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能否迎來第二次人口紅利?
——基于內生視角的老齡化對儲蓄率的影響研究

2019-09-04 08:46:48
山東社會科學 2019年8期
關鍵詞:效應影響

張 倩 楊 真

(山東大學 經濟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改革開放以來,較高的經濟活動人口比例推高了中國儲蓄率,使中國收獲了第一次人口紅利,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1)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可持續性——兼論充分就業如何促進經濟增長》,《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但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長期以來的高儲蓄率受到了顯著影響。老齡化究竟會降低儲蓄率還是提高儲蓄率呢?學術界對此存有分歧。生命周期假說(LCH)理論認為,人會統籌一生不同階段的收支以平滑其終生消費路徑,成年時期的收入高于消費,因此儲蓄大于消費,進入老年期后收入減少甚至為零,導致消費大于儲蓄。所以,一國(地區)老齡人口比重上升會降低其儲蓄率,進而減緩經濟增長速度。但是,第二次人口紅利理論的觀點卻正好相反,他們認為在老齡化過程中會產生新的儲蓄動機,創造新的儲蓄來源,從而推動經濟繼續增長。(2)耿志祥、孫祁祥:《人口老齡化、延遲退休與二次人口紅利》,《金融研究》2017年第1期。

根據世界銀行的老齡化社會標準,中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3)世界銀行老齡化社會標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10%,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即為老齡化社會。全國老齡辦公布的數據也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到17.3%,預計到2050年前后將達到34.9%。(4)韓秉志等:《從國情出發保障老有所養》,《經濟日報》2018年3月20日。也就是說,當前不斷加深的老齡化進程正在削弱中國高儲蓄人口結構的基礎,意味著第一次人口紅利已經結束。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經濟能否繼續從高儲蓄率中獲益和老齡化與儲蓄率的關系密切相關。本文擬從內生視角出發,通過考察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老齡化與儲蓄率的關系,嘗試回答中國能否收獲第二次人口紅利的問題。

一、文獻回顧與機理分析

(一)老齡化與儲蓄率相關文獻回顧

自生命周期假說(LCH)理論問世以來,圍繞老齡化對儲蓄率影響的討論就成為學者們熱議的問題。國外學者熱衷于就老齡化與儲蓄率關系在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實證研究。如Leff(1969)研究了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在老齡化與儲蓄率關系方面的差異;在此基礎上,Gupta(1971)進一步分析欠發達國家樣本,發現老齡化對收入較低國家無顯著影響。Collins(1991)通過對10個發展中國家的研究發現,人口結構對儲蓄率的影響在收入水平上存在一定的門限特征,撫養比對中等收入國家儲蓄率的負效應要大于低收入國家。

劉生龍(2012)和范敘春(2012)通過實證分析得出比較一致的結論,他們認為老齡化對儲蓄率有顯著的正面影響。(5)劉生龍、胡鞍鋼、郎曉娟:《預期壽命與中國家庭儲蓄》,《經濟研究》2012年第8期;范敘春、朱保華:《預期壽命增長,年齡結構改變與我國國民儲蓄率》,《人口研究》2012年第4期。王沫凝(2016)利用 1990-2014年中國30個省(市)的面板數據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老年撫養比與居民儲蓄率顯著負相關。(6)王沫凝:《我國人口結構與質量因素對居民儲蓄率影響的研究》,《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年第12期。陳彥斌等(2014)的研究則表明,人口老齡化會拉低中國國民儲蓄率,但尚不足以改變中國的高儲蓄特征。(7)陳彥斌、郭豫媚、姚一旻:《人口老齡化對中國高儲蓄率的影響》,《金融研究》2014年第1期。

