戶潛在需求(potential needs)。技術創新有三種驅動模式:技術推動模式、需求拉動模式、以及技術-需求聯動模式。微創新屬于需求拉動模式,只不過,這種需求拉動模式不同于傳統的純粹的用戶拉動,而是用戶與企業的共同拉動(見圖2)。傳統的需求拉動模式,是指用戶對某一產品形成需求,企業則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來開發新的技術。而微創新的需求拉動,則是企業發掘用戶的潛在需求并使之顯現化,然后,在用戶和企業的共同拉動下,促發了企業的微創新。
(4)用戶參與(user involvement)。一般認為,微創新是基于用戶體驗的;我們認為這種解釋很有道理,但還有失偏頗;對微創新的理解,主要是要強調其用戶參與特征。用戶參與比用戶體驗更全面,其包含了用戶體驗,但內涵比用戶體驗更廣。用戶參與包括:用戶體驗、用戶建議、用戶定制、用戶DIY、用戶設計等多種形式。具體如圖3所示。


可以歸納出微創新的四個原理:無限性原理、周期性原理、潮流性原理、多途性原理。
無限性原理,是指每一個產業在微創新方面存在的機會是無限的,企業所要做的是選擇用戶所最需要的、與公司整體戰略一致的、可連續累積形成創新優勢的微小的創新創意并加以實現。比如,各大手機廠商可以從手機的屏幕、多媒體、照相、智能化、互聯網和語音控制等方面進行微創新以形成市場競爭優勢。而當前最符合用戶需求也是用戶最關心的是手機電池的續航能力,雖然當前智能手機很受用戶歡迎,基本機不離手,使得續航比以往更受到重視,從而,手機電池續航也就成為了困擾用戶和企業的關鍵性問題,企業若能在手機續航方面不斷進行微創新,就能贏得更多的顧客,并在在手機行業占據領先位置。
周期性原理,指的是微創新的創新周期比大創新、中創新要短,同時微創新使企業獲得微優勢和市場微增量的周期也很短,具有微周期特征。因此,微創新需要不斷小步快跑。例如,手機功能日新月異,如多媒體、照相、智能、游戲等,其使用周期逐步縮短,各大公司不斷推陳出新。其中最容易被顧客感知到的是手機外形的變化,包括屏幕尺寸、長寬比例、四角形狀、厚度、顏色、外觀布局等等;這些方面的變化很快,每年在外形上的創新平均達到6~7件;外形的微創新既是吸引消費者眼球的重要手段,也是引發其他微創新的重要方面。
潮流性原理,是指微創新雖然有無限的機會,但有些創新機會是消費者需求的潮流,也是產業發展的趨勢,此時企業一方面可在潮流熱點領域進行微創新以跟上潮流,我們稱之為縱向的“跟超”微創新;另一方面,可以在潮流之外另辟蹊徑進行微創新以體現差異化,我們稱之為橫向的“偏潮”微創新。以手機行業為例(見圖4),2003年流行彩屏領域的微創新,2004年流行攝像領域的微創新,2005年流行MP3領域的微創新。2007年,流行智能化微創新。2008年,流行像素的微創新。2009年流行語音控制的微創新。2010年,流行外觀設計微創新。2013年至今,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大部分專家學者以及手機商家提出接下來的微創新重點應是在手機續航能力以及可穿戴式移動設備上。
多途性原理,是指在微創新的過程中,要滿足某個用戶需求或實現產品的某項新功能,則其途徑是多條的;這是因為,微創新往往是運用現有的技術,而不是從頭開始開發新技術;企業可以充分選擇和應用現有的各種技術,實現技術的應用創新。這樣,企業應力圖通過用不同的技術、不同的解決方案去實現同一種需求,從而實現不同企業在實現同一需求時還產生了各自的特色,實現途徑上的差異化。例如,要實現手機鎖解屏,可以有一鍵鎖屏、搖動鎖屏、指紋解鎖、語言解鎖、口袋鎖屏、人臉解鎖、滑動解鎖、光感解鎖、九宮格解鎖、波紋解鎖等,如表1所示。
微創新的策略包括:組合策略、混合策略、知識產權保護策略、用戶鎖定策略。
組合策略,是指將若干微創新組合在一起,或者將技術上的微創新、營銷上的微創新相結合以提升微創新效果乃至使其上升為中創新的一種策略。例如,Android5.0相對于前幾代產品來說應當是介于微創新和中創新之間的一種創新,其是多個微創新組合的結果,這些微創新包括:UI的流暢化設計、新增語音助手功能、智能電池管理系統、短信群發功能改進、照相新增功能(聲控拍照、構圖網格、濾鏡效果)。

