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雁子

橄欖,又名青欖、青果、青子,為橄欖科植物藝欖的果實,主產廣東、廣西、福建、臺灣、四川等地。
青果成熟于冬季,為冬春季節稀有應市果品。果實為硬殼肉果,呈紡錘形,不論成熟與否,都呈青色,初食略有酸澀苦感,久嚼后味轉清甜,滿口生津,余味無窮。經蜜漬后香甜無比,風味宜人,是茶余飯后的食用佳品。除供鮮食外,它還可加工成五香橄欖、丁香橄欖、甘草橄欖等。橄欖藥用治喉頭炎、咳血、煩渴、腸炎腹瀉。核供雕刻,兼藥用,治魚骨鯁喉有效。
橄欖是著名的亞熱帶特產果樹。栽培歷史悠久,在古書《齊民要術》中就有關于橄欖的記載。漢代《三輔黃圖》一書中寫道漢武帝元鼎六年……起扶荔宮,從植所得奇草異木,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桔皆百余本。由此說明,中國栽培橄欖在漢朝就很普遍,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


據《齊東野語》記載,橄欖又名“諫果”、“忠果”、“青果”。因為初食橄欖時有澀口之感,但放在嘴里久了,就會感到有清甜的回味,苦盡甘來,就好像“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一樣。在古代它是一種名貴的果品。據《南方草木狀》記載,(此果)吳時歲貢以賜近臣。
在浙江溫州孤嶼西邊,位于現今博物館墻內有株高大的橄欖樹,據說此樹是明代萬歷丁亥年間(公元1587年),郡守衛承芳主張移建郡域南隅的“卓公祠”來此與興慶寺貼鄰時栽的。古祠早已廢了,而此老橄欖樹還健在,已有四百多年了。在此栽橄欖樹是為了紀念卓公的,卓公為明代浙江瑞安人,洪武進士,他為人正直,遇事敢于直言,永樂初,為徙藩事而殉難,忠貞不屈,視死如歸,感動了溫州百姓,人們就栽橄欖樹以紀念他的“秉性忠鯁,果敢凈諫”的精神。

橄欖營養豐富,果肉內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C以及鈣、磷、鐵等礦物質,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是蘋果的10倍,梨、桃的5倍,含鈣量也很高,且易被人體吸收,尤適于女性、兒童食用。冬春季節,每日嚼食兩三枚鮮橄欖,可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故民間有“冬春橄欖賽人參”之譽。 國內外研究資料表明橄欖果實中還含有濱蒿內酯,東莨菪內酯,(E)-3,3-二羥基-4,4-二甲氧基芪,沒食子酸、逆沒食子酸、短葉蘇木酚、金絲桃苷和一些三萜類化合物,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
中醫認為,橄欖味甘酸,性平,入脾、胃、肺經,有清熱解毒、利咽化痰、生津止渴、除煩醒酒之功,適用于咽喉腫痛、煩渴、咳嗽痰血等 。《日華子本草》言其“開胃、下氣、止瀉”。《本草綱目》言其“生津液、止煩渴,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魚蟹毒”。《滇南本草》言其“治一切喉火上炎、大頭瘟癥,能解濕熱、春溫,生津止渴,利痰,解魚毒、酒、積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