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孫蕙
7月4日,一張來自上海的貴州特色農產品分銷中心銷售統計表顯示:自2018年初運營以來,通過設立5個貴州綠色農產品分銷窗口、10個扶貧專柜,已累計銷售近千噸貴州農產品,銷售額累計達1000萬元,實現辣椒訂單1500余噸。帶動上下游關聯企業、第三產業就業500人以上,通過上游種養殖企業、合作社、基地建設,幫助貧困人口449戶約1500人以上增收。
面對這張記錄貴州農產品初闖大上海的“成績單”,上海分銷中心負責人陳兵用“已經形成‘占市場份額、創貴州品牌、促產業升級’的銷售格局”,對一年工作給予自評。
曾幾何時,貴州農產品因種植規模、標準化水平、品牌化意識、組織化程度等方面的不足,難以適應上海市場精細化要求。而今,上海正在成為貴州農特產品最重要的輸出地之一,僅2018年,貴州累計向上海市場銷售農產品8.31億元。
青山秀水出好菜。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從今年開始,貴州計劃用3年時間,將全省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1500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3000萬噸,綜合產值820億元。與規模化的蔬菜生產相對應的,是更大更廣闊的銷售市場。貴州繼續搶抓上海對口幫扶遵義契機,打響黔菜品牌,積極拓展上海市場,著力建設一批長期、穩定的貴州蔬菜銷售渠道,推動“黔菜入滬”,實現“兩確保一穩定一發展”目標,努力建設長三角地區蔬菜供應基地。
穩增量、促流通、建機制,拓展兩地蔬菜供銷合作空間。建立批發市場、團隊配送、菜市場、超市賣場、電商、社區等構成的立體銷售網絡,穩固現有的合作渠道,通過增加穩定規模的反向訂單來進一步擴大銷售能力;通過“促流通”降低物流運輸的成本,更加持續地做好“黔菜入滬”的工作,并在產銷閉環的環境中實現產供銷、促流通、降成本;落實建立專班機制、兩地深化合作機制。在社區菜場,繼續挖掘合作空間,加大覆蓋面,建立蔬菜基地,增強超市賣場、電商、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的獲得感、責任感,共創雙贏局面。
精選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天然無污染的生產環境、獨特的氣候、豐富的品種類型、優良的品質和大規模的種植面積,是貴州發展蔬菜產業的優勢條件。要做大貴州綠色農產品在上海市場的份額占比,選擇貴州產量大的馬鈴薯、辣椒走農產品批發市場,生鮮蔬菜類重點以附加值高的菌菇類、竹系列作為主打產品,入駐中高端商超、餐飲及團購,并重點突破貴州茶葉、醬酒、辣椒三大量產優勢產品。另外,在包裝、品質等方面下足功夫,實現單品突破,并將產品包裝進行重新設計或二次包裝,提高產品附加值。
建立完善體系,聚焦特色產品打市場。建立健全貴州蔬菜生產和加工體系、銷售和市場流通體系,保障蔬菜的供應、價格、質量,充分學習上海經驗,把市場和供應整合起來變成貴州的發展優勢。系統梳理政府出臺的蔬菜產業支持政策體系,大宗產品由省級層面統一開拓市場,市級層面健全蔬菜批發和銷售的市場體系,對生產、保供和對外銷售進行綜合統籌推進,縣級層面做好規模化生產和標準化生產,在優先保障縣內供應,穩定菜價的前提下,發展特色品種搶占市場。
黔滬攜手,扎實做好產銷對接工作,鋪好這條黔菜入滬路,造福兩地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