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文學院 210044)
世界需要中國,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在世界各國互聯互通的背景下,語言是溝通、聯絡的文化橋梁,因此語言生培養顯得尤為重要。“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外國資本、信息、文化請進來最便捷的紐帶。當前,很多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都或多或少面臨著“水土不服”的發展困境,急需既懂得輸入國法律、文化和經濟,又是“中國通”的留學生參與企業管理,方能提高企業落地簽約率,化解經營風險。為此,留學語言生培養質量問題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進入大眾視野,上升為國家意志。教育是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外交流和開放型發展的重要支撐。《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是教育現代化重要標志,這必將推動來華留學工作和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發展。
隨著中國影響力提升和高等教育發展,來華留學生的數量和國家分布呈現出可喜變化。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最新數據來看,2018年來華留學生規模突破49萬,比2017年增長了3013人,增長比例為0.62%,留學生生源國家和地區達到了196個,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是來華留學發展主要增長點。
江蘇高等教育開展來華留學工作起步較早,經過了“走出去、請進來”的發展歷程,如今留學江蘇的外國留學生呈爆發式增長。2018年江蘇外國留學生總規模為4.58萬,位列全國第三位,與北京8.08萬人和上海市6.14萬人相差甚遠。由此,不難推斷,高度發達的經濟和深厚的人文高教環境并沒有成為吸引留學生的重要砝碼,留學江蘇還存在制度和管理上的束縛。由于來華留學生當中有近55%為留學語言生,因此本文將以江蘇來華留學語言生培養現狀調查為切入點,借以滿意度分析結果來找到留學語言生培養現狀的“癥候”,以破解發展之困局。
考慮到留學語言生規模效應和培養質量,本文擇機對高等教育發展比較好、留學工作相對開展比較早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大學5所高校的在校留學語言生進行問卷調查。先后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51份,有效問卷246份,問卷有效率82%。從樣本回收結果看,本次調查對象共涉及6個大洲27個國家的來蘇留學生,其中51.8%的調查對象是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占48.2%。
問卷以“獨立學院”“課程設置”“教學條件”“培養定位”“管理服務”“重視程度”“國家戰略”7個可能影響留學語言生培養滿意度的因素進行設計,采取中英文兩種呈現方式在留學生中進行發放。為了比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留學語言生與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留學語言生是否存在顯著性差別,本文根據地域差進行了分類統計與分析。
本研究借鑒孫慧莉、李曉霞《江蘇省來華學歷生與非學歷生擇校影響因素比較研究》相關量卷設計,模擬李克特量表形式,對每一個影響因素給出表示滿意程度等級的3種備選答案:“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并采用3點計分,即“3”=“滿意”,“2”=“比較滿意”,“3”=“不滿意”。
將留學語言生培養影響因素滿意度指數的計算公式定義為:
其中i為“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的3個等級,ai為每個等級的加權系數,從不滿意到滿意的加權系數為0、1、2,xi為各等級人數與總人數的百分比。根據以上公式,分別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與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留學語言生培養滿意度影響因素的滿意度指數進行計算和排序、顯著性檢驗。

表1 滿意度指數及顯著性檢驗
從統計結果看,造成來蘇留學語言生滿意度癥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誘因:
1.留學語言生對培養機制基本上持“滿意”態度:在本研究中列舉的所有影響因素中,“滿意”和“比較滿意”的比例之和均超過60%,最高可達86.95%,這是一個可喜的結論。但仍有30%左右“不滿意”的體驗,這就要求教育部門及高校在今后留學語言生培養教育中,進一步完善與優化培養機制,從而提升留學培養滿意度。
2.留學語言生對“培養定位”滿意度普遍較低:“培養定位”的均值與滿意度指數皆最低,其標準差在從低到高的排序中位列第一。由此可見,“培養定位”在留學語言生中的滿意度低,且成為普遍情況。這一情況需要引起重視,根據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與時俱進對留學語言生培養定位進行調整,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懂得國際規則的語言人才。
3.留學語言生培養滿意度呈現出顯著差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留學語言生與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留學語言生在不同因素的滿意程度上差異顯著。尤其是體現在“國家戰略”和“教學條件”這兩個因素上,對于不同留學語言生群體的培養,要關注個性化學習需求,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讓他們能夠實現“學以致用”、“學有所成”。
“學生至上”既是高等教育辦學目標,也是增強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的重要“磁鐵”,必須加以強化與落實,為此,必須從理念到措施進行一體化的構建,建立適度標準、重在交流、著眼未來的留學語言教育,方能形成共振合力,以實現留學江蘇新篇章。
在教師方面,漢語國際教師承擔著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的雙重任務,因此更加需要與時俱進更新教學理念,加強自身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的提升,來滿足日益增長的來華留學語言生漢語學習需求。一是掌握扎實的漢語與外語知識技能,學習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與學習策略,幫助留學語言生學習漢語。二是具備多元文化意識,掌握跨文化交際的基本規則,在尊重留學生生活習慣、文化信仰的基礎上,幫助他們深入了解中華文化。
在教學方面,教與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因此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考慮留學語言生的發展需要,使留學教育從“重要”走向“需要”。在課程安排上,在保持原有語言課程學習的基礎上,設置提升留學語言生學習興趣的多樣化課程。同時定期安排留學語言生與中國學生共同學習,實現中外語伴對接。在成績考核上,開卷考試或者降低標準并非長久之計,應制定短、中、長期的漢語學習計劃,并且參與學校規范化、制度化的漢語視聽說考核。對于成績優異的留學語言生,應該進行表彰與發放獎學金。
在學生方面,“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留學語言生的培養不應該僅僅是掌握中國的語言與文學,更重要的是感受中國風土人情和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因此,開展國際文化交流節、尋找中國學生“語伴”、安排戶外素質拓展等活動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讓留學生就自身學習體會對教師教學提出希望和建議,以多樣化的形式促進留學生的全方面發展,為其長遠、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價值觀念是文化的靈魂。在社會發展日益交叉融合的今天,建立共生、共贏的文化有助于化解矛盾風險、推進融合式發展。“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是構建社會命運共同體的一個縮影,當前通過探析留學語言生培養滿意度影響因素,優化來華留學語言生本土化培養機制,有助于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精神,擴大國與國、民族與民族間文化的交流合作,以此實現增加雙方的理解,發掘沿線深厚的人文資源,在交融往來中實現不同文明的互學互鑒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