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李琛 張朝睿 楊巧 寇琬悅 方崇穎
中央民族大學
甕安縣“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主體涉及到政府、企業、專家和種植農戶,為了進一步衡量甕安縣境內的“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對農戶增收的影響,我們進行了分發問卷及訪談調查,對象包括政府部門模式發展相關官員、茶葉制造企業經營者與技術人員、茶葉種植農戶、經銷商,結合甕安縣實際發展的特點,共設立了26個指標,同時運用因子分析法,對影響甕安縣農民增收能力的各主體因素進行分析。
利用SPSS軟件進行模型分析及檢驗,首先考慮26個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 從相關系數值來看,26個評價指標的相關系數都比較大,除個別指標的相關系數小于0.5,其余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均在0.5以上,適合做因子分析。
根據各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可以計算得到因子特征根及方差貢獻率(見表 1)。 其五個主成分累計方差貢獻率為98.363%,根據提取公因子的條件 (特征值大于1),提出五個主因子。

表1、特征值和貢獻率因子 特征值 方差貢獻率%F1 政府因子 8.321 25.785 F2 企業因子 9.723 30.979 F3 專家因子 7.015 23.876 F4 農民因子 5.124 17.723
通過因子分析法,農戶收入FZ受到各主體的影響程度如下面公式所示:FZ=0.2579×F1+0.3098×F2+0.2388×F3+0.1772×F4。這表明,各因子影響農民收入發展程度依次是:F1政府因子(25.79%),F2企業因子(30.98%),F3 專家因子(23.88%),F4農民因子(17.72%)。
對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進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公因子 F1 在 X1―X3上載荷值很大。從這些指標中可以看出這些指標大部分都屬于政府的指標,所以把F1命名為政府因子。公因子F2在X4―X13上載荷值很大。從這些指標中可以看出這些指標大部分都屬于企業的指標,所以把F2命名為企業因子。公因子F3在X14―X22上載荷值很大。從這些指標中可以看出這些指標大部分都屬于專家的指標,所以把F3命名為專家因子。公因子F4在X23―X26上載荷值很大。從這些指標中可以看出這些指標大部分都屬于農民的指標,所以把 F4 命名為農民因子。

F1 政府因子X1 政府制定的產業戰略規劃表2、影響甕安縣農戶收入的四個主題因子X2 政府提供的信息網站建設X3 政府提供的產業培訓方面的投入X4 企業對企業發展戰略的理解與實施程度X5 企業的市場意識X6 企業技術人員的儲備X7 企業的新產品生產速度X8 企業的信息技術水平X9 企業的技術管理水平X10 企業的技術培訓X11 企業的帶動作用X12 企業的工藝創新水平X13 企業的工藝創新投入X14 專家對產業發展的戰略指導X15 專家對產業的種植技術的指導X16 專家對產業發展的制作工藝的指導X17 專家對產業發展的市場營銷指導X18 專家指導時間和次數較為充分X19 專家指導的價格合適X20 專家指導的效果X21 區內專家的技術指導與培訓X22 縣內專家的技術指導與培訓X23 所種品種質量越來越好X24 農民自身的種植技術水平X25 農民對種植品種的保鮮技術X26 農民對企業要求標準的執行程度F2 企業因子F3 專家因子F4 農民因子
根據以上的結果發現,結合實地調研的情況,影響農民收入所面臨的問題如下:

表3、政府對農戶增收能力指標統計表政府因子 均值 方差X1 政府制定的產業戰略規劃 2.90 0.59 X2 政府提供的信息網站建設 3.35 0.65 X3 政府提供的品牌打造投入 3.38 0.68序號
1.產業戰略規劃能力較弱,大規模發展農業產業有顧慮
本次調查發現(表3),甕安縣各鄉鎮都有一個以上的主導產業,但總體規模小、不集中。同時由于原有農業產業基礎薄弱,產業鏈不健全,農產品就地交易,就地深加工及向外運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農產品又均為生鮮活物,產品從采收到交易完成時間較短,導致鄉鎮大規模發展農業產業有顧慮,一方面擔心農業產品生產不出來;另一方面,在農業產品產出后又擔心沒有銷路。因此極大的限制了農業產業大規模發展。
2.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健全
目前,一是部分村的農產品產銷訂單合同臺賬不健全,多數都只有收購銷售合同,但沒有建立相關的銷售臺賬。二是合作社、企業等經營主體在各村發展產業的過程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利益聯結臺賬不健全,沒有建立產業帶動貧困戶臺賬。如:資產資金入股分紅、在企業或合作社務工收入、產品通過企業或合作社銷售等沒有建立健全臺賬。

