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李坤
這是灌區復興后詩意田園的再現,是林盤修復厚植的綠色底色,是農商文旅融合流淌的蜀風雅韻。人們看到的不僅是鄉愁,更看到了鄉村經濟的振興。
“詩書耕讀林下,炊煙連著枝椏。花落白墻青瓦,依稀舊時人家。”
盛夏時節,在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市行走,綠道環繞,茂林修竹、雞犬桑麻、小橋流水,川西民居點綴其間,這是川西林盤秀美的畫卷。
林盤,是成都平原獨有的一種農村居住方式。在長期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成都周邊廣大農村形成了星羅棋布的鄉村院落。這些院落和周邊高大喬木、竹林、河流及外圍耕田有機融合,構成了以林、水、宅、田為主要要素的川西林盤,從而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國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園風光。
都江堰市現存林盤較多,灌區景觀、自然生態、農家生活、農耕文化有機結合,共同構成了成都平原獨具詩情畫意的生產生活場景。
滾滾岷江水,直入都江堰,滋養成都平原千里沃野。
這里是成都“西控”區域的核心示范區,承擔著成都平原主要水源涵養地和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功能。
兩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無壩水利工程,一舉解決了成都平原的旱澇災害,這里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灌溉出聞名遐邇的“天府之國”。
灌區灌溉面積超過1000萬畝,每年要向成都市城市生活及工業供水達14億立方米,即使是到了現代農業高度發達的今天,都江堰發揮的作用依舊不可估量。
兩千多年來形成的農耕文明,如何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歷久彌新?如何讓人們找到記憶中的鄉愁?
都江堰市給出回答:因地制宜,實施都江堰精華灌區修復工程,對現有水系和渠系以傳統、生態的方法進行系統地恢復提升,對水岸兩側的川西林盤和糧菜種植等進行景觀化、景區化打造,再現美田彌望、產業興旺的灌區盛景。
位于三壩社區的“灌區映像”項目,是都江堰精華灌區修復工程的代表,集中示范展示精華灌區的產業發展導向、灌區田園修復及產業融合提升、林盤院落修復及產業植入等內容,形成集聚農耕文化、展示自流灌溉體系、生態宜人的農業大地景觀。
2018年5月,“灌區映像”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園成為國家“北稻南移西南試驗示范基地”,共種植水稻200畝,試驗品種136個。2018年秋季喜獲豐收,南方人在當地就能吃到東北大米。在水稻種植的基礎上,灌區將大力發展螢火蟲養殖,實現稻蟲共生,打造全球最大的螢火蟲稻田公園和全球最大的螢火蟲室內人工養殖基地,帶動民俗游、科普游、鄉村夜游等鄉村旅游業態的發展。
按照規劃,都江堰市精華灌區修復工程共分為三期建設。一期重點打造胥家鎮“天府原鄉”、聚源鎮“灌區映像”兩個項目,目前兩個精華灌區先行啟動區初步建成。二期將精灌區四鎮剩余部分打造成為集國家水稻濕地公園、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為一體的國際一流、獨具特色的都江堰精華灌區核心示范區。三期將成功經驗拓展延伸至整個都江堰精華灌區,形成世界領先的天府水生態文明典范區。
搭乘鄉村振興的東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滋養下,千年灌區迎來復興,詩意田園讓人神往。
川西林盤是成都平原農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風格的鮮活載體。但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地震災害破壞等因素的影響,川西林盤的數量銳減,這種具有深厚人文歷史的生態聚落形態面臨著嚴峻考驗,林盤作為發展可持續農業生產的有機載體引發社會關注。

川西林盤風光——都江堰市聚源鎮“灌區映像”夏季航拍圖。(四川省都江堰市委組織部供圖)
2017年,以“整田、護林、理水、改院”為主要內容的川西林盤保護修復項目在成都啟動,成為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十大重點工程”之一。
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都江堰堅持以綠色田園為本底、以自然山水為映襯、以天府文化為內核,構建“林在院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盤聚落體系。將保持原生態、原住民、原鄉愁作為出發點,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和生活習性,改變過去農村大拆大建、大規模集中居住的做法,不破壞原有生態植被、不改變原有水系景觀、不拆遷原有建筑遺跡,動員群眾進行原址重建、原屋修繕、原貌修復,以現代復原方式和較低資金投入實施川西林盤保護修復。
因地制宜,各美其美,林盤修復各有特色。
配套游客驛站的金龍李家院子、具有原生態川西民居特色的七里何家院子、展示稻香生活的鄭家院子、展現川西林盤原鄉生活場景的黃家大院、具有特色樹屋民宿的水月王家院子……一批獨具匠心和特色的精品林盤脫穎而出。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在柳街鎮紅雄社區音樂林盤,杜甫當年在成都居住時筆下的場景悄然再現。
漫步柳街鎮紅雄社區音樂林盤,玫瑰農莊花開正艷,茂林修竹中,一家網紅咖啡館——“豬圈咖啡”讓不少游客慕名前往。
泥石外墻、低矮屋檐、坑洼泥地……鄉村原本破舊不堪的豬圈,被返鄉創業者宋建明精心改造,搖身一變成了頗具特色的咖啡廳。
豬食槽、石磨盤、葫蘆瓢……這些只能在農村老房子里看到的器物,轉眼變為寄托鄉愁的點綴。
2017年5月,剛開門營業的豬圈咖啡館就實現盈利,這讓宋建明看到了鄉村旅游的巨大前景。
隨著豬圈咖啡的走紅,宋建明正謀劃著在豬圈咖啡館旁打造一個大型的川西音樂林盤,植入音樂、藝術、浪漫等元素,引入音樂創客,進行音樂創作、培訓與交流,發展婚慶產業。目前,已建成6000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和占地52畝的玫瑰農莊及水境音樂劇場、律動舞臺、五線譜綠道等文化旅游配套。
數據顯示,都江堰市現有一定規模的川西林盤580多個。按照“鄉土化、現代化、特色化”的思路,在推進川西林盤保護和修復過程中,都江堰市積極推進農商文旅融合,打造一批形態優美、具有鄉愁記憶,功能復合的現代川西林盤,使其成為都江堰旅游的亮麗名片和田園景觀的璀璨明珠。
良好的生態讓林盤變得宜居宜游,豐厚的文態則讓其變得韻味十足。
以田園詩歌文化為魂,被授予“中國田園詩歌小鎮”稱號的柳街鎮,先后吸引舒婷、楊牧等當代著名詩人作家成為“新村民”,柳風農民詩社吸引會員已達320余人,柳街“七里詩鄉”成為全國首屆農民豐收節分會場之一,鄉村生態旅游品質大幅提升。
勞作變體驗、田園變景區、農房變客房、農特產品變旅游商品,宜居宜業宜游的川西林盤,不僅吸引了創新創業團隊和社會投資者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深度合作開發鄉村資源的熱情,更激發了當地農民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創造美好生活的動力。
在這里,人們看到的不僅是鄉愁,更看到了鄉村經濟的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