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
1.一個IT人的科普夢
在作為出品人推出這套“動起來吧”AR互動科普圖書之前,郭洪亮的身份是個純粹的IT人。
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專業出身的郭洪亮,在學校學的就是如何用技術手段輔助教育,但他后來從事的職業卻與這個學科背景關聯不大。2011年,郭洪亮辭職創業,在北京開辦了一家主要做數字出版業務的軟件公司,創業的忙碌更是讓他無暇他顧。
然而就在幾年前,一段國外的AR視頻重新勾起了他的科學教育夢。看著像科幻電影一樣的視頻中,虛擬形象逼真地出現在現實場景中,讓他大呼神奇。他趕緊找來自己公司的工程師,請他們研究一下這種視頻是如何做出來的。工程師告訴他:“這個我們也可以做。”這句話讓郭洪亮動起了腦筋:“我們是否可以將科普和AR技術結合起來,做出一套產品來呢?”
那時,國內市面上已經出現了一些AR互動科普書。從2013年最早“吃螃蟹”的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的《孩子的科學》,到此后的“香蕉火箭科學圖畫書”系列、《史前陸地王者》、“恐龍大世界”系列、“科學跑出來”系列等,AR互動科普書熱度不斷上升,市場反響也很好。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出新意?
郭洪亮作了一些調研。在他看來,當時市面上的AR科普書,除了原創性不足外,還有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內容創作與技術制作是完全分開的,這可能會導致技術很炫但內容不足,或者內容充實但技術只是噱頭。
鑒于此,郭洪亮決定開辟一條新的路徑,組建一個內容和技術一套人馬的團隊。
目前,“動起來吧”系列圖書推出了《太空探索》《宇宙旅行》《飛行奧秘》和《戰機起飛》四本,這四本書的制作花費了兩年的時間。2018年3月,郭洪亮將這個團隊從自己原來的軟件公司中剝離出來,成立了十一點零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第一個產品就是“動起來吧”系列圖書。
2.“細節控”的作品
“動起來吧”系列圖書對細節的要求非常高。《宇宙旅行》中有一個AR小游戲,在各行星圍繞太陽公轉的畫面里,點擊每個行星,它自己就會自轉起來,其中公轉和自轉的速度都與真實速度一致。這種對細節準確性的把握,離不開這套書的科學顧問。
“這四本書分別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鄭永春,原航空工業部副司長、《中國航空報》《航空檔案》前總編輯周日新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航空兵學院飛行原理系主任葉昆鵬來做科學顧問。”這套書的責任編輯之一、人民郵電出版社編輯韋毅介紹說。
“科學顧問從前期提綱、內容編排,到最后的整體審定,全程參與。有些AR模型中的細節問題,只有專家才能看得出來。”郭洪亮說道。
“動起來吧”系列圖書目前推出的四本顯然都是圍繞當下孩子們喜愛的主題。這也是郭洪亮團隊詳細調研后作出的決定。“但我們不僅想把這些領域中最淺顯的知識展現給讀者,還想加入一些有深度的內容。”在郭洪亮看來,現在孩子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知識水平都與原來不可同日而語,對于他們來說,可能會需要一些最前沿的知識。“比如平行宇宙、宇宙的終點在哪里,這些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們提出問題,至少讓孩子們知道還有這樣的理論,然后帶著自己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去尋找答案。”
3.“不能為了AR而AR”
這些年,隨著4G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移動網絡設備的普及,新的技術概念層出不窮,包括現在的AR技術,或許還有未來的MR技術,它們都可以與科普出版結合起來,但科普與技術的融合不是簡單地秀技術。郭洪亮說,他對團隊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不能為了AR而AR”。“技術只能輔助內容更好地展現,但它永遠代替不了內容。不管用什么技術來呈現,科普的核心不會變。”
與新技術的結合,也給傳統的科普出版帶來了一些改變。“比如,配置新技術的科普書,其內容可以不斷更新。”郭洪亮解釋說,“傳統科普書印完之后,內容就不能改動了,除非再版。但我們把AR技術加進來之后,就可以通過更新App來不斷調整和優化內容,可以增加解說音頻,或給AR模型升級,增加互動體驗等。比如在日食和月食演示中,我們就計劃增加互動模塊,讓孩子自己動手擺放太陽、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像這套四本書,我們工作表上還有200多條更新計劃沒完成,至少還要做2~3個月。”
這套書中還有一些“貼心”的設計。比如,App每隔15分鐘會彈出一個提示,提醒孩子應該休息一下,這時孩子是不能進行任何操作的。
郭洪亮的“細節控”也體現在圖書版權中。這套書中所有圖片,甚至“嗖”“叮咚”等音效的全球版權,都是付費購買的。如今,付出正在得到回報,郭洪亮正在洽談這套書對臺灣地區和泰國的出口事宜,購買的版權為“走出去”減少了很多麻煩。
“未來,我們會陸續推出更多主題的AR科普書,現在計劃表上就有30多個。”郭洪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