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明 劉萍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目標中的運動技能目標第3條指出:要增強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
由于體育課堂的開放性、不穩定性,課堂中的安全事故逐漸演變成影響學生積極鍛煉、教師放手施教的“桎梏”。而安全問題的產生由隱藏的安全隱患導致,預防大于處理,“防患于未然”是打造安全體育的首條,這其中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是重要一環,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一、查根源:剖析“安全隱患”的導致因素
要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首要問題是要弄清體育課堂中存在哪些安全隱患?其導致的因素有哪些?以便于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
研討中許多教師將安全隱患和安全事故混淆,如,有教師提出“只要是體育課,就有安全隱患,常見的有拉傷、扭傷、挫傷等”,這是典型的將二者混淆的觀點。
“隱患”是什么?它是在某個條件、事物以及事件中所存在的不穩定并且影響到個人或者他人安全利益的、潛藏著的因素,“隱”字體現了潛藏、隱蔽,而“患”字則體現了不好的狀況。而由安全隱患導致發生的拉傷、扭傷、挫傷等運動損傷則屬于安全事故,前者是隱性的,而后者則是顯性的。
結合相關文獻資料以及研討中山東王文洋“前后滾翻、俯臥撐、仰臥起坐等墊上運動的項目,做動作時要嚴肅認真,不能打鬧,以免發生扭傷”,遼寧朱丹“課前準備不足,如,對學生上課的服裝和鞋沒有嚴格督促和檢查等、課中練習密度過大等、課結束前沒有帶學生做放松調整等”,山東張華“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隨意瘋打瘋鬧”等觀點,體育課堂中的安全隱患,其導致因素離不開課堂構成的4個要素:
1.教材內容因素: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都有著自身的運動特點,安全隱患也各不相同,如,體操類項目中的技巧動作、球類項目中的比賽對抗動作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
2.教師因素:作為體育課堂的主導者,在某種程度上,教師的課前準備、預設、檢查等工作,課中的組織、觀察、調動等行為,課后的放松、跟進等措施如果做得不充分、不合理,也會存在安全隱患。如,課前沒有檢查器材的牢固度、課中組織活動隊形過密、課后沒有進行有效放松等。
3.學生自身因素:作為體育課堂的參與者,其淡薄的安全意識、散漫隨意的不良體育習慣、隱瞞不報的自身疾病、草草完成的準備熱身、不規范的技術動作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隱患。如,不遵守比賽規則,感冒、發燒等身體狀況未向教師反映等。
4.場地、器材因素:體育活動離不開場地、器材,如果硬件設施出現問題,將產生很大的安全隱患。如,沙坑的沙子過硬或含硬物較多、跳高落地區域的墊子太薄或擺放位置不當等。
由于區分的角度不同,在研討中安徽詹焰平、甘肅鄭北斗等教師將導致因素分為自身和外界,外界因素包括天氣原因造成的安全隱患,如溫度過熱或過冷、地面凍冰等,這些都令體育課堂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隱患。
二、提要求:探究“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的學生要求
盡管了解了安全隱患的導致因素,但體育課堂是開放的、學生是活動的,總有一些不可控或突發的因素,也由此引出了:在體育課堂中的安全隱患對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提出了哪些要求?該問題的拋出,引起討論者的熱議,但有的教師沒有看清楚問題的主體,對教師提出了詳細的要求,當然教師責無旁貸,但更應關注課堂主體,從根源著手對學生提出具體的要求,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安全防范能力。
結合論壇研討中山東豐長旭“對于自己將要做的動作,預估是否存在風險,做到心中有數”,上海何祥國“具有高度的組織紀律性、了解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學會一些必要的保護與幫助方法,特別是自救方法”等觀點以及安全隱患的影響因素,將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梳理總結如下:
1.了解教學內容。了解不同學練內容存在的安全隱患,了解該內容對身體的需求(主要學練部位),了解必要的保護手段。如,滾翻類教學內容容易出現頸部扭傷等安全事故,在準備熱身中應充分活動好頸、肩、背等部分,滾動中要盡量低頭、含胸將身體團成球,不可平躺在墊子上硬翻過去,實在完不成動作可請體育教師保護與幫助。
2.遵守課堂常規。不帶與體育課堂無關的用品,如鉛筆、小刀、尺子等堅硬文具;穿著運動服、運動鞋參加活動;服從教師的組織調動;遵守比賽規則;保持學練秩序,不可互相打鬧、推搡等。
3.表達身體訴求。能夠描述并上報自身在參加活動中的一些不適感受;課前及時告知身體疾患,如發燒、拉傷等。
4.辨識學練環境。能夠分辨“場地、器材、天氣”等學練環境的不適所隱含的安全隱患,如天氣寒冷,地面有凍冰,在跑動過程中應避開結冰處,預防發生摔傷等安全事故。
5.應對安全問題。明確“團身、護頭、躲閃”等自我保護的正確方法,如,當發現有壘球向自己投來時,第一反應是盡量躲閃,實在躲閃不及應蹲下護頭,保護關鍵部位。球在地上滾動準備撿球時,應用腳踩住球而不應直接用手去接。
三、重培養:凝練“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手段
對于教學,體育教師更應該做的是教授、引導、培養,當對學生的要求提出來之后,如何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研討的重要話題。參與研討的教師結合案例,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培養手段,令研討者受益匪淺。
1.加強安全意識教育。可不定期開展班級或年級的安全教育課,主要針對體育課堂發生的安全事故,利用動漫、圖片、實驗等形式,加深學生對安全危害的認識,增強安全意識。如,跳躍,從高處往低處跳,可用畫小人的雞蛋代替嘗試從不同高度扔下會有什么樣的結果,依據雞蛋破碎的程度,教師總結延伸,人體也是同樣的道理,從越高處跳落,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沒有保護或正確的指導下不能盲目地從高往低跳。
2.強化規范動作掌握。在學練過程中,學生應根據體育教師指導的練習方法解決重、難點問題,規范技術動作,認知不規范動作會產生的安全事故。如,單杠跳上成支撐—前翻下,學生應明白兩臂支撐的重要性,兩手不能輕易脫杠,在有保護措施和教師的幫助下大膽嘗試練習,掌握規范動作。
3.增強課堂常規教育。利用隊列隊形練習,強化一切行動聽指揮,強調體育課堂的紀律性。教師也需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學生遵守體育課堂常規。如,穿著運動服、運動鞋進行上課,在動作示范時,特別是墊子上動作,將眼鏡等物品放在遠處,用自身做法教育學生遵守課堂常規能更有說服力。
4.提高運動常識掌握。在進行運動前,應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準備熱身或柔韌性練習,在充分活動開身體各關節后,才能進行技能學練。如,50m跑,活動前應進行壓腿、拉伸、踝關節活動,還可以進行一些原地的高抬腿、后踢腿等活動預熱,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5.加強意志品質磨煉。在面對失敗、挫折時,學生能以健康的心態、良好的意志品質去對待,通過一些有針對性的訓練加強學生這方面的鍛煉。如,將跳繩打結,讓學生有耐心地去解開復雜打結的繩子,提高其自我保護的能力。
——于曉明(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澤頭中學,264401);劉萍(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文峰小學,2644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