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辛國勝 韓俊杰 邱鵬飛 賈禮聰 王翠娟 商麗麗



摘要:為探討甘薯苗移栽密度對鮮食型甘薯主要農藝性狀和產量形成的影響,本研究以鮮食型甘薯品種煙薯25號為試材,研究不同移栽密度處理對鮮食型甘薯生長發育、薯塊產量及外觀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煙薯25號的鮮薯單產、商品薯產量和商品薯率均隨移栽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減的變化趨勢。T2處理(每公頃密度54 375株)的鮮薯產量最高,達55 462.5 kg/hm2;商品薯產量和商品薯率則為T4處理(每公頃密度73 566株)最高,分別是40 320 kg/hm2和76%。T1處理(每公頃密度48 100株)的大薯數量最多,中薯數量則為T4處理最多。增加移栽密度能緩解條筋薯和裂皮薯的發生率,但同時提高小薯數量占比。綜合分析,煙薯25號的最佳移栽密度范圍在T3和T4之間,即每公頃密度62 531~73 566株。
關鍵詞:鮮食型甘薯;煙薯25 號;移栽密度;產量;商品薯率
中圖分類號:S531.044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9)07-0032-05
甘薯[Ipomoea Batatas(L.) Lam]屬旋花科甘薯屬,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飼料、工業原料和新型能源作物[1]。中國是世界上甘薯種植面積最大、鮮薯產量最高的國家。據統計,我國常年甘薯種植面積保持在334.8×104 hm2,占世界甘薯種植面積的40.9%;年鮮薯總產707.3×108 kg,占世界總產量的67.72%(FAO,2014)。我國栽培的甘薯主要分為鮮食型和淀粉加工型兩大類。其中鮮食型甘薯是一類薯肉顏色鮮艷、薯皮光滑、外形美觀,通過蒸、煮、烘、烤或簡單加工后可直接鮮食的甘薯品種[2,3]。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甘薯營養價值的逐漸認可,大幅增加了鮮食型甘薯的消費量[4-6]。
外觀品質作為新時期鮮食型甘薯生產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7,8],其關注度也在逐年提高。研究顯示,甘薯塊根的形成和膨大不僅與基因型有關,也受栽培和管理措施等影響[6]。迄今關于甘薯產量和營養品質的研究有很多,但主要集中在施肥措施[9-13]、覆膜方式[14-17]、激素調配[18,19]、移栽時期[20]等,而對鮮食型甘薯薯塊外觀品質,尤其是大中小薯率及商品薯數量[21]受栽培措施影響的研究鮮有報道。
煙薯25號是目前我國最廣泛種植的鮮食型甘薯品種之一,其產量、抗病蟲能力和口感等品質指標表現均很突出,但該品種易出現裂口、條筋等癥狀,會嚴重影響其商品薯率。本研究以煙薯25號為試材,通過田間試驗研究不同移栽密度對其生長發育、產量形成及外觀品質表現的影響,以期為提高鮮食型甘薯產量與品質提供技術指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與品種
試驗于2017年在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試驗田進行。該地位于山東半島中部,屬暖溫帶東亞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年均降水量651.9 mm,平均氣溫11.6~12.9℃,平均相對濕度68%,平均日照時數2 698.4 h,平均日照總量5 224.4 MJ/m2,無霜期210 d。土質為中壤土,含速效氮46 mg/kg、有效磷59.7 mg/kg、速效鉀98 mg/kg、有機質12.3 g/kg,pH值7。
試驗材料:優質鮮食型脫毒甘薯煙薯25號,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并提供。前茬作物為小麥。
1.2 試驗設計
田間試驗共設置5個移栽密度處理,分別為對照(T1):每公頃密度48 100株,株距0.26 m;T2:每公頃密度54 375株,株距0.23 m;T3:每公頃密度62 531株,株距0.20 m;T4:每公頃密度73 566株,株距0.17 m;T5:每公頃密度89 330株,株距0.14 m。試驗為6行區種植,壟距0.8 m,行長4.5 m,行距 0.8 m,過道1 m。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5月20日移栽,10月20日收獲,生長期150 d。起壟前均勻基施尿素150 kg/hm2、過磷酸鈣450 kg/hm2和硫酸鉀180 kg/hm2。甘薯生長期間其它管理措施按常規進行。
1.3 測定指標與方法
薯苗移栽后第50 d,分別在各小區取10株測定莖粗、基部分枝、最長蔓長等主要農藝性狀指標。移栽后150 d收獲,每小區取50株分別統計單株結薯數、單株鮮薯重,計算商品薯率;調查大薯數(>250 g)、中薯數(100~250 g)、小薯數(<100 g)以及相應薯塊出現條筋、裂皮和兩者并發的薯塊數量,進而計算出條筋薯、裂皮薯及兩者并發薯的數量占比。
商品薯率:收獲期重量50 g以上且無條筋和裂皮的薯塊重量占小區鮮薯總重量的百分比。
