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兒,包曉琴,張 莉
(桐廬縣婦幼保健院 婦產科,浙江 桐廬 311500)
母乳能夠滿足新生兒所需大量營養成分、水分及活性物質,其中的免疫球蛋白、乳鐵蛋白等活性物質對新生兒免疫功能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確的母乳喂養不僅能夠促進新生兒生長發育,且有利于增進母嬰感情,降低產后疾病的發生率[1]。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婦產后的泌乳功能和催乳素(prolactin, PRL)分泌均可能造成一定影響[2],本研究觀察陰道自然分娩、無痛分娩和剖宮產三種分娩方式對初產婦產后母乳喂養情況、母乳喂養自我效能及產后血清PRL水平等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8年8月在我院產科成功分娩的初產婦280例,年齡22~40歲,體重61~80 kg,其中陰道自然分娩102例、無痛分娩83例、剖宮產95例;納入標準:38~42周足月分娩,無嚴重內、外科合并癥及產后出血等并發癥,產后恢復良好,無乳房缺陷及內分泌疾病,產后可正常哺乳,新生兒均為健康單活胎、Apgar評分>7分;排除有明顯心理障礙或智力異常產婦,排除低出生體重兒及巨大兒。陰道自然分娩組產婦平均年齡26.5±4.9歲,平均體重71.2±7.4 kg;無痛分娩組產婦平均年齡27.2±4.3歲,平均體重68.4±8.5 kg;剖宮產組產婦平均年齡28.4±5.1歲,平均體重70.5±7.6 kg;各組產婦的年齡、體重、妊娠合并癥、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院倫理委員會審查,產婦知情同意。
1.2 觀察指標
1.2.1 母乳喂養情況 包括泌乳始動時間、泌乳量及出院時純母乳喂養比率。泌乳始動時間為分娩后至護理人員手法擠壓乳房首次見初乳溢出時間。泌乳量判斷標準[1]:①泌乳充足。新生兒允吸時有持續下奶感且持續超過5 min,新生兒允吸結束后有滿足感且能安靜入睡,允吸后按壓乳房仍有乳汁流出;②泌乳不足。新生兒允吸時下奶感不明顯,允吸結束后仍哭鬧或不能持久入睡,允吸后按壓乳房少見乳汁流出。
1.2.2 母乳喂養自我效能 采用中文版母乳喂養自我效能量表(BSES-SF)評價[3],包含技能和內心活動兩部分內容各15個條目,每個條目實施5級評分,滿分150分,分值越高表示母乳喂養自我效能越好。
1.2.3 血清催乳素 采集各組產婦入院時、產后24 h、48 h的靜脈血2 mL,高速離心后取上層血清 -80℃ 保存待用;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清催乳素(PRL)水平,人催乳素(PRL)放射免疫試劑盒購自于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1.2.4 新生兒體重 記錄各組新生兒出生4 d時的體重,與出生時體重進行比較,觀察新生兒的體重變化。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SPS 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三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產婦母乳喂養情況 陰道自然分娩組和無痛分娩組產婦的泌乳始動時間分別為26.43±5.04 h、28.02±4.53 h,均短于剖宮產組(35.25±5.19 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5.428,P=0.030)。陰道自然分娩組和無痛分娩組產婦出院時的純母乳喂養比率和48h泌乳充足比率均優于剖宮產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陰道自然分娩組和無痛分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產婦母乳喂養情況的比較[n(%)]
注:與陰道自然分娩組比較,*P<0.05;與無痛分娩組比較,#P<0.05。下同。
