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博 余林蔓 樊莉娟
摘要珍稀瀕危植物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住綠地則與居民的居住品質密切相關。對成都市分屬3個類別的7個居住小區居住綠地中的珍稀瀕危植物的應用現狀進行了實地調查和統計分析,對種類、數量、配置以及存在問題等內容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相關工作的建議,以期為開展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珍稀瀕危植物;應用現狀;居住小區;成都
中圖分類號S73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08-012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8.033
Abstract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biodiversity.Meanwhile the residential green spa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sidents living. A field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n the seven residential districts belonging to three categories in Chengdu were carried on. Plant species, quantity, arrangement and existing problems were concerned in the survey. Moreover, some advices were given based on our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n China.
Key words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Application status;Residential area;Chengdu
珍稀瀕危植物是指在學術上或人類經濟活動上具有特殊重要價值,但其分布有一定局限性,種群數量很少,或者在其整個分布區處于絕滅危險中的植物[1]。珍稀瀕危植物蘊含著獨特的利用價值,如用材、藥用、科研、觀賞、工藝等[2]。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是維持全球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議題,對提升人類生活質量有著積極作用。
作為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居住小區綠地由于最接近居民、為居民經常所使用,是與城市居民關系最密切的綠地[3]。居住小區綠化不僅能夠凈化空氣,遮陰滯沉,減少噪音,而且能夠美化居住環境,推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目前,雖然關于居住小區綠地有較多的研究報道[4-7],但是關于珍稀瀕危植物在居住小區中的應用研究鮮見報道。筆者選取成都市分屬3個不同類別的7個居住小區作為調查對象,展開珍稀瀕危植物應用現狀的調查,并歸納分析影響居住小區中珍稀瀕危植物數量的主要原因,以期為我國開展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工作提供參考。
1研究區域概況
成都,簡稱蓉,為四川省省會,是一座有著2 3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東西長192 km,南北寬166 km,總面積約12 121 km2[8],位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帶,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植物種類十分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全市高等植物約3 000種,其中裸子植物53種,占全川裸子植物總數的60.2%,被子植物2 699種,占全川的33.3%[9]。同時,成都還生長著很多珍稀瀕危植物,如銀杏(Ginkgo biloba)、鵝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銀鵲樹(Tapiscia sinensis)、香果樹(Emmenopterys henryi)、南方紅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mairei)、連香樹(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等[10]。
2研究方法
2.1調查時間和范圍
于2016年3—12月對位于成都市區的7個小區綠地進行實地調查。依據國家住建部1999年印發的《商品住宅性能認定管理辦法(試行)》通知[11],將7個住宅小區分為3個類別:即1A(經濟適用型住宅),包括錦城苑和紫東苑2個小區;2A(舒適型住宅),包括萬科魅力之城和保利康橋2個小區;3A(高舒適度住宅),包括牧馬山蔚藍卡地亞、蔚藍卡地亞和保利公園198這3個小區。
2.2調查對象和內容
此次調查對珍稀瀕危植物認定的依據是《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冊)[12](以下簡稱《紅皮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13](以下簡稱《名錄》)及各省市地方標準(如《江西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吉林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只要該植物收錄于這2個名錄及地方標準中的任何1個,就將該植物視為珍稀瀕危植物。主要調研內容包括珍稀瀕危植物的應用種類、數量、生長狀態、保護狀態、植物配置,從瀕危級別、配置方式、區域特點、養護管理、成本投入、景觀效果等方面進行剖析[14-15],歸納分析珍稀瀕危植物在居住小區中的應用情況、問題,并給出相應的建議。
