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遂謙
寶寶在一天天長大,輔食添加成了新手媽媽們的頭等大事。加什么?怎么加?如果道聽途說或是想當然,那么,給寶寶添加輔食時就容易陷入一些誤區,對寶寶的健康無益。
早點兒添加輔食,寶寶長得壯
經常有媽媽問,寶寶已經3個多月了,是不是該給他添加輔食了?在不少人的觀念里,奶的味道太單一,早點兒添加輔食,寶寶吃的食物豐富了,才能長得壯。
實際上,這種想法不科學。為什么寶寶不能早于4個月添加輔食呢?因為小于這個月齡的寶寶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完善,太早添加輔食容易引起腹瀉、過敏等癥狀,有的寶寶還有可能因此增加消化道感染的概率。太早添加輔食還會造成母乳吸收量相對減少,可能會讓寶寶營養不良。要知道,在寶寶6個月以內,母乳的營養是最好的,如果用輔食替代反而得不償失。
● 不僅在我國,世界各國的嬰幼兒喂養指南普遍建議4~6個月開始給寶寶添加輔食,這是一般性建議,指的是寶寶添加輔食的時間一定不要早于4個月,也不要晚于6個月。
● 每個寶寶具體在4~6個月的哪一天添加輔食,則需要依據孩子的身體狀況和接受能力而定。一般來說,當寶寶至少會扶坐,對食物表示有興趣,且嘔吐反射和挺舌反射消失的時候,可以嘗試開始添加輔食了。
● 注意,太晚添加輔食也不好!大于6月齡再添加輔食,會錯過寶寶接受新食物的窗口期,錯過寶寶學習咀嚼、練習口腔功能的關鍵期,不僅可能會導致寶寶的營養素吸收跟不上,還有可能引起后面的輔食添加困難,以及寶寶出現挑食、偏食等不良飲食行為的概率較大。
蛋黃有營養,第一口輔食應該先給寶寶吃蛋黃
如今仍有不少媽媽把蛋黃作為寶寶的第一種輔食。理由是蛋黃營養豐富,富含鐵,且之前的媽媽們都是這么做的。沒錯,按照我國傳統添加輔食的習慣,很多老人還會認為蛋黃是寶寶的第一口輔食的最佳食物,尤其是補鐵效果好。但現在的營養學專家一致認為,蛋黃中的鐵比較難吸收,遠低于瘦肉和動物肝臟中鐵的吸收率。
● 為了預防缺鐵性貧血,應當把強化了鐵、鋅的嬰兒營養米粉首選為寶寶的第一口輔食,肉泥也是不錯的選擇,所含的鐵易被吸收。也就是說,寶寶的第一口輔食,不是蛋黃,也不是米湯,更不是果汁、菜泥!而是米粉或肉泥,這已經是國際營養學界的新共識。
● 要注意的是,米粉可不是媽媽自己在家自制的米粉喲!應該是在普通米粉基礎上強化了鐵、鋅、DHA等營養素添加的嬰兒營養米粉,這種米粉營養更均衡,同時把致敏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 富含鐵的食物也包括肉類輔食,因此最新的《嬰幼兒科學喂養與保健指南》還建議,從輔食添加初期開始,可以逐漸添加肉類泥糊狀輔食,然后是菜泥、果泥,而蛋黃可以在添加這些食物之后再少量逐漸添加。
讓輔食更有滋味,不妨加點兒鹽或調味料
“什么調味品都不加,哪有什么滋味啊?!”為了讓寶寶吃得更多一些,媽媽可沒少在輔食上花心思,有時候甚至要自己嘗嘗,覺得有滋有味了,再給寶寶吃。殊不知,寶寶的味覺非常敏感,食物的原味就已經讓他覺得很有滋味了,根本不需要加鹽、醬、醋等調味料的刺激。
另外,嬰幼兒的腎臟發育還不健全,過早添加鹽,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引起機體代謝疾病,成年后也更容易患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過早給嬰兒的輔食中加鹽等調味料,還會損傷寶寶的味覺,造成寶寶易挑食、偏食。
● 從純母乳喂養過渡到添加輔食的寶寶適應清淡的口味,因此,要盡量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不要加糖、鹽和其他調味料。
