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戲曲需要結合現代舞臺藝術設計理念進行創新,現代舞臺需要吸收傳統戲劇舞臺藝術的表現手法,將傳統文化精髓融入其中,達到寫意的舞臺意境。本文將主要研究傳統戲曲在現代舞臺上的創新之處,以期為現代舞臺與傳統戲曲的有效融合,傳統藝術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傳統戲曲 現代舞臺 創新
一、傳統戲曲的創新發展
中國傳統戲曲演劇形式最大的價值在于其始終追求表現形式的完美性,無論表演、舞美,還是服裝造型都以美為最高追求,多以歌舞演故事的形式演出,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較之話劇,舞劇等更能充分滿足觀眾的視聽感受。
傳統戲曲創新應有生活的內容依據及表現形式的美感底蘊,由于傳統戲曲過分強調對生活的再現,演劇形式過于偏實。演員在塑造人物時偏重人物真實感的刻畫。人們習慣將現代戲演成話劇加唱,是戲曲現代戲落后的重要原因。[1]因此,傳統戲曲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
傳統戲曲的歌舞產生于時代的人文生活,是戲曲藝術產生的基礎,是戲曲藝術存在的要求。傳統戲曲的創新要求創作者對當代生活進行藝術化的改造,不能簡單地照搬傳統戲曲程式語匯,或無視戲曲藝術的內在美要求,應將現代生活巧妙地轉化為新穎的舞臺形象,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戲曲現代戲的舞蹈是舞臺演出的重要視覺語言,首先應自然地糅入演員的身段中,不提倡戲曲動作純舞蹈化,反對用自然主義表現當代生活,應對生活動作進行創造性的改造,要符合戲曲音樂的韻律。如《智取威虎山》中的滑雪是成功的典范。戲曲演員創造角色時應對形體動作進行美的表達,在舞臺上營造造型組合的藝術效果,使創新的舞臺動作具有生活依據,表現形式具有美的意蘊。
二、現代舞美設計
中國戲曲造型藝術首先集中在人物的裝扮上。中國戲曲主要采用涂面化妝,服裝圖案先是繪畫,后改用刺繡。現代舞臺燈光已成為劇場機械設備中用作統一性的主要手段,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舞臺藝術具有了生動、逼真的特質,對提高舞臺藝術影響力和藝術作品的審美力有很大幫助。
色彩搭配,布景裝飾是舞臺整體藝術構建的部分,緊緊依附在設計過程中的每個環節。舞臺藝術設計中,將傳統戲曲整體性思維融入其中,整合了各種因素的優勢,使得舞臺藝術體現整體美感。現代舞臺藝術的整體性對媒體技術在體現藝術效果方面具有很大能量。通過應用多媒體技術設計,充分體現舞臺美術效果,舞臺美術設計需要將空間的每個部分有效融合,形成各種美術元素,并相互映襯。舞美設計者要將整體性的思維運用在舞臺設計中,將舞臺空間、燈光設計等進行有效的調配。
中國傳統戲曲表現手法具有民族化的寫意性特點,在舞臺設計中講究虛擬性手法,向觀眾傳達生動的舞臺藝術表現力,表演者在現代技術營造的意境中將自己融入其中,帶動觀眾的心理變化,引發深刻的思考。可以節省有限的空間,虛擬布景通過人們的想象力提示場景,應用在現代舞臺設計中有利于表演者與欣賞者之間的互動,布景、空間設計等要充分考慮欣賞者的習慣。[2]
三、傳統戲曲在現代舞臺中的創新——以《青衣》為例
2016年,京劇《青衣》拉開首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的序幕,美觀的舞臺呈現,演員的傾情表演展示了傳統戲曲與現代舞臺的完美結合,是富有創新意義的京劇現代戲。京劇行話:不瘋魔,不成活。意為對戲曲角色要達到癡迷的境界,忘我的全身心投入才能達到藝術的巔峰。《青衣》的女主人公筱燕秋就是這樣一個“戲癡”,她才華橫溢,最鐘愛的角色是嫦娥,常常將自己與角色融為一體,最終影響了她的命運。劇中主人公對角色的癡迷令人敬重,也成為一種女性形象的隱喻。
青衣是京劇旦角的重要行當,因所扮角色常著青色褶子而得名,扮演人物大多端莊、正派。通常為賢妻良母之類。《青衣》的主人公筱燕秋與傳統戲中的青衣女性迥然,燕秋心如烈火,不似秦香蓮一心哺養兒女,她為了角色可以放棄家庭,是京劇舞臺上的全新女性形象。用京劇手段表現,反映了現代女性的矛盾,有了更深刻的剖析力度。
京劇《青衣》在現代舞臺上的創新體現在很多地方,舞臺中多次出現嫦娥形象,嫦娥是燕秋苦苦追求的人生極致,許多重要場合中,嫦娥總是翩然出現,與燕秋內心活動相照應。凌云起舞的嫦娥增加了舞臺的抒情性,細膩地刻畫了主人公內心的渴望、矛盾及心理發展。
京劇現代戲《青衣》是戲曲對文學的成功改編,是拷問人性的精彩演出,是傳統戲曲在現代舞臺的成功突破。《青衣》采用許多現代舞臺的表現手法,主創人員尊重京劇藝術創作規律,做到現代意識與傳統藝術形式的有機融合。
四、結語
成功的舞美設計作品始終依賴觀眾的文化價值認同存在,觀眾接受與創造的文化價值觀形成對藝術設計感的不同,舞美設計風格與設計者思想觀念有關,只有讓觀眾接受才能設計成功的舞美作品。
參考文獻:
[1]石倩.《牡丹亭》舞臺改編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8.
[2]高越.中國傳統戲曲中多媒體視覺化手法運用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8.
(作者簡介:王晶,男,大專,遷安市藝術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國家二級演奏員,研究方向:劇目策劃及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