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震寧
我在《閱讀力》一書中寫道:“人類認知世界有四個層次:信息、知識、思想和審美。”書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承載,如果只是把它定位成一種知識產品就太可惜了。
確切地說,書是一種精神產品,包括了這四個層次的完整呈現。也因此,書本除了達到知識傳播的目的,還有文化、審美、情感傳導的功能。而這些功能,唯有完整的閱讀才可能真正實現。
放眼當下的講書服務,無外乎是給出書本提要、閱讀導讀、內容詳解等幾大類,它們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將書本知識進行綜合歸納或系統闡述。這就好比老師在課堂上將自己的研究、實踐心得傳授給學生,可同時,學生還需要大量的課后閱讀,才能將聽到的課堂知識真正內化成屬于自己的東西。這一思維過程是不可由旁人替代的。
再換一種說法,聽書好比吃零嘴,得空來一點也是好的,但如果替代了正餐,就會營養不良。尤其對孩子、年輕人而言,只有汲取足夠的閱讀營養,才能真正養成思考的能力、舉一反三的能力、寫作的能力、探究的能力。
除此之外,書如果止于聽個大概,還會喪失從高品質的文字中找到樂趣和意義的機會,更不要談提升自我修養,改變生命狀態。
我一直認為,“讀以至樂”是閱讀價值觀的首位。“讀書不是比賽,沒有功利性,它是一種放松,是享受。尤其應該讓孩子明白,多讀書僅僅因為讀書快樂,就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