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祥棟 史春余 劉永晨 王丹丹 唐麗雪



摘要:為研究移栽期對甘薯塊根數量和產量的影響,在大田條件下,以結薯數差異顯著的商薯19和濟徐23為材料,從5月上旬到7月上旬間隔15 d設置5個移栽期處理,并于團棵期調查不同處理植株主要農藝性狀,收獲期調查單株薯塊數量、塊根產量和大中小三類薯塊產量。結果表明,隨著移栽期推遲,甘薯生長發育進程得以加快,團棵期兩個品種的地上部鮮重、主莖長和葉面積顯著增加,根系直徑降低,粗根數量增加;移栽期推遲會增加收獲期單株薯塊數量,降低單薯重和塊根產量,但適當推遲移栽期會在增加結薯數的同時提高中等薯塊產量及其在塊根總產中的占比。因此,本研究認為,我國北方薯區以收獲鮮食商品薯為主要目標的移栽時間在5月下旬為宜。
關鍵詞:甘薯;移栽期;土壤溫度;農藝性狀;塊根數量;中等薯塊產量
中圖分類號:S531.045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9)07-0029-04
甘薯塊根產量的構成因素包括單位面積株數、單株薯塊數和單薯重。近年來,甘薯用于鮮食的比例越來越高,而中等大小薯塊的鮮食商品薯最受消費者歡迎、價格最高。因此,通過增加單株結薯數量、適當降低薯塊重量,對于改善塊根的外觀品質、提高甘薯生產的經濟效益有重要意義[1,2]。甘薯單株塊根的數量除受品種特性影響外,還會受塊根形成過程中土壤溫度、水分和礦質營養等環境因子的影響[3-5]。已有研究表明,適宜的土壤溫度會促進甘薯早結薯,塊根形成早;土壤溫度提高會增加甘薯的單株結薯數,同時有利于提高甘薯的大中薯率[6-10]。但是關于不同移栽期對甘薯塊根數量以及收獲期大中小三類薯塊產量的研究尚少。因此本試驗選取結薯數差異顯著的兩個甘薯品種為材料,從5月上旬到7月上旬間隔15 d設置5個移栽期,研究不同移栽期甘薯的塊根數量和塊根產量,尋找以收獲鮮食商品薯為主要目標的最佳定植時期。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于2018年在山東農業大學農學試驗站進行。0~20 cm土層養分含量為堿解氮80.25 mg/kg、速效磷25.92 mg/kg、速效鉀80.54 mg/kg、有機質1.07%。以本地區主栽甘薯品種商薯19(SS19)和濟徐23(JX23)為材料,其中商薯19結薯較多,一般單株結薯數為4~6個;濟徐23結薯較少,一般為3~4個。
1.2 試驗設計
設置5個移栽時期:5月8日(T1)、5月23日(T2)、6月7日(T3)、6月22日(T4)、7月7日(T5)。移栽密度666.7m2約為3 550株,行距0.75 m,株距0.25 m。小區面積9 m 2(3 m×3 m),南北向隨機分布,重復5次。
1.3 調查項目與方法
1.3.1 土壤溫度 利用土壤溫度檢測系統測量不同深度(10 cm和20 cm)的土壤溫度并自動記錄;利用所測溫度來計算移栽至生根緩苗期、移栽至分枝期和移栽至團棵期的日平均溫度。
1.3.2 植株農藝性狀 團棵期每處理選取5株甘薯,連根全部挖出,調查粗根數量,用游標卡尺量取根系直徑,用天平稱量整株鮮重,繼而調查單株分枝數、量取主莖長。葉面積用Li-3000葉面積儀測量。
1.3.3 塊根產量 收獲期調查每個小區的株數、塊根數量和產量,計算平均單株薯塊數、單薯重;調查小薯塊(<150 g)、中等薯塊(150~500 g)和大薯塊(>500 g)數量及其產量。
1.4 數據處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SPSS 21.0軟件進行試驗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用Duncans法分析各處理數據平均值在P<0.05水平上的差異顯著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移栽期甘薯生長前期的土壤溫度
從表1看出,與T1處理相比,移栽期推遲會改善甘薯各生育時期的土壤溫度情況,團棵期不同處理間差異最為顯著。土壤溫度的升高改善甘薯根系生長環境,有利于甘薯早結薯多結薯。
2.2 不同移栽期對甘薯生長發育進程和農藝性狀的影響
2.2.1 對甘薯生長發育進程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處理移栽到團棵期天數存在一定差異,T5與T1處理相比,商薯19和濟徐23都縮短6 d。說明移栽期推遲會加快甘薯的生長發育進程,縮短移栽到團棵期的天數,這與氣溫和土壤溫度升高有關。
