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李唯睿
2013年至今,黃永光帶領釀酒團隊,將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年產30噸的小酒坊擴建成年產5000噸的現代化規模企業,使巖博村成為人均收入近2萬元、村集體經濟超過600萬元的小康村。
巖博酒業一舉成名,“人民小酒”火遍大江南北。從烏蒙山一家私營釀酒小作坊到年生產能力5000噸大企業,成為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產業。
在貴州這個盛產醬香型白酒的地方,“人民小酒”是少有的清醬香型白酒,而這也讓它成為酒體品類創新的典型代表。創新背后,離不開貴州大學“酒博士”黃永光和他的團隊的技術支撐。
走進位于貴州大學釀酒工程學院,黃永光的辦公室,大大小小的酒瓶、酒杯,三角瓶、酒度計、量筒等試驗工具擺放在辦公室的各個角落。
“這瓶是‘人民小酒’五年陳釀,那瓶是‘鎮遠花酒’。”都是白色的瓷瓶,黃永光卻能不看標簽,一口一個準地說出它們的名字。
作為貴州首位科班出身的“酒博士”,黃永光稱與酒結緣是一場美麗的意外。
1976年,黃永光出生在銅仁市石阡縣河壩鎮深溪村,家里有6個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三。雖然家境不好,但父母很重視子女的教育,“我父親本來在鄉里的食品站工作,后來受市場經濟沖擊,收入降低,他便回家搞種植供我們兄妹讀書。”
黃永光從小成績優異,15歲考上銅仁一中,“我當時的志愿是報考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或是去沿海地區學計算機”。
平時在班里學習排名數一數二的黃永光,高考卻意外發揮失常,先填志愿后考試的錄取機制也讓黃永光的志愿一一落空。“最后我被調劑到當時的貴州工學院輕工系發酵專業,大家都說這專業是教做饅頭的。”黃永光笑著回憶,那時家里沒有網絡,信息閉塞,根本不知道發酵專業具體是學什么,心里很不是滋味。
盡管不愿意,但不想讓家里負擔復讀學費的他,還是踏進了大學的校門。“32個學生只有22個畢業,全班只有兩個人大學四年沒掛過科,我就是其中一個。”大學生涯,黃永光非常刻苦,也漸漸了解到了自己的所學專業。
畢業后,黃永光進入了貴州輕工業科學研究院,“工作后接觸到很多大企業的酒類從業者,理論水平都很高,我就想去國內釀酒專業的頂級高校——江南大學看看”。于是,黃永光一邊做科研,一邊攻讀全日制的碩士、博士學位,雖然辛苦內心卻也充實。2016年,通過人才引進政策,黃永光進入貴州大學任教。“干一行所以愛一行。”在酒行業摸爬滾打近20年,黃永光成為了資深酒學者。
2013年,為了帶動村民致富,盤州市淤泥鄉巖博聯村黨委書記余留芬準備利用當地小有名氣的釀酒傳統,辦一家酒廠。
然而,白酒生產需要許可證,還有技術質量標準化等問題,僅靠傳統作坊式的技藝是不夠的。為此,省質監局聯系了黃永光,邀請他前往巖博聯村進行調研,找到幫助巖博辦許可證的方法。
“從沒看到過這么落后的釀酒小作坊。”黃永光第一次到巖博村,發現所謂的酒廠生產場地是一個半露天的“窩棚”,斜倚在兩所土墻房空隙之間,只有十幾人的釀酒團隊。
實際上,從2001年余留芬擔任村支部書記起,便帶領村民發展養殖業、種植業、火腿加工業、煤炭運輸業等多種產業,但收效甚微。當地村民們傳承著600年的彝族古法釀酒技法,于是,余留芬把產業發展聚焦在酒業發展上。
“古法釀造的小鍋白酒,雖然在當地小有名氣,但對于全國市場而言,無法突破發展瓶頸。”黃永光表示,根據當時的政策,想要辦理白酒許可證,巖博村必須要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小鍋酒廠要把規模從200噸擴大到5000噸。
看到了巖博村當時的狀況,以及巖博人擺脫貧困的決心,為了讓巖博酒突破瓶頸,黃永光毅然拒絕了貴州茅臺酒廠的邀請,選擇留在貧困的巖博村,就任酒廠總工程師。
辦理好許可證,2013年,160多戶村民投資入股,注冊成立盤縣巖博酒業有限公司。
確定了規模,發展方向在哪?
“土酒品質低,很難做出品牌做大市場;醬香酒仁懷鎮是老大哥,營銷上不可能超越;濃香酒四川占了全國份額的60%。”黃永光表示,巖博酒要想突破,必須劍走偏鋒。
在黃永光大膽創新下,通過不斷嘗試和改良,終于釀造出屬于巖博酒業自己的獨特品質白酒——清醬香型白酒。這種香型的白酒,不但酒香濃郁,且口感上佳,釀造工藝及其產品得到業界人士的高度肯定和贊揚。
從2013年酒窖打樁,到2015年下半年新廠建成期間,黃永光帶領研發團隊一邊進行酒廠規劃設計,一邊進行巖博系列酒的研發、試生產。2017年6月23日,“人民小酒”上市,當年便實現銷售收入3800多萬元,初步獲得市場肯定。
而“人民小酒”誕生的初衷,就是要助力脫貧攻堅。
51歲的宋會琴,是巖博村4組村民,也是巖博酒廠生產車間的一名普通員工。2014年,酒廠改擴建,她拿出自家的3萬元入了股。
“過去就是種苞谷、洋芋,一年到頭辛苦下來,就剩不下多少錢。”宋會琴說,自己進廠有兩年多了,現在每個月工資有2000多元,剛開始入股的3萬元,也已經增值了不少。
巖博酒廠銷量越來越大,黃永光卻從沒停下對“人民小酒”的研究步伐。“生產體系不斷優化有助于農民增收致富。”黃永光說道。
“雖然我們巖博村的村民家家戶戶都有釀酒的手藝,但相對于黃博士的技術而言就談不上專業了。”巖博酒業生產部副總經理肖若表示,自從黃永光來到巖博后,對酒廠的釀酒師們提供了技術指導和培訓,將釀酒知識和技術傾囊相授毫無保留。
“人才進不來,技術跟不上,所以只能自己培養人才。”黃永光在巖博酒廠期間對酒廠員工手把手進行技術培訓,培訓150人次,培養技術干部10人、國家二級品酒師3人、三級品酒師2人。
此外,黃永光還積極籌辦品鑒會,邀請全國酒行業專家對“人民小酒”提建議,在行業內獲得更多認可。如今,“人民小酒”在北京成立了銷售公司,在河南成立了銷售辦事處。“現在全國范圍我們有128個經銷商,2019年的銷售目標是3億元。”黃永光對“人民小酒”品質頗有信心。
“現在酒廠的停車場都停不下車了,很多職工都買了小轎車。”2013年至今,黃永光帶領自己的釀酒團隊全面負責生產、技術、質量、科研及發展規劃等工作,協助余留芬將年產30噸的小酒坊建成年產5000噸的現代化規模企業,巖博村也從人均收入僅600多元、村集體經濟為零的貧困村,成了人均收入近2萬元、村集體經濟超過600萬元的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