也有學者從老齡人口與工作人口的儲蓄率差異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如Summers(1987)的研究發現,美國65歲以上人口的儲蓄率為正,且呈逐步提高的趨勢。Supan等(1991)的研究也發現,德國退休人口儲蓄率隨年齡遞增,79歲以上達到生命周期最高值,為工作人口的2倍,60-69歲次之,較工作人口上升31%。Ando等(1995)的研究也認為,日本70歲以上老年人儲蓄率最高,較工作人口上升45%。Aigner-Walder(2012)針對奧地利的研究表明,家庭儲蓄率會經歷退休之初的短暫下降后開始迅速提高,79歲以后達到最高值,為40-60歲人口的3倍左右。(8)Aiger-Walder B, Doering T. The Effects Of Population Aging On Private Consumption-A Simulation For Australia Based On Household Date Up To 2050.Eurasian Economic Reviews, 2012, 2(1).可見,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老齡化對儲蓄率的影響在更高的收入水平上可能會接近0,甚至為正。

(二)內生視角下的老齡化與儲蓄率的關系

老齡化與儲蓄率的關系很可能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關。為進一步驗證上述觀點的合理性,我們將1960-2015年間214個國家的人均GDP順序排列,并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

圖1 第2階段老齡化與儲蓄率的關系

圖2 第4階段老齡化與儲蓄率的關系

圖3 第1階段老齡化與儲蓄率的關系

圖4 第3階段老齡化與儲蓄率的關系

圖1至圖4,依次為人均GDP在2500-6000美元之間、30000美元以上、1000美元以下、6000-20000美元之間的老齡化水平與相應儲蓄率的散點圖。橫軸代表老齡化水平,黑粗線為趨勢線。第2階段較低收入水平上的老齡化與儲蓄率關系與生命周期假說理論一致(圖1);但在第4階段較高收入水平上卻與該理論完全相反(圖2);在第1階段,老齡化進程緩慢,趨勢線為一條垂直于橫軸的直線(圖3);第3階段的趨勢線為平行于橫軸的直線,這意味著老齡化對儲蓄率并無顯著影響(圖4)。可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老齡化與儲蓄率的關系也不同。

所謂內生是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老齡化程度的同時,個體也會基于現實的經濟社會條件調整其消費和儲蓄行為。(9)董麗霞、趙文哲:《不同發展階段的人口轉變與儲蓄率關系研究》,《世界經濟》2013年第3期。在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下,若老年人的儲蓄傾向更高,那么老齡化就會提高儲蓄率。反之則反是。老年人的消費和儲蓄狀態用年齡結構效應表示。生命周期理論認為老年人消費大于儲蓄,年齡結構效應為負。但是,學者們的研究表明,該效應在特定國家為正。年輕人的消費和儲蓄狀態用行為效應表示。直觀上看,老齡化會促使理性行為人在工作階段為更長的老年期生活儲蓄,所以行為效應為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深刻影響著個體和社會的行為效應與年齡結構效應。

一方面行為效應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由大變小。一般而言,儲蓄動機分為四種:生命周期動機、謹慎動機、目標儲蓄動機和遺產動機。為老年期生活進行的儲蓄稱為生命周期儲蓄,取決于個體對退休后收入的預期。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不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會擠出生命周期儲蓄。如,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1998)的報告指出,社保收入對儲蓄的替代彈性介于0-0.5之間。(10)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Social Security And Private Saving;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 CBO MEMORANDUM, 1998.此外,體力勞動逐步向腦力勞動過渡會降低工作的負效用,個體會接受一個更長的工作期,這也削弱了生命周期儲蓄動機。(11)Bloom DE, Canning D, Moore M. The effect of improvements in health and longevity on optimal retirement and saving. NBER Working Paper, 2004.社保體系對傷殘、死亡等意外的救助,雙職工家庭模式帶來的收入不確定性減小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謹慎動機。(12)Summers L, Carroll C, Blinder AS. Why Is Us National Saving So Low?[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7(2).目標儲蓄即為購買特定物品(通常為耐用品或住宅)而進行的儲蓄。由于花費較大,此類儲蓄往往源于流動性約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日漸發達的金融體系和層出不窮的信用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個體的借貸能力,流動性約束的放松會降低目標儲蓄動機。(13)Kirsanova T, Sefton J. A Comparison of National Saving Rates in the UK, US and Italy.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7, 51(8).