序號 企業因子 均值 方差表4、企業對農戶增收能力指標統計表X4 企業對企業發展戰略的理解與實施程度 3.10 0.59 X5 企業的市場意識 3.31 0.64 X6 企業技術人員的儲備 3.13 0.62 X7 企業的新產品生產速度 3.00 0.73 X8 企業的信息技術水平 3.10 0.84 X9 企業的技術管理水平 3.07 1.01 X10 企業的技術培訓 2.88 0.85 X11 企業的帶動作用 2.82 0.72 X12 企業的工藝創新水平 2.95 0.85 X13 企業的工藝創新投入 2.94 0.73
1.創新能力不足
在本次調查中發現(表4),企業能夠理解政府對農戶增收的扶貧發展戰略,也具備了一定的市場意識并儲備了技術人員。雖然,在手工藝的創新方面有所投入,但是數據庫建設、技術培訓、工藝創新水平落后,導致新產品生產速度低??傮w上看,甕安縣大多企業仍處于相對低水平的勞動密集型階段,技術依靠傳統手藝,先進的研究平臺、實驗場所較少,產品的技術含量相對還比較低,生產效率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導致農戶收入增長緩慢。
2.帶動作用不明顯
企業應秉承農產品工業化生產的原則,應用先進的深加工研發設備、自動化技術和生產管理經驗,建立品種生產加工的質量標準體系,但現有品種加工技術不高,在市場競爭中不能占有主動,直接影響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和經濟收入。一方面是扶貧龍頭企業的規模偏小,另一方面是政府扶持扶貧龍頭企業的力度不夠,企業做大做強難,扶貧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的能力較小。

序號 專家因子 均值 方差表5、專家對農戶增收能力指標統計表X14 專家對產業發展的戰略指導 3.10 0.73 X15 專家對產業的種植技術的指導 3.08 0.91 X16 專家對產業發展的制作工藝的指導 2.93 0.85 X17 專家對產業發展的市場營銷指導 2.93 0.75 X18 專家指導時間和次數較為充分 2.83 0.76 X19 專家指導的價格合適 2.84 0.73 X20 專家指導的效果 2.80 0.75 X21 區內專家的技術指導與培訓 2.92 0.68 X22 縣內專家的技術指導與培訓 3.32 0.90
1.指導作用有限
本次調查發現(表5),專家指導效果較低、指導的次數和時間較少、指導的價格滿意度較低,戰略指導、種植技術的滿意度高于工藝指導和營銷指導,但是縣內專家指導滿意度高于區內專家和區外專家。這表明,專家指導對農戶收入的發展作用有限,尤其是外部專家知識輸入渠道、方式、效率都有待改進和提高。由于縣內專家指導的效果更好,縣內專家的素質提高和知識共享與擴散機制建立對于農戶增收能力更重要。
2.沒有一個統一的并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基地
現有的培訓是通過社會辦學機構,如農校、農廣校等,而這兩校目前規模小,師資、設備等培訓資源很薄弱,無法完成大批量的培訓工作,而現有的專業學校在培訓經費價格上農民自己難以自行解決。

