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我今天接診了一個14歲男孩,10歲時就發現血尿酸升高500μmol/L,11歲時高達720μmol/L。從那以后,在兒科醫生的建議下開始服用非布司他治療,每天40mg,但尿酸只能降到470μmol/L左右,沒有發生過痛風。前一段時間,他父親考慮尿酸總不達標,于是自作主張把非布司他加量至每天60mg,但心里又沒底,于是過來就診。
這個男孩發育正常,身體不胖,飲食也很規律,沒有其他疾病。如此小的年紀,怎么血尿酸就這么高呢?
男孩的父親47歲,30歲時發現高尿酸,長期服用非布司他治療,尿酸一直控制得很好。
父親高尿酸,孩子從小血尿酸升高,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這是不是遺傳呢?
臨床上,父子一起過來看痛風、兄弟幾人同患痛風者并不少見。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痛風常常具有家族聚集特征。國外一項針對年輕痛風患者的研究顯示,71.4%的患者三代以內直系親屬有痛風病史;而我國的一項調查發現,2510例某沿海省份痛風患者中,具有痛風家族史者占18.5%。
另有研究發現,痛風患者的近親中,有10% ~25%有高尿酸血癥;如果父母一方患了痛風,子女40%~50%會患痛風;若父母雙方均患痛風,則子女患痛風率高達75%。
還有研究作者報告,80%的12~19歲患者和50%的25歲患者有痛風家族史。而痛風患者的一級親屬中,高血壓病、肥胖癥的患病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群。
目前認為,痛風是一種遺傳相關性疾病,但具體的遺傳方式還很不明確,也缺乏可靠、敏感的遺傳標志。除極少數嘌呤代謝酶類缺陷(比如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糖轉移酶部分缺乏,或者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高)所導致的青少年高尿酸性腎病,已經確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外,絕大多數原發性痛風的遺傳方式還不肯定。

一般來說,有家族史的痛風患者,發病年齡更早,病情更重,更容易發生痛風石和痛風性腎病,而且對治療藥物不敏感。
1.發病年齡越小,遺傳性的可能性越大,病情也越重,更容易發生痛風石和痛風性腎病;
2.有陽性家族史者,痛風性腎病常在痛風性關節炎之前發生;
3.父母患病都可能遺傳給子女,但是女性的遺傳傾向遠高于男性;
4.家族中患痛風的代數越多,遺傳性越強;
5.雙親家系較單親家系遺傳給后代的幾率更高,病情更重,發病年齡更早,甚至在幼年階段即可發病;
6.有遺傳傾向者較無遺傳傾向者發病早,后代較前代發病年齡提前。
有患者認為如果不徹底治愈的情況下就直接懷孕生子,會將痛風遺傳給下一代,給后代帶來痛苦;而懷孕前如果把痛風治愈的話,就不會遺傳。其實這是對遺傳的錯誤理解,如果有遺傳基因的話,無論懷孕時有無痛風,都有可能遺傳。
關于痛風患者的家族聚集想象,可以這樣理解:一方面是因為遺傳基因,另一方面,一家人有相似的飲食習慣。
遺傳基因是無法改變的,但生活習慣可以改變,盡管某些人攜帶了遺傳基因,如果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的話,痛風有可能不發生,或者不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建議有痛風的家族史者,尤其是痛風患者的子女,應采取以下措施:
1.定期檢查血尿酸水平,做好監測工作,及時發現無癥狀的高尿酸血癥,預防痛風發病;
2.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盡量避免飲酒,避免高嘌呤飲食以及高鹽高脂飲食;
3.養成運動的好習慣,控制體重,避免肥胖;
4.對嚴格的飲食控制后血尿酸仍高者,盡早使用降尿酸藥,將尿酸控制達標,避免出現痛風性腎病、痛風石及痛風性關節炎等并發癥。
回頭再說這個14歲男孩,發病年齡很早,血尿酸很高,對降尿酸藥治療不敏感,父親有相同疾病,遺傳的可能性很大。但現在臨床上基因檢測的開展還沒有普及,而且費用很高,所以無法確定具體的遺傳機制。
非布司他通過通過抑制尿酸生成來降尿酸,推薦劑量是40~80mg/天,但一般不建議超過40mg,尤其他還是個孩子。他用40mg治療效果不好,我推薦他試用促進尿酸排泄的苯溴馬隆治療,每天5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