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胡玉山

在“關嶺牛”養殖場,工作人員用加工好的皇竹草料喂牛。
“‘關嶺牛’的肉質非常鮮美,今天買了好些,讓家里人嘗嘗鮮。”青島市民呂峰稱贊道。
6月9日,以“陽光城陽·追夢路上”為主題的青島市第十八屆市民節暨對口合作地區特色產品展在青島市城陽區舉行,來自關嶺自治縣的“關嶺牛”備受青島市民青睞。
“‘關嶺牛’是國家級重點保護的78個地方畜禽品種之一,是中國‘五大名牛’之一,為貴州四大黃牛之首,中心產區位于關嶺自治縣,具有出肉率高、氨基酸含量高、蛋白質含量高、繁殖率高、屠宰率高、脂肪含量低的‘五高一低’優良品質。”關嶺自治縣委書記黃波介紹。
近年來,關嶺自治縣把“關嶺牛”產業發展作為推進生態建設與畜牧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大力實施“關嶺牛+飼草”工程,全力推進飼草改良、加工,打造生態建設與農旅結合的高原牧場,促進生態畜牧業快速發展。
走進新鋪鎮嶺豐村,滿山遍野的皇竹草長勢喜人,養殖場里牛的叫聲低沉有力。
“我們實行‘皇竹草+關嶺牛’雙產業發展,種植皇竹草喂養‘關嶺牛’,再將牛糞作為肥料用于皇竹草種植,形成了‘草定畜,畜帶草’的良性生態農業循環體系。”新鋪鎮黨委書記張向華向記者介紹。
品質有了保障,市場就成為下一個需要攻克的目標。為實現“關嶺牛”從“養得好”向“賣得好”轉變,2016年,當地提出“關嶺牛”三年振興計劃、“關嶺牛”“牛”起來行動計劃等政策措施,打造全縣脫貧攻堅主導產業。
采取“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養殖合作模式,促進“關嶺牛”發展走向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依托農產品加工和流通龍頭企業,有效帶動關嶺及周邊地區發展專業化肉牛養殖,促進種植養殖業、加工業、物流運輸業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形成“種草養牛、屠宰加工、冷鏈運輸、市場運營”的全產業鏈生態經營模式。
三年過去了,“關嶺牛”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全產業鏈已初步形成,正穩步進入提質增效階段。建成關嶺生態畜牧業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有1200頭核心種牛場1個、凍精站1個、500頭以上規模養牛場15個、1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20個;成立草業公司3家,飼料加工合作社2家;農戶自建圈舍11.93萬平方米。今年截至目前,全縣“關嶺牛”存欄16萬余頭,第一季度出欄1.35萬頭。
如今,“關嶺牛”直接面向味千拉面、上海左庭右院、上海黔嶺牛莊火鍋店、盒馬鮮生等知名餐飲品牌,建立養殖小區,并與省內外9所高職院校簽訂了精準扶貧產銷對接合作協議,關嶺人也紛紛到北上廣等城市開設牛肉餐館、牛肉商鋪1900余家,帶動“關嶺牛”走出本地市場,打響自身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