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家眾
(貴州有色地質工程勘察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0)
地質災害指的是在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的影響下,發生的滑坡、地質沉降、泥石流、山體崩塌等災害,滑坡屬于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并且近年來的突發率在逐漸提高,這主要是因為自然環境的變化和人類施工活動的增加,要想避免滑坡地質災害,需要采取一定的預防及處理對策,以此來減少經濟損失。
畢節市七星關區碧海街道梅子溝村滑坡現象最早出現在1989年雨季,隨后在1577~1580m高程范圍形成后緣并下錯1~2m,這導致建于1566~1570m高程范圍內的所有居民木房嚴重傾斜變形等滑坡跡象。在2008年雨季,坡體再次發生明顯變形,中部1558m高程左右出現垂直坡向、長約40m、寬5~20cm、可見深度30~50cm貫通裂縫;1548~1550m高程之間的居民住房嚴重開裂變形、1座木房變形。根據對相關部門收集的近年來區內降雨及坡體變形觀測資料分析,坡體一直持續變形,主要表現為:雨季強降雨時坡體短暫加速變形且變形明顯、旱季坡體變形輕微或總體進入暫時穩定狀態,現坡體中上部可見發育馬刀樹。
滑區屬構造、剝蝕——侵蝕作用形成的斜坡——河谷地貌類型,滑區地貌有滑坡范圍北東坡腳溪流兩側的侵蝕地貌、滑坡范圍及附近的剝蝕地貌兩種基本地貌類型。滑區屬揚子準地臺黔北臺隆遵義斷拱畢節北東向構造變形區,位于流倉橋向斜南西端北西翼近核部,周邊未見全新活動斷裂通過,出露地層由新到老有:第四系(Q)、侏羅系下統自流井群(J1z),第四系(Q)覆蓋層以粉質粘土為主,侏羅系下統自流井群(J1z)巖性主要為中厚層狀紫紅色泥巖,巖層傾向北北東、產狀10°∠35°。滑區交通位置見圖1。

圖1 滑區交通位置圖
根據上述滑坡地區地質環境、滑坡地質災害危害程度結果綜合分析,滑坡體受降雨下滲影響較大。隨著雨季到來降雨再次并持續下滲,滑坡會加劇變形、在強降雨時可能發生整體滑移失穩。滑坡為推移式淺層小型土質滑坡,滑坡以后緣開裂下錯、中部坡體開裂、前緣局部隆起剪出的整體滑動為主要變形特征。
滑坡發展直接威脅當地居民共110人生命財產安全、村組居民住房及村組建筑安全、坡體中下部通村道路安全運營及過往車輛、行人安全安全。滑坡發生潛在經濟損失可以達到400余萬元。滑坡嚴重影響社會的安全穩定,其危險性大、危害程度大、社會影響大,對其進行永久性治理十分必要而緊迫。
(1)滑坡位于坡度較大的斜坡,這種斜坡形態為滑坡的形成創造了有利的空間條件和誘因。
(2)滑坡后緣外側透水性較強的強風化基巖埋藏較淺或已出露,雨季降雨匯水在滑坡體后緣外側大量、快速下滲后沿破碎的強風化巖體帶順斜坡向坡腳滲流、運移,降雨徑流通過強風化巖體的同時會逐漸浸潤、軟化上部的土體底面,從而在第四系粉質粘土底部、強風化泥巖頂部形成滑面,從而誘發滑坡發生;遇強降雨時受強風化帶徑流條件的限制,降雨徑流通過強風化巖體的同時會對上部土體形成短暫滲透壓力,從而加劇滑坡變形。
第一,針對滑坡坡體之外的排水,主要應用的預防方式是攔截旁引,通常需要在滑坡位置處五米之外位置處修建環形的截水溝,同時還需要確保環形截水溝修建的質量和深度,并且要明確進行攔截旁引防治的目的,即需要避免滑坡坡體外的水分滲入到滑坡坡體之內。