1.4 數據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做圖,用DPS 14.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用LSD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移栽密度對煙薯25號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表1列出了不同移栽密度下煙薯25號移栽50 d的主要農藝性狀參數。可以看出,隨移栽密度的增加,甘薯莖基部分枝、地上部鮮重和地下部鮮重整體上均呈降低趨勢,蔓薯比則逐漸升高。甘薯最長蔓長、莖基部分枝、莖粗均為T1處理最大,且顯著高于T5處理;T1處理的單株地上部鮮重和地下部鮮重顯著高于T4,極顯著高于T5,其它處理間差異不顯著。T5處理的蔓薯比最高,與其它處理間差異均達顯著水平。
2.2 不同移栽密度對煙薯25號產量及其構成因子的影響
2.2.1 對煙薯25號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見,隨移栽密度的增加,單株薯塊重和平均薯塊重逐漸降低,商品薯率總體呈上升趨勢。T1處理的商品薯率最低,T4、T5的商品薯率均顯著高于其它處理。T1、T2處理的單株薯塊重和平均薯塊重顯著高于T3、T4和T5。T5處理的鮮薯產量顯著低于其它處理,而其它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商品薯產量,T4﹥T3﹥T5﹥T2﹥T1,除T3、T5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外,其它處理間差異均達顯著水平。
2.2.2 對煙薯25號結薯數的影響 由表3可知,隨移栽密度增加,鮮食型甘薯單株總薯數和小薯數逐漸增加,且T5處理的總薯數和小薯數均顯著多于T1、T2和T3;大薯數隨移栽密度增加而逐漸減少,T1、T2處理的大薯數最多;在一定范圍內,中薯數隨移栽密度增加呈先增后減趨勢,T4處理的中薯數最多,其次是T3和T5,T1最少。
隨移栽密度增加,小薯數占總薯數的比率逐漸增加,大薯數占比則逐漸降低;T5處理的小薯數占比明顯提升;中薯數占總薯數的比率隨移栽密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趨勢,并在T4處理下占比最高(圖1)。
2.3 不同移栽密度對煙薯25號各類型薯塊數的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移栽密度對煙薯25號條筋薯塊和裂皮薯塊數有顯著影響。隨移栽密度增加,大薯條筋薯塊數、裂皮薯塊數及二者并發的薯塊數逐漸降低。T3、T4和T5處理的大薯條筋薯塊數少于T1和T2,均達顯著差異。裂皮薯塊總數T1處理最多,并顯著高于T4和T5。條筋和裂皮并發總薯數以T1、T2處理最多,顯著多于T4、T5。
由圖2(A、B、C)可知,隨移栽密度增加,條筋薯、裂皮薯及條筋裂皮并發薯的大薯數和總薯數占比均逐漸降低,而各類型小薯數的占比變化不大。由圖2A可以看出,條筋中薯數占比隨移栽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減趨勢,這種變化與相應密度下的中薯數的變化規律(圖1)很相似。
3 討論
隨移栽密度增加,移栽50 d鮮食型甘薯煙薯25號的莖基部分枝、地上部鮮重和地下部鮮重呈下降趨勢,薯蔓比則逐漸升高。從各處理的指標看,T1處理甘薯最長蔓長、莖粗及地上部和地下部鮮重最高,T5處理最低,兩處理間顯著差異。T5處理薯蔓比最高,與其它處理相比均達顯著差異。單株薯塊重和平均薯塊重均隨移栽密度增加而逐漸降低,差別較大的密度處理間差異顯著。T5處理雖然商品薯產量及商品薯率較T1、T2處理有顯著提高,但該處理的鮮薯總產量最低,且商品薯產量顯著低于T4處理。由此可以看出,移栽密度既對生長前期的甘薯生物產量有影響,對收獲期鮮薯、商品薯產量及商品薯率影響也較大。
研究表明,移栽密度不僅影響甘薯的生長發育和產量,對薯塊的品質也有一定的影響[22]。對鮮食型甘薯來講,外觀品質的優劣是影響甘薯市場認可度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煙薯25號作為市場上最暢銷的甘薯品種之一,其薯塊形狀、皮色、肉色及良好的口感均已得到消費者認可。但在部分地塊,該品種薯塊容易出現表皮條筋、裂皮現象,成為影響其商品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顯示,煙薯25號的大薯數隨移栽密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少,單株總結薯數和小薯數則逐漸增加,且T5處理的總薯數和小薯數均顯著多于T1、T2、T3,而中薯數T4處理最多。可見,低密度處理的大薯數最多,高密度處理的小薯數最多。煙薯25號條筋和裂皮發生情況顯示,增加移栽密度明顯降低煙薯25號的條筋薯、裂皮薯及二者并發的大薯塊數、總薯塊數,以及裂皮的中薯數;條筋中薯的數量占比則隨移栽密度增加呈先增后減趨勢。條筋薯現象主要發生在大薯、中薯上,而裂皮薯則以大薯塊居多。可見,移栽密度對煙薯25號大薯、中薯和小薯的數量結構和外觀品質也有較大影響。
4 結論
移栽密度對鮮食型甘薯煙薯25號收獲期產量有顯著影響。鮮薯產量、商品薯產量以及商品薯率均隨移栽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減的趨勢,且T4處理(每公頃密度73 566株)的總體表現最好。煙薯25號的大薯、中薯和小薯的薯塊數量構成受移栽密度影響較大,T4處理的中薯數最多,T1處理的大薯數最多,T5處理的小薯數最多。增加移栽密度能有效減低條筋和裂皮薯的發生率,同時也增加小薯塊數量。綜合比較可知,煙薯25號每公頃最佳密度范圍在T3和T4之間,即62 531~73 566株。
參 考 文 獻:
[1]馬代夫,李洪民,李秀英,等. 甘薯育種與甘薯產業發展[C]//中國作物學會.全國甘薯育種與甘薯產業化學術研討會(成都),2005:3-10.
