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文桂芳
從“縣縣通高速”到“組組通硬化路”,從“綠皮火車”到“高鐵時代”,從一個機場到全省9市州都有機場,從激流險灘到“黃金水道”,貴州人民親身感受著因交通帶來的變化,享受到越來越便捷的出行服務。
“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貴州交通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6月21日,在“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貴州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大交通·天塹變通途:從火車開進苗家寨到西南交通樞紐”會議上,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巡視員章征宇說。
70年來,伴隨立體交通網的逐漸成形,從“縣縣通高速”到“組組通硬化路”,從“綠皮火車”到“高鐵時代”,從一個機場到全省9市州都有機場,從激流險灘到“黃金水道”,貴州人民親身感受著因交通帶來的變化,享受到越來越便捷的出行服務。
“以前從家里走到田里割草,要走大半個小時。完全沒想到會有那么好的一條路修到家門口,現在騎三輪車,8分鐘就能到達田里。”威寧自治縣草海鎮呂家河村孔家山組村民孔真真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記者走進呂家河村,只見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蜿蜒伸展,直通農家院落。
呂家河村位于威寧縣城東南部,過去由于道路狹窄、崎嶇不平,一到雨雪天更是泥濘不堪,出行成了呂家河村村民最大的難題,交通也成了限制呂家河村發展的“攔路虎”。
2017年8月,貴州啟動了農村“組組通”硬化路建設三年大決戰,已于2019年5月實現了30戶以上村民組100%通硬化路目標,惠及近4萬個自然村寨、1167萬農村人口。其中,呂家河村修建了10.593公里通村通組路,惠及全村18個村民組11328人。
“‘組組通’打通了各個村寨的‘毛細血管’,更為全村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草海鎮黨政辦主任田沃告訴記者,“由以前的玉米和馬鈴薯以戶為單位的松散化種植,變成了現在農戶加合作社多元化的蔬菜種植,形成了一個有規模的產業鏈,光是蔬菜就突破了5000畝。”
“組組通”的修建,補齊了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打通了群眾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不僅解決了群眾出行難、運輸難的問題,也提高了農村群眾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給農村群眾帶來了致富的希望,切實增加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前一車菜要五六個小時才能運到縣城的菜市場,到了市場也不好賣,還要付人工費,一直都是虧損的。自從村里的公路修好后,車子可以直接開到地里面,從地里到縣城只要40分鐘,由于蔬菜新鮮,非常好賣,不少批發商提前打電話來預定呢。”呂家河村蔬菜種植基地負責人李云慧臉上充滿了笑容。
通組路的建設讓“道路通、產業興、人心齊、游子歸”,得到了農村群眾的衷心擁護,成為群眾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和致富工程。貴州省公路通行條件顯著改善,干支結合、四通八達的公路運輸網絡基本形成。
“像我們這種經常出差的人,去貴陽乘坐高鐵基本上是首選,相比以往動輒十幾個小時的乘車時間,高鐵確實大大壓縮了我們的時間成本。”在貴陽經商的余先生對記者說。
高鐵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創造新時代的助推器。高鐵的誕生,在方便了人們出行的同時,也彰顯了中國的經濟實力、拉動了高鐵網周邊的經濟發展。
近年來,貴州高鐵建設緊追全國步伐,貴廣、滬昆、渝黔等高鐵線路相繼開通,貴州高鐵交通優勢愈發明顯。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鐵路里程達到3598公里,其中高鐵1262公里。高鐵的快速發展,改變了貴州人民熟悉了半個世紀的普速列車出行方式,從陌生到接受再到依賴,新的出行方式受到了越來越多旅客的青睞。
“乘高鐵出游,路上花費的時間少,方便又舒服。”參加過首發體驗團,登上首趟貴州景區直達高鐵列車的旅客徐桂蘭高興地說,游覽黔山秀水,享受“快旅慢游”,是一次非常不錯的出游體驗。
正所謂“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高鐵成為外省旅客進入貴州的首選,旅游業已連續3年實現“井噴式”增長。隨著游客人數的不斷增加,將會進一步刺激城市消費,拉動旅游業、服務業、飲食業等諸多行業的發展,最終依托高鐵的輻射效應拉動旅游城市經濟發展,助推當地經濟駛入發展“快車道”。

貴州省于2019 年5 月實現了30 戶以上村民組100%通硬化路目標,惠及近4 萬個自然村寨、1167 萬農村人口。圖為貴廣高鐵過境從江 。(吳德軍/ 攝)
“下一步,貴州鐵路的近期發展目標是加快實現與周邊省會互聯互通和市市通高鐵,這個目標預計將在2022年全部成為現實。預計到2022年,貴州鐵路里程將突破4300公里,其中高鐵近2000公里;遠期鐵路里程7500公里,其中高鐵約2500公里。”貴州省鐵建辦綜合處處長牟成剛表示。
“無紙化安檢和登機,省去了排隊值機辦登機牌這個程序,節省了好多時間。”在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乘機出行的乘客劉女士對貴州民航的發展嘖嘖稱贊,“拿出網上值機生成的手機二維碼即可完成安檢和登機出港流程。”
貴州省是典型的內陸山區,不沿邊、不沿海、不沿江,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發展民航業,打通空中通道,對于擴大開放、加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貴陽機場國內航班已實現無紙化乘機,旅客可提前72小時通過“航旅縱橫”APP和“貴州機場集團”微信公眾號等平臺辦理網上值機、選座,生成電子登機牌及二維碼,憑碼過安檢和登機出港。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貴州民航從無到有,從弱小逐步發展壯大。機場規劃建設進展迅速,機場運營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民航貴州監管局副局長羅文德說。
2018年年底,貴州已建成1個樞紐機場(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10個支線機場(遵義、六盤水、安順、荔波、黎平、黃平、銅仁、興義、畢節、仁懷),已形成“一樞紐十支線”11個機場布局。貴陽樞紐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萬人次達到2009萬人次,10個支線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790萬人次。
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血脈”。隨著貴州省交通先后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村村通瀝青(水泥)路、村村通客運、組組通硬化路,加上市市通民航、市市通高鐵的深入推進,貴州作為西南重要陸路交通樞紐的地理區位優勢不斷凸顯,成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重要通道。
70年來,貴州省先后進入高速時代、高鐵時代和地鐵時代。在黔中大地上,一張縱橫南北、橫跨東西、騰空入海的現代化立體綜合交通網基本形成,西南陸路交通樞紐地位持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