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李唯睿

到2020年,基礎能源產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其中煤炭1800億元。
到2022年,基礎能源產業產值達到2200億元,其中煤炭2000億元。產值500億元企業1家,產值50億元企業10家,產值10億元企業20家,產值1億元企業100家。

2020年目標。全省現代化工產業產值預計達到16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以上。其中,磷化工行業產值預計超過1000億元,增加值預計170億元以上。現有產品市場進一步鞏固改善,產學研融合發展持續推進,重點企業債轉股工作成效初顯,重點龍頭企業整合重組工作基本完成,綠色化發展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
2022年目標。全省現代化工產業支柱作用進一步發揮,帶動效應凸顯,工業產值預計達到2000億元以上,龍頭企業綜合競爭力在國內市場排位位居前列,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有效供給能力顯著提升,我省成為全國主要的磷化工產業基地、重要的現代煤化工產業基地和新興的精細化工產業基地。

到2020年,力爭全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00億元,工業增加值300億元。
到2022年,力爭全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工業產值突破1600億元,工業增加值突破360億元。

煙酒產業:
2019年,全省卷煙工業產值達到365億元。
2020年,全省卷煙工業產值達到400億元,煙葉銷售收入達到120億元。
2022年,全省卷煙工業產值達到420億元,煙葉銷售收入達到145億元。白酒產業:
2019年,全省白酒產業產值達到1100億元。
2020年,全省白酒產業產值達到1200億元,赤水河流域核心產業集群基礎不斷夯實,世界醬香白酒產業基地核心區基本形成。
2022年,全省白酒產業產值達到1580億元,茅臺“世界第一蒸餾酒”品牌地位持續鞏固,白酒產業上下游產業鏈不斷健全完善,世界醬香白酒產業基地核心區全面建成。

2019年,電子信息制造業總產值完成820億元,力爭形成1個400億級產業集群;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全口徑)收入完成415億元,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業骨干100戶;電信業務總量完成3700億元;初步建成“一云一網一平臺”公共支撐體系。
到2020年,電子信息制造業總產值完成1000億元,力爭形成2個100億級、1個500億級產業集群;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全口徑)收入完成500億元,累計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業骨干企業200戶;電信業務總量完成5000億元;完善“一云一網一平臺”,初步構建產業培育、政府治理、服務民生的大數據發展體系。
到2022年,電子信息制造業總產值完成1200億元,力爭形成3個100億級、1個600億級產業集群;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全口徑)收入完成600億元,累計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業骨干企業300戶;形成數據驅動的以大數據為引領的電子信息產業,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智能化水平。

到2020年,全省電力裝機容量6400萬千瓦左右,非水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提高到13%,全省發電量2500億千瓦時,清潔高效電力產業總產值達到1650億元。
到2022年,全省電力裝機7000萬千瓦左右,非水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提高到15%,全省發電量2900億千瓦時,清潔高效電力產業總產值達到2000億元。
2019年,完成產值1060億元,增長10%以上。
2020年,完成產值1200億元左右,增長12%以上。
2021年,完成產值1320億元,增長12%以上。
2022年,完成產值1500億元左右,增長12%以上。

培育一批健康醫藥龍頭企業、主導產品,拓展器械、保健、物流等產業鏈,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優勢突出的產業體系。
2019年,全省健康醫藥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
到2020年,全省健康醫藥產業產值達到1080億元。
到2022年,全省健康醫藥產業產值達到1250億元。

到2020年,全省新型建材產業產值達到2050億元。綠色化改造初步完成,結構轉型升級取得重大進展;行業技術與裝備水平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得到快速發展;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新型裝飾裝修材料等新興產業規模快速擴大;行業清潔生產、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等綠色發展達到更高水平。
到2022年,全省新型建材產業產值達到2250億元。國際國內同行業有影響力的龍頭骨干企業嶄露頭角,產業整體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和創新能力再上新臺階,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與企業深度融合,現代新型建材工業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提升。

到2020年,全產業總產值達到1190億元,工業增加值310億元,增速在9%以上。產品序列更加豐富,產業鏈延伸取得積極進展,主導產品附加值得以提升,新材料產業規模有序提高,產學研用體系初步建立,生產力布局更加科學合理,產業綠色化、智能化、服務化水平不斷提高。
到2022年,全產業總產值達到1300億元,工業增加值340億元,增速達到10%。供給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果,供給能力和質量明顯提高,特色優勢產業培育顯現,產學研用體系日益完善,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效,產業綠色化、智能化、服務化水平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