另一方面,年齡結構效應由負變正。社會保障體系及逐步提高的就業率賦予老年人口穩定的收入來源,這是消費和儲蓄的基礎,同時也破壞了生命周期理論賴以成立的老年人入不敷出的前提。另外,老年人的基本消費需求較低,從而儲蓄動機較強。(14)Pablo A, Frederic G, Joaquim O.M. The Impact Of Ageing On Demand, Factor Markets And Growth. 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2005.相較于工作時期,老年期收入較低且借貸相對困難從而面臨預算硬約束,這提高了老年人口的儲蓄動機;老年期消費邊際效用減少,老年人口的最優反應是減少消費(增加儲蓄)以維持邊際效用不變;為應對意外的疾病和壽命延長,風險規避者會相應增加儲蓄以平滑消費;老年人基本消費需求減小的同時羸弱的身體也削弱了其消費能力,被動儲蓄增加。(15)James B, Richard B, Sarah T. Is There A Retirement-Savings Puzzl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 88(4).

由此可見,經濟社會發展初期,行為效應為正而年齡結構效應為負,老齡化會降低儲蓄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行為效應減弱而年齡結構效應增強,老齡化對儲蓄率的負作用逐漸降低,老齡化與儲蓄率關系處于由負轉正的過渡時期。到經濟社會發展高級階段,年齡結構效應為正且大于行為效應,老齡化反而會提高儲蓄率。

二、研究設計

(一)數據與變量

本文的面板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網站,涵蓋1960-2015年214個國家和地區。與該領域多數文獻一致,本文的因變量為國民儲蓄率。(16)董麗霞、趙文哲:《不同發展階段的人口轉變與儲蓄率關系研究》,《世界經濟》2013年第3期。老齡化程度最常用的指標是老齡人口撫養比。控制變量的選擇,比較常見的有人均GDP、人口增長率、經濟增長率以及經濟增長率與老齡化的交互項。其中,由于經濟增長會導致收入增加從而儲蓄增加,這被稱為增長率效應。但人口老齡化會降低經濟增長對儲蓄率的正影響,這被稱為可變增長率效應。也有研究將凈出口作為經濟開放變量、將總稅率作為政策變量、將通貨膨脹作為機會成本變量加以控制。綜上,本文所用變量如表1所示。全部變量來源于世界銀行網站。

表1 變量定義

此外,經濟金融危機可能會直接影響儲蓄率,也會通過改變個體消費和儲蓄行為間接地影響儲蓄率。本文考慮了1973-1980年的石油危機、1997-200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以來的次貸危機。三次危機分別用虛擬變量dumd(d=1、2、3)表示,相應年份取值為1,其他取值為0。dumd及其與ode的交互項分別表示經濟金融危機對儲蓄率的直接和間接影響。

(二)計量模型

世界銀行按照人均GDP將各國(地區)依次劃分為低收入國家(地區)、下中等收入國家(地區)、上中等收入國家(地區)和高收入國家(地區),其2017年劃分標準大體分別為1000、4000、12000美元。整理數據發現,老齡化對儲蓄率產生顯著正影響大體在人均GDP大于35000美元階段。所以,本文再次以35000美元為界將高收入國家(地區)分為下高等收入國家(地區)和上高等收入國家(地區)。(17)穩健性檢驗表明,不同的階段劃分方法不會改變本文的結論。綜上,考慮到經濟社會發展轉變窗口期對估計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本文所建模型如下:

在上述五個階段,老齡化對儲蓄率的影響依次預期為:不顯著、顯著為負、不顯著為負、不顯著為正、顯著為正。模型(1)可以使用固定效應或隨機效應方法進行估計,本文在估計過程中剔除了國民儲蓄率小于0或大于100以及石油輸出國樣本。

三、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一)基本分析

表2中的方程1-方程6以及表3中的方程7-方程10依次報告了模型(1)在5個階段上的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估計結果。總體來看,兩種估計結果一致,以下不再具體區分。由于石油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虛擬變量系數均不顯著,本文在此不報告。