2.2.2 對甘薯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與T1處理相比,移栽期推遲對地上部的影響主要是增加地上部鮮重、主莖長和葉面積,減少分枝數,其中地上部鮮重不同處理間差異最為顯著;對地下部的影響主要是減少兩個品種的根系直徑,增加粗根數量,為形成更多的塊根奠定基礎。
2.3 不同移栽期對塊根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2.3.1 對塊根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移栽期推遲兩個品種的塊根產量降低,不同處理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移栽期推遲降低塊根產量的主要原因是單薯重顯著下降,但單株結薯數顯著增加,與T1相比,T5處理兩個品種的單株結薯數分別增加2.0個和0.9個。
2.3.2 對大、中、小薯塊產量的影響 由表5可知,隨著移栽期推遲,中等薯塊產量及其在塊根總產中的占比都呈先增加后下降趨勢。商薯19和濟徐23分別以T2和T3處理的中等薯塊產量最高,中等薯塊在塊根總產中的占比分別為70.65%和82.81%。說明適當推遲移栽期可以在減產幅度較小的條件下獲得更高的中等薯塊產量,進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3 結論
隨著甘薯移栽期推遲,氣溫和土壤溫度的升高促進了甘薯的生長發育并加快其生育進程。其中,兩個品種團棵期的地上部鮮重、主莖長和葉面積均顯著增加,根系直徑降低,粗根數量增加,為形成更多塊根奠定了基礎。移栽期推遲會增加收獲期單株薯塊數量,降低單薯重和塊根產量,但適當推遲移栽期在增加結薯數的同時可以提高中等薯塊產量及其在塊根總產中的占比。因此,本研究認為,在我國北方薯區,以收獲鮮食商品薯為主要目標的甘薯移栽時間以5月下旬為宜。
參 考 文 獻:
[1]江燕,史春余,王振振,等. 地膜覆蓋對耕層土壤溫度水分和甘薯產量的影響[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4,22(6):627-634.
[2] 柳洪鵑,姚海蘭,史春余,等. 施鉀時期對甘薯濟徐23塊根淀粉積累與品質的影響及酶學生理機制[J]. 中國農業科學,2014,47(1):43-52.
[3] 張彬彬,史春余,柳洪鵑,等. 鉀肥基施利于甘薯塊根產量的形成[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7,23(1):208-216.
[4] 陳曉光,丁艷鋒,唐忠厚,等. 氮肥施用量對甘薯產量和品質性狀的影響[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5,21(4):979-986.
[5] 寧運旺,馬洪波,張輝,等. 氮、磷、鉀對甘薯生長前期根系形態和植株內源激素含量的影響[J]. 江蘇農業學報,2013,29(6):1326-1332.
[6] 馮玉龍,劉恩舉,孫國斌. 根系溫度對植物的影響(Ⅰ)——根溫對植物生長及光合作用的影響[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1995,23(3):63-69.
[7] 王會肖. 土壤溫度、水分脅迫和播種深度對玉米種子萌發出苗的影響[J]. 生態農業研究,1995(4):72-76.
[8] 何匯虹,劉文兆. 黃土塬區農田土壤溫度變化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5):124-128.
[9] 蘭印超,申麗霞,李若帆. 不同地膜覆蓋對土壤溫度及水分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13,29(12):120-126.
[10]張超凡,黃艷嵐,周虹,等. 地膜覆蓋對土壤物理性狀和甘薯產量及其構成的影響[J]. 農業科學與技術:英文版,2015,16(11):2379-2385,2393.
[11]陳曉光,李洪民,張愛君,等. 不同氮水平下多效唑對食用型甘薯光合和淀粉積累的影響[J]. 作物學報,2012,38(9):1728-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