混合策略,是指微創新、中創新與大創新的混合。有實力的企業,在多個連續的微創新之后適當布局中創新和大創新,一起達到拉開與競爭對手距離的策略;同時,當一個企業在實施某個大創新或中創新策略之后,再續行實施一些微創新以保持競爭領先地位。蘋果公司的創新往往被認為是跨越式創新的典范,因為其一直引導智能手機的新前沿。實際上,如果將蘋果公司的事件歷程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蘋果公司的大創新是由一系列的微創新鏈接而來的。在蘋果公司進入MP3播放器市場時,MP3這種產品市場上業已存在,蘋果公司不是MP3的發明者,但他通過超大儲存的東芝小硬盤等不是很復雜的微創新,創造了iPod,進而占領了MP3播放器市場;緊接著的一個微創新是在iPod中導入小屏幕,成為iPod Touch的基礎。從iPod到iPhone看起來是一個大跨越,但從市場橫截面來看,智能手機在市場上早已出現,如Palm公司、Blackberry公司、Danger公司、甚至HTC都率先介入智能手機市場;從時間軸來看,蘋果公司也是在iPod Touch,裝入通話模塊并進行一系列技術上的微創新和經營上的微創新,最終才成就了iPhone的輝煌。
由于微創新具有低門檻性,容易被模仿,因此,需切實采取知識產權保護策略,適時申請專利,并重視對Know-How的保密。蘋果的App Store被認為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創新,這種商業模式如果沒有很好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便會帶來各種復雜的風險。App Store的商業模式創新實際上也是由很多微創新構成的,其中有兩個方面的微創新顯得非常重要,一是App Store中提供的眾多的應用并不只考慮主流需求,而是考慮到了大量個性需求,因而開發和提供了眾多的需求雖然不大,但面很廣的應用軟件,真正發揮了長尾經濟的效應。其二是App Store的創新平臺的利益分享機制使得全球應用軟件開發商能經濟參與App Store應用的開發;而這種利益分享機制是以很好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作為保障的。像手機屏幕、桌面圖標、鎖解屏、滑動縮放等創意,如果不及時申請專利保護,其很容易被模仿;三星靠大屏幕手機曾一度在市場份額上領先于蘋果,但當蘋果開發并推出大屏幕手機iPhone6時,三星的短暫競爭優勢便很快受到削弱。

用戶鎖定策略是指在微創新中保障以及擴大忠實顧客群,使其對本企業形成忠誠鎖定。其方式一是形成用戶社區文化,如蘋果的果粉、小米的米粉等;二是對用戶參與微創新予以激勵,如酷派為手機用戶制作APP提供獎金等。
本文以手機行業為例,在對微創新的基本理論問題探析基礎上,闡述微創新的性質和特征,提出微創新的無限性、周期性、潮流性及多途性原理,并給出了微創新的組合策略、混合策略、知識產權保護策略、用戶鎖定策略。在企業推進和支持微創新的同時,政府也要意識到微創新在萬眾創業、大眾創新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倡導和推進微創新,如面向企業和社會建立各種微創新平臺,為企業和社會各種開展微創新技法培訓,在科技進步獎中加大對工人、農民的科技創新獎勵力度或增設社會個人創新獎項,等等。
今后研究的方向是,進一步梳理手機行業的技術樹,從專利分類的角度來分析手機行業的微創新的實踐規律。擬通過問卷調查,對用戶對微創新的效應感知、微創新的用戶參與的態度與積極性等方面進行分析。同時,擬進一步研究微創新中的用戶參與的各種模式的實現方式及其中的利益分配等問題。
(本文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面向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四鏈融合機理研究”(17BGL230)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