先看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率的影響。在方程1、方程2中,固定效應估計量和隨機效應估計量符號相反且均不顯著,所以在低收入階段,老齡化對儲蓄率無影響;在方程3、方程4中,兩種估計量系數均顯著為負,這意味著在下中等收入階段,老齡化對儲蓄率有顯著的負影響;在方程9、方程10中,兩種估計系數均顯著為正,即在上高等收入階段,老齡化對儲蓄率有顯著的正影響;在方程5和方程6、方程7和方程8中,所有估計系數均不顯著,即在上中等和下高等收入階段,老齡化對儲蓄率并無明顯影響。但是,老齡化與儲蓄率的關系在這兩個階段表現出明顯的過渡特征:從下中等收入階段的顯著負影響逐漸過渡到上中等收入階段的不顯著負影響,再過渡到下高等收入階段的不顯著正影響,最后定格在上高等收入階段顯著正影響。

表2 模型2部分估計結果

注:*、**、***分別表示10%、5%、1%的水平上顯著

進一步的分析。低收入階段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徘徊不前,人口結構較為穩定,老齡化對儲蓄率無影響;進入下中等收入階段,老齡人口開始增加,此時,由于社會養老體系尚未建立或不完善,勞動人口面臨的不確定性較多,因而會增加儲蓄。但是,由于生產力水平較低,收入僅處于維持生活狀態,個人在勞動年齡的較少儲蓄并不足以支持老年期的消費,養老負擔完全或大部分由子女承擔,老齡化的年齡結構效應為負且要強于行為效應,此時,老齡人口比例提高會降低儲蓄率。隨后的經濟社會發展會促使行為效應逐漸減弱而年齡結構效應趨于增強,上中等階段的年齡結構效應比下中等階段有所增強,年齡結構效應和行為效應的差距縮小。所以,上中等階段老齡化依然會降低儲蓄率,但在統計上不再顯著。到下高等收入階段,年齡結構效應進一步加強且逐漸強于行為效應,但也不占優勢。所以,這一階段老齡化雖然會提高儲蓄率,但在統計上也不顯著。到上高等收入階段,伴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和完善,勞動人口的儲蓄動機得以削弱,同時老年人口雖然獲得了較為穩定的收入來源,但消費傾向降低,傾向于增加儲蓄。所以,該階段的年齡結構效應為正且明顯大于行為效應,此時,老齡化就會提高儲蓄率。

再分析控制變量。(1)人均GDP系數總體顯著為正,說明平均消費傾向隨收入遞減,因而儲蓄率隨收入遞增。(2)凈出口總體顯著為正,說明貿易順差提高了國民儲蓄率。(3)總稅率對儲蓄率的影響總體并不顯著。這是由于稅率的提高雖然降低了企業和家庭收入進而儲蓄,但是提高了政府收入進而支出。政府支出增加會刺激經濟增長進而又會提高儲蓄。(4)經濟增長對國民儲蓄率的影響顯著為正,這意味著增長率效應成立。(5)老年人口撫養比與經濟增長率交互項的系數以負為主,意味著可變增長率效應成立。(6)虛擬變量對儲蓄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直接或間接降低了經濟社會發展第四和第五階段的儲蓄率。(7)人口增長率對國民儲蓄率的影響較為復雜:在較低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人口增長降低了國民儲蓄率,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口增長反而提高了儲蓄率。

(二)穩健性檢驗

在穩健性分析方面(見表3),本文同時對以上五個階段內部的不同區間進行了估計,如800美元以下、40000美元以上,結果并無差異。老齡化-儲蓄率關系的動態演變可能受經濟社會發展劃分依據影響,本文同時以每千名周歲以下嬰兒死亡人數(IMR)為依據對不同階段進行劃分,臨界點分別為60、45和16。與人均GDP水平相反,IMR越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高。方程11-方程14分別報告了固定效應模型估計結果。為方便研究,該部分將第三和第四階段樣本進行了合并。方程11表明,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老齡化對儲蓄率無顯著影響。隨著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方程12表明,老齡化開始降低儲蓄率,這與下中等收入階段類似。方程13則體現了上中等收入階段和下高等收入階段,老齡化對儲蓄無顯著影響的特征。在方程14中,IMR已降到較低水平,表明在經濟社會較發達階段,老齡化與儲蓄率正相關,這與上高等收入階段相對應。