[2] 高璐陽,房增國,史衍璽. 施氮量對鮮食型甘薯產量、品質及氮素利用的影響[J]. 華北農學報,2014,29(6):189-194.
[3] 宋永康,余華,姚清華,等.不同肉色甘薯蛋白質營養價值評估[J]. 福建農業學報,2009,24(6):504-507.
[4] 吳文明. 高產優質甘薯新品種巖薯5號優化栽培研究[J]. 福建農業學報,2010,25(4):438-443.
[5] 閆立琴,王崇旺,石春梅. 甘薯遺字138肥料量級試驗初報[J]. 中國農技推廣,2010,26(5):35-37.
[6] 馬代夫,李強,曹清河,等.中國甘薯產業及產業技術的發展與展望[J]. 江蘇農業學報,2012,28(5):969-973.
[7] 劉桂玲,張鵬,鄭建利,等. 不同類型甘薯品種主要經濟性狀和營養成分差異[J]. 中國糧油學報,2012,27(2):10-13.
[8] 后猛,劉亞菊,王欣,等. 氮鉀配施對食用甘薯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西南農業學報,2015,28(1):260-264.
[9] 陳曉光,史春余,李洪民,等. 施鉀時期對食用甘薯光合特性和塊根淀粉積累的影響[J]. 應用生態學報,2013,24(3):759-763.
[10]Ankumah R O,Khan V,Mwamba K,et al. The influence of source and timing of nitrogen fertilizers o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four sweet potato cultivars[J]. Agriculture,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3,100(2/3):201-207.
[11]后猛,張允剛,劉亞菊,等. 鉀肥不同施用期對食用甘薯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華北農學報,2014,29(S1):368-372.
[12]唐恒朋,李莉婕,楊守祥,等. 不同類型鉀肥對甘薯生長發育及產質量的影響[J]. 西南農業學報,2016,29(5):1150-1155.
[13]汪順義,劉慶,史衍璽,等. 滴灌施肥條件下甘薯鉀肥分期施用的研究[J]. 華北農學報,2016,31(5):210-215.
[14]李云,宋吉軒,石喬龍,等. 覆膜對甘薯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J]. 南方農業學報,2012,43(8):1124-1128.
[15]王翠娟,史春余,王振振,等. 覆膜栽培對甘薯幼根生長發育、塊根形成及產量的影響[J]. 作物學報,2014,40(9):1677-1685.
[16]蘭孟焦,吳問勝,潘浩,等. 不同地膜覆蓋對土壤溫度和甘薯產量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104-105.
[17]張磊,林祖軍,劉維正,等. 黑色地膜對甘薯光合作用及葉綠素熒光特性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15,31(18):80-86.
[18]后猛,王欣,張允剛,等. 外源激素對甘薯生長發育的影響[J]. 西南農業學報,2013,26(5):1829-1832.
[19]魏猛,李洪民,唐忠厚,等. 植物生長調節劑對食用型甘薯產量、品質性狀及淀粉RVA特性的影響[J]. 西南農業學報,2013,26(6):2261-2264.
[20]劉倩,侯松,劉慶,等. 移栽時期對食用型甘薯品種煙薯25號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作物雜志,2017(5):136-141.
[21]Zhang H Y,Xie B T,Wang B Q,et al.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and source sink characteristics of sweet potato[Ipomoea batatas(L.) Lam.][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16(8):1628-1633.
[22]賈趙東,馬佩勇,邊小峰,等. 氮鉀配施和栽插密度對甘薯干物質積累及產量形成的影響[J]. 華北農學報,2012,27(S1):3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