● 6個月后,如果寶寶的輔食添加中動物類食物添加較慢、輔食結構偏素,可以給寶寶添加食用油:6~12月齡的寶寶每日食用油的推薦量為5~10克,相當于家用小瓷勺半勺到一勺;1~3歲的寶寶每日食用油推薦量20~25克,相當于每天用兩瓷勺的量。
● 1歲后,寶寶的食物中才可添加少量的鹽。有一點點味道就好:每天的食鹽攝入量都要控制在1克左右;2~3歲時,寶寶每天吃的鹽不能超過2克;3歲以上的寶寶,每日食鹽用量在2克左右,約為成人量的1/3。
添加輔食后,要多吃輔食、少喝奶
不少媽媽覺得添加輔食之后,寶寶就應該多吃輔食,少喝奶。實際上,在寶寶一歲半之前,奶類仍然是他的主要營養來源,即使是已經添加了豐富的輔食,也不能喧賓奪主。如果過早地用輔食來代替奶,容易導致寶寶營養攝入不均衡,尤其是鈣攝入會受到影響。而且,寶寶的胃腸發育不完全,很難完全消化吸收輔食中的營養成分。以輔食為主、減少奶量的做法還易導致寶寶發生腹瀉、便秘的情況,時間長了可能會導致寶寶營養不良。
● 即使寶寶愛吃輔食,也應該控制量,因為寶寶的胃容量畢竟有限。奶類對嬰兒來說是屬于高密度營養食物,為了保證寶寶的營養充足,發育正常,輔食添加階段的食物也應以奶為主,其他食物則都是輔食。
● 每一位媽媽的乳汁都是為她的寶寶特別設計的,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變化,來滿足寶寶不同時期的不同需要,因此在添加輔食后,如果媽媽能堅持母乳喂養也是非常好的,如果是已經進行了混合喂養或者是配方奶粉喂養,奶的攝取量不宜減少,更不能取消。
● 1歲前,要保證寶寶每天攝入600~800毫升的奶;1~2歲每天攝入400~600毫升的奶。同時增加輔食量和輔食品種。
輔食越爛越好,寶寶易吸收
既然寶寶的消化系統還不完善,那就把寶寶的輔食做得爛爛的吧。不少媽媽甚至習慣把各種食材都用料理機打成糊。早期為寶寶添加輔食時,食物確實必須處理成汁狀或糊狀,以便于寶寶胃腸道的消化和吸收;但隨著寶寶月齡的增長,輔食應該逐漸過渡到較軟的固體和一般性固體食物,這樣有助于寶寶咀嚼能力及胃腸消化吸收能力的鍛煉。如果一味給寶寶吃軟、爛的食物,寶寶吃起來固然省力,但會使其咀嚼、消化能力的發育滯后,遲遲不能接受固體食物,也會影響營養素的攝取,甚至還可能影響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
● 輔食的軟硬度應根據寶寶的月齡有所變化,逐漸適應寶寶的咀嚼能力。一般來說,應該從較稀的流質食物開始,逐漸過渡到較稠的流質,然后是半流質、糊狀,最后再到固體食物。比如第一階段給寶寶喝米粉,慢慢來點稀粥,再過渡到稠一點的粥,最后到軟飯。
● 準備輔食時,應從寶寶7~8月齡起開始在泥糊狀食物中增加小顆粒,鼓勵寶寶咀嚼食物,然后逐漸過渡為大顆粒、塊狀食物。
● 長磨牙并不是咀嚼的必要條件,沒有長磨牙甚至沒有長牙的寶寶,一樣可以用牙齦練習咀嚼。尤其是即將出牙,牙齦有紅腫狀態的寶寶,特別愿意用咀嚼來緩解牙齦腫脹帶來的不適感。
多種輔食一起吃,營養更豐富
給寶寶添加輔食時,有些媽媽喜歡將多種食材混在一起,認為這樣的輔食營養更全面、均衡。但這種做法并不可取:同時開始添加多種輔食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寶寶腹脹、便秘,或是出現皮疹、嘔吐、腹瀉等食物不耐受或過敏的情況。讓寶寶吃混合食物,一旦寶寶出現過敏反應,想要找到食物過敏原可就非常費勁了。
另外,把幾種食材混合在一起,味道也會變樣,吃這樣食物的寶寶以后反而容易變得挑食、偏食。
● 給寶寶添加輔食,要遵循一次只嘗試一種新食物的原則,連續喂食后至少觀察3天以上,等寶寶適應這種食物且沒有不良反應,排便、體重和日常狀態都正常以后,再添加下一種新的食物。