2.2 產婦母乳喂養自我效能 三組產婦的BSES-SF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4.012,P=0.034)。陰道自然分娩組(119.84±16.62分)和無痛分娩組(122.56±14.59分)均高于剖宮產組(103.21±12.3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陰道自然分娩組和無痛分娩組產婦間的BSES-SF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產婦血清PRL水平的比較 入院時,三組產婦的血清PRL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24 h、48 h,三組產婦的血清PRL水平均顯著高于入院時,且陰道自然分娩組和無痛分娩組均顯著高于剖宮產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組產婦血清PRL水平的比較(μg/L)
2.4 新生兒體重變化 三組新生兒出生4 d時,體重均較出生時降低;陰道自然分娩組新生兒出生4 d時體重下降≥10%的有8例(7.8%),無痛分娩組和剖宮產組分別為4例(4.8%)、9例(9.5%),三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738,P=0.419)。
母乳是新生兒的最理想食物[4],能夠為新生兒提供最佳的營養,并顯著提高新生兒的抵抗力。母乳分泌的機制較為復雜,受多種內分泌激素等的共同影響,其中,催乳素(PRL)在泌乳初期起著重要的作用[5],PRL是腦垂體前葉分泌的一類多肽類激素,分娩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下丘腦及垂體對多巴胺的抑制作用減弱,使得PRL抑制激素分泌減少,PRL分泌增加,進而促進乳汁的形成和分泌[6]。此外,除內分泌激素的影響外,女性產后的睡眠、環境、情緒、早期活動及新生兒吸吮等諸多因素均會對泌乳功能產生一定影響[7]。
研究發現,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婦產后的泌乳功能和催乳素PRL分泌會有一定的影響作用[1-2],本研究對陰道自然分娩、無痛分娩和剖宮產三種分娩方式對初產婦產后母乳喂養情況、母乳喂養自我效能及產后血清PRL水平等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比較,結果顯示,陰道自然分娩組和無痛分娩組產婦的泌乳始動時間、泌乳量、出院時純母乳喂養比率、母乳喂養自我效能及產后24h和48h的血清PRL水平均較剖宮產組有顯著優勢,而陰道自然分娩組和無痛分娩組產婦間無顯著差異;該結果與余英等[8]、陳業松等[1]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兩方面:其一,盡管目前剖宮產術大多采用腰硬聯合阻滯麻醉,術后持續給予硬膜外自控鎮痛,緩解了術后短期內腹部切口及宮縮帶來的劇烈疼痛[9],但剖宮產術后產婦恢復期一般較長,產后的身體不適和疼痛感仍可能引起產婦的焦慮和緊張情緒,進而引發交感神經興奮及血漿兒茶酚胺大量釋放,從而抑制PRL分泌,使乳汁分泌不足或推遲泌乳[10]。同時,疼痛亦可能導致產婦睡眠不足、情緒不佳而抗拒哺乳或減少新生兒吸吮次數,研究證實,新生兒的早吸吮、勤吸吮,可通過刺激母體感覺神經來刺激垂體、下丘腦分泌PRL、縮宮素等,進而促進乳汁分泌和子宮收縮,減少陰道流血和產后病的發生[11];其二,腰硬聯合阻滯麻醉加術后持續自控鎮痛,盡管具有較好的鎮痛效果,但產婦產后仍需持續一段時間的麻醉狀態,這就延遲了產婦產后的早期活動和與新生兒的盡早接觸,推遲了新生兒早期吸吮和泌乳始動時間[12],這些均可能是剖宮產術后泌乳功能和催乳素PRL分泌水平低于自然分娩和無痛分娩的原因。
本研究還觀察了新生兒出生后4 d的體重變化情況。一般情況下,新生兒出生后3~4 d時由于胎糞的排出、胎脂的吸收及水分喪失等原因,體重多呈現暫時性下降,體重減輕為出生體重的6%~9%為正常的“生理性體重下降”,此后,隨著孩子吃奶量的增多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體重會持續增加,但若體重減輕超過出生體重的10%,則非正常情況,可能為喂養不當、新生兒生病等原因造成,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組產婦的新生兒出生4 d時體重下降情況差異不明顯,原因可能為,新生兒出生后在母乳不足的情況下,可給予的母乳替代品較多,故而盡管三組產婦的泌乳功能和PRL水平有所差異,但新生兒體重卻未見明顯差異。
綜上所述,經陰道自然分娩及無痛分娩產婦產后的泌乳功能和母乳喂養自我效能均顯著高于剖宮產產婦,產后血清催乳素(PRL)水平亦顯著升高,產科需在嚴格把控剖宮產指征前提下提倡自然分娩或無痛分娩,以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有利于新生兒的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