序號 農民因子 均值 方差表6、農民對農戶增收能力指標統計表X23 所種品種質量越來越好 3.10 0.58 X24 農民的種植技術水平 3.20 0.61 X25 農民對種植品種的保鮮技術 3.23 0.62 X26 農民對企業要求標準的執行程度 2.96 0.63
1.部分農民自身發展動力不足
本次調查發現(表6),部分農民在得到低保政策保障后,反而覺得干了也不會脫貧,反而不如吃低保更實在,認識不清這輪產業扶貧的特殊性情勢,采取躲避觀望的消極態度,對產業扶貧是“能躲則躲,該避則避”,對各種思想動員、案例示范無動于衷。由此而來對企業所提出的要求標準的執行度不高。
2.經營主體帶動能力弱
農業合作社是一種將自愿加入的農戶組織起來,以農戶個體經營為基礎,生產某種農產品,以增加農戶收入為主要目的,實行農產品生產加工、資金技術互助合作的經濟組織。然而也面臨著諸多困難:一是合作社運行還不規范。由于部分村級專業合作社新建、資料不完善等原因,導致合作社運行不規范。二是合作社自身能力弱,帶動效果不理想。專業合作社覆蓋農戶的方式多以資金入股、特惠貸為主,切實帶動農戶發展產業的少;且農戶入股資金小,所得分紅不高,合作社對農戶增收能力的貢獻率低。
1.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政府可繼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根據市場需求和農牧業發展需要,種植經濟效益好的經濟作物,通過公路沿線示范帶動,引導農戶積極參與,使全縣農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加速農民致富進程。
2.完善產業利益聯結機制
政府應堅持以戶為單位,抓好市場聯結機制和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結合各鄉鎮、村組實際,因地制宜,著力引進一批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優勢產業,深入研究整個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同時指導村級合作社用實用足各類優惠政策,統籌農業產業和扶貧資金,將小散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組織起來,進行標準化、組織化生產經營,實施產業全覆蓋、全鏈接。
3.加強優質品牌打造
有關部門可積極開展山地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創建,推進標準種植基地、標準養殖基地建設,加快無公害、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地理標志等第三方認證進度,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快區域品牌注冊和推廣力度,立足甕安縣特色產品優勢,加大品牌的申報和利用,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加強質量管控,支持經營主體注冊農產品商標,培育一批農產品及加工產品公共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
1.重視研發投入,提高企業的整體實力
長期以來,龍頭企業資金不足、企業規模小是其綜合實力差,競爭能力弱的非常重要的原因。龍頭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資源情況、企業發展目標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行整體規劃,加大研發投入,拓寬投資渠道。企業自身應拓寬融資渠道,采用職工參股、與外交合作參股,通過上市獲取資金支持,以使得企業整體競爭力得到提高,農戶收入也會相應得到增長。
2.更加注重引領帶動
企業繼續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的產業發展思路,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通過“一村一企一基地,一戶一策一產業”模式發展產業,因地制宜,結合農戶具體情況,因戶施策,發展產業,做到產業精準到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的帶動作用,通過龍頭企業或合作社聯結貧困村,加強產業聯結,逐步擴大產業規模,讓企業解決市場問題及產品銷售問題,防止政府承擔市場的風險,提升農產品整體抗風險能力。
1.加強培訓基地建設
積極探索以骨干職業院校為龍頭,帶動其他職業學校的培訓機制,走集團化、連鎖式發展的模式。以地區農校為依托,外聯部分高等院校,內聯各培訓機構,以市場化需求為導向,利用現有設備、人員、一校兩牌、一師兩任,建成一所門類學科突出、特色鮮明、適應市場需求的職業技術學院。對農業業務培訓機構進行統籌安排,劃分培訓任務,確定培訓人員,避免重復培訓或培訓資源的閑置浪費。
2.創新培訓機制,拓寬培訓渠道
民間創辦職業培訓學校,把民辦培訓機構作為政府培訓機構的補充,填補培訓空白點和盲點,逐步形成多元化辦學和培訓格局。支持能人大戶以傳幫帶、師帶徒、以工代培等形式開展普通技術的培訓。
1.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降低農業成本
減負、節本,實質上就是增收。目前由于農產品出現階段性、結構性剩余,農產品價格走低的問題一時難以明顯改善;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鄉鎮企業發展速度和效益下降,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也在減弱,農民外出打工的困難增多;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還需要一個過程。這些問題使得當前農民增收十分困難,因此,要下決心減輕農民負擔,下功夫降低生產成本,讓農民休養生息。減少農民的不合理開支,可以使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
2.完善合作社運營模式及相關入社退社制度
讓農戶真正成為農合社運行的利益主體,進一步實行社員大會制度,完善監督,讓社員農戶參與重大決策,共享利益,共擔風險。積極吸納資金,擴大農合社規模。同時,政府在金融、財政等方面給予優惠的政策,破解融資、審批難題。積極關注前沿研發技術,優化產業結構,強化深加工,擴展產業鏈。
3.加強農戶思想教育,實現扶貧先扶志
針對于部分貧困戶安于政策現狀,不依靠自身勞動獲取財富,無法明白全國脫貧攻堅的特殊形勢的情況,建議縣委縣政府下派出的基層干部要加強農戶的思想教育,需要他們明白財富是靠自己的雙手賺取而來,可以暫時依靠國家的扶持,但不可能依靠國家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