● 每種食物適應的時間大概是3~5天。但是,每個寶寶都是不一樣的,接受新食物的時間也有差異,所以媽媽在幫助寶寶添加輔食時要有耐心。有的寶寶可能在吃某種輔食時會出現吃一口吐一口的情況,媽媽不要以為寶寶不喜歡這種食物就再也不給寶寶吃了,我們要嘗試更多次,給寶寶更多時間和機會來讓寶寶適應和感受新鮮的味道。
● 如果寶寶出現過敏、腹瀉等癥狀,要馬上把這種輔食停掉。但是寶寶對于某種食物的過敏并不一定是永久性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對一些食物過敏的癥狀會消失。
● 在寶寶逐步適應了各種食材后,媽媽可以在每餐、每天換用不同的食材給寶寶添加輔食,這樣就能做到食材種類多樣、營養均衡了。
定時、定量最重要,寶寶每餐吃得都應該一樣多
我們總希望寶寶每一頓都多吃些,如果寶寶不好好吃,父母就會認為是寶寶開始挑食、偏食了,還有些媽媽認為如果給寶寶準備的本來就不多的輔食寶寶沒有吃完,寶寶肯定沒吃飽。其實,大人吃飯也不是完全定量的,有時候多吃點、有時候少吃點,愛吃的多吃點、不愛吃的少吃點。
所以,我們也要允許寶寶在進食量上有差異,不是每天、每頓都要吃得一樣多!現在營養學界提倡在寶寶的輔食添加上順應喂養,不提倡強迫寶寶進食。可是,現實中媽媽總是希望寶寶吃得越多越好,于是出現追喂,甚至強迫寶寶多吃一些的情況很多。這些過度喂養的行為不但會導致寶寶出現積食、營養不良等現象,還可能會讓寶寶產生不好的心理反應,出現厭食的狀況。
● 每餐多準備一些,吃多吃少讓寶寶自己做主,允許寶寶每餐的進食量有20%比例的浮動。
● 建議讓寶寶養成在固定的位置、自己坐在小餐椅里進餐的習慣,同時還要營造安靜的進餐環境,不要開電視,也不要給寶寶玩玩具,讓寶寶專心吃輔食。
● 當寶寶出現閉嘴、扭頭、吐出食物、將食物含在嘴里不肯咽下時,或者大一些的寶寶直接說“不吃”“不要”時,就可以認為他是吃飽了或不想吃了,無論進食量是否達到了大人的預期,都不要再勉強喂,更不能用零食或其他條件作為獎懲。做到在兩餐間不給寶寶吃零食、過多的水果等食物,加大寶寶的運動量,下一餐寶寶應該可以恢復正常的進餐量。
用肉湯、骨湯來煮粥、煮面,好吃又營養
有些媽媽很喜歡用魚湯、雞湯和骨頭湯給寶寶做粥或面條,覺得不僅好吃而且更有營養。其實這也是一個誤區!肉類食材本身就含有一定的鈉鹽,用高湯做輔食無形中會增加寶寶的攝鹽量,而且長時間煲的湯里會有高嘌呤,對寶寶也不好。實際上,不管是雞肉、魚肉還是豬肉,營養主要存在于肉和脂肪中,湯并沒有大家想象得那樣富有營養。
● 想給寶寶補充營養,不妨把肉加工成肉末、肉糜,或根據寶寶的長牙情況、咀嚼能力和消化能力等情況,把肉切成薄片或小肉塊,再蒸爛后給寶寶吃。
● 如果想給寶寶喝肉湯,要注意湯里一定不能加鹽,并撇去多余的油脂,給寶寶喝湯的同時,也要喂寶寶吃湯里的肉。
為預防過敏,輔食添加過于單一
為了避免寶寶出現食物過敏現象,有些媽媽會有意識地推遲某些食物的添加時間,如容易引起過敏的雞蛋、魚類等食物,寶寶一歲前只給他吃幾樣肯定不會引起過敏的食物。這種做法在以前是得到營養專家們的支持的,但最近,美國兒科學會及其他嬰幼兒輔食添加專業團體都指出:通過研究發現,晚引入容易致敏的食物并不會降低過敏風險,相反,反而容易提高寶寶的過敏風險,養成挑食習慣。
● 堅持純母乳喂養至少4個月以上,可有效地降低寶寶發生過敏的風險。另外,已經有不少的研究表明,早期添加種類豐富的輔食,可能會降低寶寶一歲后的過敏風險。
● 寶寶6個月起,不要延遲任何特定固體食物的引入,因為推遲引入雞蛋、魚等食物,并不能防止食物過敏的發生風險,甚至還可能增加這種風險。
● 患有嚴重濕疹或對雞蛋過敏的寶寶,根據對花生過敏原檢測的結果,可在4~6月齡添加花生;患輕至中度濕疹的寶寶,則可在6月齡添加輔食后引入花生食物,而之前的建議是1歲之后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