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來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華環保聯合會理事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人類生活物質資源來源于生態環境,產生的廢物又回歸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養育了我們人類。人類與生態環境相依為命,是命運共同體,生態環境好,人類就有健康生存的物質環境,生態環境惡化,將給人類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由于人類對生態環境缺乏有效的保護,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也威脅了自身美好的未來。目前,我國生態環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生態環境污染嚴重,大氣、水、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區以霧霾為代表的空氣污染形勢嚴峻,黑臭水體存在比較普遍,土壤污染特別是地膜污染、重金屬污染突出,對人類的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二是生態環境破壞退化嚴重,由于人類不合理的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和退化尚未得到根本性抑制,生態破壞和退化比較普遍,如我國的母親河黃河,是130多種魚類的家園,但目前大多數黃河土著魚類遇到了生存危機;三是水土流失不容樂觀,我國每年流失土壤總量在50億噸左右,肥沃的表土流失,不僅造成土地生產力下降,還使得江、河、湖、泊、水庫等泥沙淤積,水利設施的蓄、排水能力降低,調控、抵御洪水與自然災害的能力削弱,黃河在下游地區形成懸河;四是生物多樣性受到影響,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好壞的重要指標,對我們的人類的未來有重要影響,長江中的中華鱘、白鱀豚數量已明顯減少,其中白鱀豚還有消亡的危險。
面對生態環境提出的挑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確保我國生態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充分利用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他明確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遵循,對于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一起動手,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黨和國家在法律層面做了充分的準備。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貫徹新發展理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繼2017年10月將生態文明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之后生態環境領域另一件大事,它標志著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意志,展示了國家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信心,既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憲法保障,也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指南,對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里程碑。憲法是我國根本大法,擁有最高法律效力,從憲法層次上給予生態環境保護應有地位,體現的是全民的意志,大家必須嚴格遵守,顯示生態文明建設的嚴肅性、權威性和不可違背性。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重大任務,只能加強不能松懈。
為了推進生態環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國家正在實施污染攻堅戰。2018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發布, 明確要求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隨后,生態環境部啟動開展“7+4”行動,即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渤海綜合治理、長江修復保護、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七場標志性重大戰役以及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清廢行動、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藍天保衛戰等四項專項行動。我國生態環境問題嚴峻,針對生態環境突出問題要打攻堅戰,同時針對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要打持久戰,指導文件和行動計劃的出臺,為打好攻堅戰提供了具體指南和路徑,有利于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克敵制勝,奪取全面勝利!
為了促進公眾參與,2018年4月16日,生態環境部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辦法》主要針對建設項目環評公眾參與相關規定進行了全面修訂,為進一步優化建設項目環評公眾參與,解決公眾參與主體不清、范圍和定位不明、流于形式、弄虛作假、違法成本低、有效性受到質疑等突出問題,增強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公眾是生態環境保護受益者,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的主力軍,充分發揮公眾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既是對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教育,也能促進其對生態環境監督,對于保障其權益,也是非常有益的事情。《辦法》充分保障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權利,意義重大,對建設人與生態環境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了保障。

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是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短板。雖然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對農村人居環境進行了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農村人居環境逐步得到改善,但從整體情況來看,目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總體水平仍然較低,在居住條件、公共設施和環境衛生等方面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還有較大差距。農戶生活污水處理靠蒸發、生活垃圾靠風吹、廁所臭味滿村飄的現象在欠發達地區還普遍存在,集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非常必要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明確提出了行動目標——到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干凈整潔有序,村民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是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這必將助推鄉村振興,促進人與生態環境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也讓我們看到了美麗農村光明前景。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處于非常特殊時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指出的那樣: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規性和非常規性關口。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面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新形勢、新要求,要充分運用市場化手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市場化進程,不斷完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更好發揮價格杠桿引導資源優化配置、實現生態環境成本內部化、促進全社會節約、加快綠色環保產業發展的積極作用,進而激發全社會力量共同促進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推進人與生態環境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為了更好地推進人與生態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一是堅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心全力解決污染防治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生態環境領域中心任務。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堅守陣地、鞏固成果,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同時要統籌兼顧,避免處置措施簡單粗暴“一刀切”。政府要增強服務意識,幫助企業制定環境治理解決方案。
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生態環境支撐,提高環境質量是人民群眾的衷心期盼,我們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環境的需要,建立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通過綠色發展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滿足生態宜居要求,將生態環境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要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狠下功夫,用綠色理念武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綠色發展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位置,創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生態環境改善雙贏的格局。
三是建立長效機制。人與生態環境命運共同體構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建立長效機制非常重要。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如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處理、沼氣、河道等設施的管護更要長效,讓其持續地發揮作用,避免“熱一陣子”就被打入冷宮,環境基礎設施用一段時間就廢棄。要加強基層環境設施管理能力,管理責任落實到人。
四是進一步強化公眾參與。人與生態環境命運共同體構建,一定要充分發揮公眾的作用,公眾的“土”辦法和智慧能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如何治理和發展,要多聽公眾的意見,建立綠色發展自下而上的民主決策機制,以多數群眾的共同需求為導向,尊重公眾的意愿,充分發揮公眾主體地位。
構建人與生態環境命運共同體,生態環境與人類共榮共贏,這是我們共同期盼,人類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