第二,針對滑坡坡體之內的排水,主要應用的預防方式是防止下滲和引出。第一步,需要將滑坡坡體之內的縫隙用建筑材料填充好,以此來避免地表水進一步出現下滲情況,隨后在滑坡范圍之內通過自然排水溝和新建排水溝將滑坡坡體之內的水匯總到一起,并共同被排出。
第三,為了避免地下水下滲情況,施工團隊可以在地表水防下滲施工過程中,在防下滲覆蓋層上放置人造植被或者是漿砌片,以此來更好的提高防下滲效果。
第四,針對巖石質地的邊坡,可以應用噴混凝土防護面或者是懸掛鋼筋網的方式,來減少水對邊坡的影響,以此來降低滑坡事件的出現概率。
提高邊坡巖土力學也是有效治理滑坡情況的方式之一,提高邊坡巖土力學方式的應用主要是通過采取一定科學技術的方式,來改善邊坡巖石土體的力學強度,以此來提高巖石土體的抗滑能力。
(1)通過修建土墻和護墻等方式來抵抗各種不穩定巖體,進而提高其穩定性,這種方式適合被應用在小型滑坡巖體穩定性提高操作中,這樣當坡體向下滑的力度不大時,便可以通過修建的土墻和護墻來改善邊坡力量。此外,還可以應用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或者是鋼筋樁體作為提高邊坡力學的載體,此類型樁體適合應用在坡面會向下滑動的層面中。在應用過程中,樁體可以和周圍的巖石之間形成相互作用的效果。如果出現了一些有裂縫的坡面,在應用樁體的過程中,需要在其中加入部分適合裂縫坡面的錨桿,以此來另滑動坡面被固定在相對較為穩定的土地上。這種方式的應用優勢是能夠縮短施工周期,并且施工成本相對較低,適合廣泛建設和應用。
(2)聯合其他方式,具體可以聯合固結灌漿方式、電化學加固方式,以此來強化邊坡巖體的強度,固結灌漿方式的應用能夠做到對破碎巖石的有效處理,進而提高其物理性能,應用的是灌漿工程原理。電化學加固方式指的是在滑坡坡體之下打入一定數量的金屬電極桿,并在其中通入電流,目前主要采用的是SNS邊坡柔性防護網模式。SNS邊坡柔性防護網模式可具體分為主動防護系統和被動防護系統兩種,單手無論是哪種系統系統均是以鋼絲繩作為主要構成部分,并以覆蓋和攔截兩大基本類型來防治各類斜坡坡面地質災害和雪崩、岸坡沖刷、爆破飛石、墜物等危害的柔性安全防護系統技術和產品,并且與之相匹配的產品也較多。
方案一:遷移受災區的群眾,但是考慮到及受威脅住戶及人數較多,工程投資大;并且該方案最大的缺點在于不能阻止滑坡將來的整體滑動,滑坡大面積滑動后將嚴重影響滑區生態環境。
方案二:從欠穩定的2-2’剖面左側向4-4’剖面右側方向設置一排抗滑樁,抗滑樁布置于滑坡靠前部抗滑段、公路內側變形較嚴重的建筑后側;自坡頂滑坡后緣外側沿滑坡周邊向坡腳設置截(排)水溝,防止降雨沖刷、后側坡體匯水直接滲入坡體,滑坡兩側排水溝沿既有縱向自然沖溝布置;坡體中上部緩坡——陡坡——緩坡坡度轉折變化較大的位置設置橫向截水溝將滑坡體范圍坡面匯水引入滑坡坡周兩側排水溝,防止坡面匯水在坡度突變位置劇烈沖刷滑坡體。該方案抗滑樁的實施可以有效阻止滑坡的繼續變形發展,坡周及坡體截(排)水溝的設置可以有效防止降雨匯水快速滲入坡體。
根據上述比選評價,建議采用方案二(公路內側變形較嚴重的建筑后側設置抗滑樁+坡周向坡腳設置截(排)水溝、坡體中上部設置截水溝防治體系)對該滑坡進行防治。
地質災害防治水平的提高,可以減輕社會的負擔和人民群眾所面臨的危害,為此,出于對社會安全和經濟建設發展的考慮,需要提高地質災害預防防治效果,具體來講,在進行某地區滑坡地質災害預防與處理之前,需要結合當地的地質滑坡災害具體情況,在進行具體分析之后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制定完善的預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