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馬紅梅
在不斷的探索中,西秀區建設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讓文明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城鄉大地勁吹文明新風,老百姓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作為貴州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示范區,安順市西秀區與全國50個試點縣同步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以傳播思想、踐行文明、成就夢想為目標,著力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激活基層文明實踐內生動力,提升人民群眾綜合素質,夯實黨的基層執政基礎。
7月2日,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中所村。
將電瓶車推到院壩充上電后,63歲的張家高悠閑地在村里轉悠。問及是否擔心電瓶車被偷,張家高連忙擺手:“怎么可能?村里有義務治安隊,安全得很。”
張家高口中的義務治安隊成立于2014年,成立初期僅有9人,現在已增至31人。
“以前村里總有東西被盜,為了遏制這種現象,我們自發成立了義務治安隊,白天夜晚輪流義務巡邏。”義務治安隊隊長張振志告訴記者,義務治安隊成立后,村里再也沒有發生過偷盜事件。
“有了義務治安隊,我們晚上睡覺不關門都是放心的。”張家高表示。
除了義務治安隊,中所村還成立了愛心媽媽服務隊。這支服務隊由中所小學的13名女教師和村支“兩委”的女干部組成,每到周末,愛心媽媽就會和村里的留守兒童及學校的部分學生談心、做游戲,同時輔導他們做作業。
“成立愛心媽媽服務隊,主要是為了讓村里的留守兒童感受到‘媽媽’的溫暖,從而健康成長。”中所村黨支部書記吳建告訴記者。
2018年,中所村榮獲西秀區授予的“西秀文明村”及安順市授予的“最佳志愿服務組織”榮譽稱號。
“樹立典型,帶動了周邊村寨紛紛效仿,助推西秀區農村文明建設。”西秀區創建辦工作人員張生龍說。
近年來,西秀區繼續實施文明村鎮一年一評工作機制,加強創建動態管理,每年明確各鄉(鎮)新增創建任務數和創建復核數,納入創建考核重點內容,進一步激發各鄉(鎮)強化文明細胞創建工作部署,2018年創建命名表彰包括中所村在內的99個村區級文明村,其中13個村榮獲市級文明村創建工作先進村稱號。
截至目前,西秀區區級以上文明村(鎮)有107個,其中全國文明鎮1個、文明村3個,全省文明鄉(鎮)2個、文明村4個,市級文明鄉(鎮)2個、文明村8個,創建達標率55.4%。
自1997年以來,家住西秀區的肖興英在此后20余年先后收養了100多名孤殘棄嬰。
對收養的棄嬰,肖興英不僅在生活上對其精心呵護,對他們的教育也不馬虎。她把能上學的孩子送去上學,不能上學的就由兒媳在家給他們上課。
“我之所以盡力讓孩子們多學東西,是希望他們長大后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肖興英表示。
現在,肖興英收養的孩子,逐漸開始自食其力,有的在學攝影,有的在貴陽福利院工作……逢年過節,有的孩子會回來和肖興英一起過節,不能回來的都會打電話問候她。
這讓肖興英特別欣慰:“看到這些孩子有好歸宿,我做的一切都值了!”
肖興英的善舉受到了當地群眾一致好評,也得到了相關部門肯定。2016年,肖興英一家榮獲“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稱號。
西秀區以“崇德向善·德潤家庭·德行西秀”主題實踐活動為載體,開展“講家庭故事·秀最美家風”“文明家庭”“最美西秀人”等評選活動,推選出了一批農村基層先進典型、道德模范,在西秀區掀起了一股文明新風。
此外,西秀區還以“庭院美、居室美、家風美”高標準,開展第一輪“美麗農家”創建評選活動,評選出96戶“美麗農家”,全部掛牌,并給予每戶兩盆綠植鼓勵。
“美麗農家”評選活動的開展,激發了西秀區全民主動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熱情,廣大群眾逐漸改掉以前垃圾亂丟、庭院凌亂的陋習,積極參與評選活動,讓家里門外凈起來,房前屋后綠起來。
西秀區把“美麗農家”建設作為“星級文明戶”創建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促進美麗進家入戶,以家庭面貌的改變,促進了鄉村面貌的改造和提升。

“美麗農家”評選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全民主動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熱情。圖為“美麗農家示范戶”集中授牌活動現場。(袁琴書 / 攝)
與此同時,西秀區還打造了鮑屯村、中所村等“家風家訓”創建示范基地,助力文明家庭的創建。
“每到周末,我就喜歡到村里的圖書室閱讀科學、社會、教育等書籍,這些書籍開闊了我的視野。”提及村里的圖書室,西秀區舊州鎮把士村六年級的學生黃如愿開心地告訴記者,“自從村里有了圖書室,我學到了很多課外知識。”
黃如愿口中的圖書室位于把士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二樓,圖書室內收藏有5000多冊書籍,周末對全村的孩子開放。
除了圖書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還設立了親情聊天室,內有三臺聯網的電腦。“雖然現在智能手機很普及,但村里的許多老年人還不會用,有了親情聊天室,子女在外務工的老年人可以來這里和兒女視頻聊天,留守兒童也可來此與在外務工的父母聊天。”把士村村委會副主任陳平介紹。
不僅如此,為了進一步豐富留守兒童的課余活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有只針對留守兒童開放的兒童手工室。
在把士村,不僅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還有供村民散步的小公園。
在村委會旁,一個現代化的公園格外引人注目,這里有小橋流水,也有綠樹成蔭,村民飯后喜歡在這里散步、話家常。
“每天早晨,還有村民在公園里健身呢。”陳平笑言。
完善村鎮公共文化設施,提高村民的精神水平,這是把士村文明實踐的初心,也是西秀區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共識。
2018年以來,西秀區以完善村鎮公共文化設施為重點,建成村級為民服務中心、文化(文體)廣場、文體活動場所等127個,農民文化園64個、鄉村學校少年宮15所、農家書屋224個,建成信息資源共享基層服務點23個;193個行政村,體育健身工程已完成178個,完成率為92%;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實現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