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李白在《公無渡河》中寫道:“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這里流傳著“大禹鑿龍門”的故事。
這里孕育了“鯉魚跳龍門”的神話。
今天的龍門村人,在黨的帶領下,秉承大禹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將魚躍龍門的神話變為現實。
初進村時記者就未覺得龍門村是村莊。灑水車在街道上唱歌,背景音樂飄蕩在街心公園,工廠區機器轟鳴,大車小車穿梭往來。文化廣場、劇院、醫院、學校、展覽館、住宅樓群、老年公寓……在龍門村你目光所及之處,皆是現代化的城市元素。
高舉共同富裕旗
4月28日,記者走到山西省河津市龍門村文化廣場時,正值龍門小學放學,穿著統一校服的孩子們興高采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龍門村村委會副主任原娟珍告訴記者:“以前龍門村小學校舍條件特別差,教室在土窯洞里,課桌就是石板,椅子是樹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龍門村村黨委、村委會深刻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興建幼兒園、龍門小學及龍門中學,寬敞明亮的教室、塑膠跑道及優質的教師資源,不但使龍門村的教育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使得教學質量連續多年在全市名列前茅。
龍門村原是一個貧窮的山村,這里有山有水,對于龍門村人來說,無論是呂梁山還是黃河水,都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多的福祉。山上不僅不長樹,而且連草也生不出幾根來,黃河不僅阻斷了交通,而且幾乎每一年汛期肆虐都會沖毀龍門村的莊稼,帶來大量泥沙。資源匱乏,人多地少,山高石頭多,曾經是龍門村自然狀況的真實寫照。
“以前大家住著窯洞,周圍都是荒溝和石頭灘。而現在,離家多年的龍門村人再回來估計連家門都不認識了。”龍門村村民呂小管笑談道。
不僅是呂小管,整個龍門村的村民都在享受著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原娟珍介紹說,龍門村實施“五個所有”工程,即住有所居、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呂小管感嘆道:“以前是有病不敢看,看病看不起。自從國家實行新農合醫療后,村民因大病住院治療都可以報銷。”
如今,村民們都搬進了高標準住宅樓,享受住宅樓物業管理維修費、生活用水等費用全免,電費、暖氣費、煤氣以及買房子享受價格補助。
龍門村的發展速度后來居上,僅用了7年時間,就由一個偏遠的傳統小山村發展成為現代文明小區。這是中國北方地區繼江蘇的華西、京郊的韓村河之后出現的一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步伐驚人的現代化新農村。
龍門路闊出蛟龍
“集體經濟是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基礎”。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力,龍門村“把準了脈”,只有集體有了錢,才能讓鄉親們過上美好生活。
20世紀80年代,龍門村和全國諸多農村一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的活泛,猶如在干涸的苗床上注入了一股清流,大家使出渾身解數,不斷地探尋賺錢的機會。但該分的都分了,老百姓各干各的,生產隊的鐘聲不響了,村干部的號令也不靈了,長此以往,村將不村。至此,龍門村在上級領導及村黨委的帶領下,開始探索和應用“四輪驅動”機制,有效地解決了部分人先富起來和共同富裕的問題。
1989年正月初一,龍門村紅旗3號爐試爐點火,河東大地上矗立起了亙古至今第一座機械化焦爐。
從點火開始,工人們沒日沒夜地奮戰在工地上。缺設備,缺資金,工人們掌握不了技術,問題一個接一個。最初,村民沒有經驗,燒出來的焦炭常常是一堆煤渣子,經過一段時間的打磨,他們終于能夠熟練地燒制焦炭。村委領導逐漸意識到搞企業不是種莊稼,光靠力氣和信心是不行的,得靠科學、靠技術。
自從2000年由全村黨員群眾集資入股的一座22萬噸焦爐生產線建成后,焦爐廠的效益好,讓村民們嘗到了集體經濟的甜頭。2003年村里又興建了鋁廠,村“兩委”決定,從集體收益中拿錢給村民入一股。并表示,廠子是大伙兒的,保證全村分享廠的經營成果,人人都是主人和老板。
“我家10口人,今年領到了31000元的分紅款,比去年每人多領1000元。”74歲的村民原用管老人高興地說。2019年,龍門村拿出1200余萬元,為3662名村民和130名榮譽村民分紅,這是村里連續第23年給群眾分紅。并且分紅款額逐年增加。
作為榮譽村民,王竣平告訴記者:“進了龍門村,都是龍門人。只要在村企業工作10年,就可以成為榮譽村民,享受和龍門村村民一樣的住房、醫療、教育等福利。”
大禹精神映龍門
近年來,龍門村再次謀求轉型,以“禹鑿龍門、魚躍龍門”為主題的黃河歷史文化為抓手,努力實現由傳統產業向旅游業邁進。
有段時間,村“兩委”班子每天都會到黃河邊轉轉,正在進行的修復工程將重現龍門村的歷史韻味。“主體工程明年建成,到時將成為晉陜兩地群眾休閑度假的好去處。”龍門村黨委書記原貴生說。
歷史上,龍門渡口一直是個繁華的船運碼頭,帆船南來北往,街道車水馬龍,店鋪鱗次櫛比,商賈蜂擁云集。記者一行在龍門村黃河岸邊乘坐快艇,一路向西行駛,經過龍門,黃河以龍門為界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河段。龍門最窄處為95米,一出龍門驟然展寬為4~11公里的漫灘河谷,黃河在此流水散亂,主河道擺動頻繁,故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說。
景區講解員對記者說:“龍門兩岸曾有蔚為壯觀的大禹廟,紀念當年大禹鑿開龍門、疏通河道的功績。可惜早在日軍侵略之時被炸毀,廟址處先后修筑起鐵索橋、公路橋、鐵路橋,以及還在建設的108國道橋,座座連通晉陜。”
站在清明小鎮的路上抬頭望去,絕壁距離地面近百米的地方搭建著腳手架,還在施工。講解員說:“這是景區正在搭建的一條玻璃棧道,建成后棧道寬1.8米,長200米。由于山體完全垂直地面,未來玻璃棧道定然從山崖伸出,平行于地面的懸空之路,人走上去,好似蹈空而行,非常驚險刺激。”
可以看出,龍門村委的發展理念已經開始改變和轉型,在保留現有的支柱產業的同時,一種全新的產業發展模式已經形成,一個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正在實現。
編后
創新更勝于資源
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若是自然資源匱乏,靠山山倒,靠水水流,則又當如何?龍門村人給出了答案:他們向制度要活力,高舉共同富裕旗幟,探索和應用“四輪驅動”機制,有效地解決了部分人先富起來和共同富裕的問題。
向科技要動力,從1989年河東第一座機械化焦爐——龍門村紅旗3號爐試爐點火,到2000年22萬噸焦爐生產線建成,再到2003年興建鋁廠,科學技術一直是龍門村的第一生產力;向人心要耐力,進了龍門村,都是龍門人。只要在村企業工作10年,就可以成為榮譽村民,享受和龍門村村民一樣的住房、醫療、教育等福利,連續23年給群眾分紅,硬是把魚躍龍門的神話變為現實。
龍門村人的故事是山西轉型升級的縮影,相信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他們創新實干的號角將更加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