2.3調查方法
文獻資料查閱和實地清點、記錄、拍照。
3結果與分析
3.1成都市1A居住小區珍稀瀕危植物應用現狀
錦城苑和紫東苑2個居住小區為20世紀90年代修建的經濟型居住區,分別位于金牛區蜀漢路和錦江區紫東正街,面積分別為10.3萬、0.6萬m2。調查中共發現5種166株珍稀瀕危植物,隸屬于4科4屬(表1)。天竺桂、蘇鐵和樟所占比重較大,占2個1A小區已發現珍稀瀕危植物總量的90%以上;銀杏和水杉數量較少,均少于10株。錦城苑共發現4種142株珍稀瀕危植物,單位綠地面積數量為16株/萬m2,其數量由多到少依次是天竺桂、樟、蘇鐵、銀杏;紫東苑共發現3種24株珍稀瀕危植物,單位綠地面積數量為40株/萬m2,其數量由多到少依次是天竺桂、蘇鐵、水杉。天竺桂和蘇鐵主要分布在錦城苑,占該小區總量的80%以上。
珍稀瀕危植物在居住小區綠地中的應用雖然有助于提升居住區的品質,但也看到存在的問題:①種類過少,據不完全統計,四川有近78種珍稀瀕危植物,目前被調查小區應用的不到1/5;②往往集中過量地使用某幾個樹種,天竺桂、樟和楠木所占比重達70%以上,而紅豆杉、劍葉龍血樹和無患子整體比重不及5%,紅豆樹、黃檗、連香樹、杜仲等就更少了,說明珍稀瀕危植物的觀賞綠化價值還未被挖掘出來。
在居住綠地中栽培應用珍稀瀕危植物是一件雙贏的事情,既有助于提升小區品質,也對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有積極的意義。由于居住小區綠地一般設有專人管護、小區環境又具有多樣性,能夠創造出滿足珍稀瀕危植物生長所需的外部環境。通過此次調查,雖然現階段成都居住小區綠地中珍稀瀕危植物的應用數量相對較少,但也看到了積極樂觀的一面,開發商和設計師們已經在有意識地引入更多的珍稀瀕危植物。為了更好地促進珍稀瀕危植物在居住綠地的應用,給出以下建議:①加強對成都市本土珍稀瀕危植物的馴化引種及技術研究等工作,切實推進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既包括對園林綠化中已有應用的如喜樹、紅豆樹、杜仲和黃檗等的“重新”開發利用,也包括加強對尚未完全馴化的珙桐、桫欏等的引種馴化工作。②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并支持開發商引進珍稀瀕危植物“入住”居民居住小區,建設珍稀瀕危植物專類園,打造獨特的“地產名片”,既能起到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的作用,又能豐富園林綠化植物品種資源,創建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同時加強人們對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 朱曉蕓,田如男.江蘇省珍稀瀕危保護植物資源及其園林應用前景[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4,33(2):56-61.
[2] 張橋英,何興金.四川省珍稀瀕危植物及其保護[J].武漢植物學研究,2002,20(5):387-394.
[3] 楊賚麗.城市園林綠地規劃[M].2版.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
[4] 艾友明.居住區植物造景初探[J].福建林業科技,2005,32(2):176-179.
[5] 鄧小飛.廣州市居住區綠化樹種現狀分析[J].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5):463- 466.
[6] 孫銘,宋波,林春新,等.不同檔次居住小區綠地植物調查研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2,21(1):21-23.
[7] 王雙懷.中國歷史上的“天府之國”[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7(4):77-84.
[8] 成都市統計局,成都市統計協會.成都統計年鑒2016[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9] 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都市志:地理志[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
[10] 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都市志:林業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設部關于印發《商品住宅性能認定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建設住房[1999]114號通知[A/OL].(2006-11-01)[2018-10-20].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fdcy/200611/t20061101_157428.html.
[12] 國家環保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第1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13] 國家林業局,國家農業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Z].1999.
[14] 蔣志剛,樊恩源.關于物種瀕危等級標準之探討:對IUCN物種瀕危等級的思考[J].生物多樣性,2003,11(5):383-392.
[15] 黎云祥,蘇智先.四川珍稀瀕危植物區系特征分析[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16(2):1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