表3 模型2及穩健性檢驗部分結果

注:*、**、***分別表示10%、5%、1%的水平上顯著

在基本分析中,我們的模型設定并沒有包含滯后儲蓄率,這隱含著假設儲蓄率在每期均能達到長期均衡水平。一個可能性是儲蓄率的調整是漸進的,這時需要包含其滯后項。對此,本文使用動態面板系統GMM方法再次進行穩健性檢驗(見表4)。我們同樣將第三和第四階段樣本進行了合并。方程15方程18報告了回歸結果,方程15表明在低收入階段,老齡化-儲蓄率關系并不顯著。在方程16中,回歸系數顯著為負,這意味著在下中等收入階段,老齡化會降低儲蓄率。方程17的回歸系數在統計上并不顯著,所以在上中等收入和下高等收入兩個階段,老齡化對儲蓄率的影響不明顯。在上高等收入階段,方程18的回歸結果表明,老齡化會顯著提高儲蓄率。

綜上所述,老齡化與儲蓄率的關系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對應著不同的老齡化與儲蓄率的關系。總體而言,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與人均收入水平相對應,老齡化對一國儲蓄的影響逐漸由負轉正。這意味著,在低收入階段工作人口比例的提高能夠推高一國儲蓄率,從而有助于收獲第一次人口紅利,而在高收入階段,老齡人口比例的提高與儲蓄率正相關,從而有助于收獲第二次人口紅利。

表4 部分穩健性檢驗結果

注:*、**、***分別表示10%、5%、1%的水平上顯著

四、研究結論及對中國的啟示

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決定老齡化的同時,個體也會基于現實的經濟社會條件調整其消費和儲蓄行為。所以,老齡化對儲蓄率的影響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本文基于內生視角,研究了經濟社會動態發展進程中的老齡化與儲蓄率的關系。借鑒世界銀行公布的收入等級劃分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將經濟社會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

老齡化對儲蓄率的影響取決于行為效應和年齡結構效應的強弱對比。由于個體會根據現實的經濟社會條件調整其消費和儲蓄行為,所以經濟社會發展深刻影響著行為效應和年齡結構效應,而且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行為效應趨弱而年齡結構效應會逐漸變強。低收入階段,經濟發展長期徘徊不前,人口結構較為穩定,行為效應和年齡結構效應大體抵消,老齡化對儲蓄率無影響。下中等收入階段,行為效應為正而年齡結構效應為負,老齡化降低儲蓄率,隨后的經濟社會發展會促使行為效應逐漸減弱而年齡結構效應趨于增強。上高等收入階段,年齡結構效應為正且大于行為效應,老齡化提高儲蓄率;上中等和下高等階段,兩種效應不分伯仲,老齡化對儲蓄率無顯著影響,但體現出較為明顯的過渡性質:從下中等收入階段的顯著負影響過渡到上高等收入階段的顯著正影響。

研究結論的有益啟示。從2017年人均GDP(8583美元)來看,中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三階段,老齡化對儲蓄率的影響雖為負但并不顯著。這與基于中國家庭微觀數據的研究所得結論基本相同。(18)胡翠、許召元:《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率影響的實證研究》,《經濟學(季刊)》2015年第4期。所以總體而言,中國現階段尚未收獲第二次人口紅利。但是,伴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老齡化的年齡結構效應逐步增強,對儲蓄率的正向影響將逐步顯現,中國也將因此收獲第二次人口紅利。

猜你喜歡
效應影響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懶馬效應
今日農業(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場景效應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沒錯,痛經有時也會影響懷孕
媽媽寶寶(2017年3期)2017-02-21 01:22:28
擴鏈劑聯用對PETG擴鏈反應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基于Simulink的跟蹤干擾對跳頻通信的影響
偶像效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区精品|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久久青草视频|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www.国产福利|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日本一区高清|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网站|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国产一二视频|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日日拍夜夜操| 欧美一区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亚洲区第一页|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久久不卡精品| 国产精品一线天|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亚洲成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任我操在线视频|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亚洲视频一区|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2020极品精品国产 | 69av在线|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