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艷 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引言:腎臟病情隱匿,早期癥狀不明顯,患者在患病期間很有可能產生感染等不良反應,腎內科疾病治療中對于護理的要求同樣也較高,護理中不僅要認真仔細,還應結合護理常見的風險進行預防,了解患者的狀況,及早展開風險防控,強化對患者的觀察與引導力度,通過護理中的風險管理,優化管理形式,從而有針對性的減少風險的發生,給患者創建良好的恢復空間, 得到了較高的護理效果。
選取我院從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的50例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的年齡為55~8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9.57±8.52)歲;另外選取自2018年7月到2019年6月之間的50例患者進行風險管理,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年齡為59~8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7.58±9.27)歲;分別進行不同的護理形式,并對比兩組患者在護理期間出現的風險幾率。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指導患者正確飲食,攝入充足的熱量,低鹽低蛋白低脂,減輕腎臟損害,應少吃海鮮、動物內臟等,不喝啤酒及白酒。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等。觀察組結合常規護理的系列要求,注意護理風險的管理,采取針對化護理形式減少風險:
1.感染。注意導管的固定,檢查導管是否有滑出、折疊等現象,與患者接觸的過程中,應注意動作輕緩,避免牽拉到患者身體上的導管,患者睡眠期間,為避免壓迫肌肉,或者壓迫導管,促使導管脫落,應盡可能平臥,取健側臥位,當患者有咳嗽、惡心嘔吐等表現時,應提醒患者與家屬適當按壓導管,患者在穿脫衣服中,應指導患者避開導管,對穿刺部位進行活力碘消毒,消毒面積大于敷料覆蓋面積,患者自身應輔助檢查敷料的干燥清潔度,以便合理替換。觀察傷口情況,若有炎癥等感染表現,可結合情況進行局部冰敷,控制出血,局部濕熱敷促進消腫。
2.壓瘡。每兩個小時提醒患者翻身,在家屬的協同下,輔助患者保持正確的體位,適當變換姿勢,使用軟墊墊在身體不舒服的部位,結合患者的經濟情況,還可以選擇交替壓力氣墊等,檢查患者床鋪的清潔,對于經常臥床的患者,注意更換床單,清潔皮膚。
3.血腫。減少患者皮膚的摩擦,注意對創面的護理,使用37℃的溫鹽水沖洗創面可以去除壞死組織和異物,達到減輕感染促進愈合的目的。出現血痂時,應用生理鹽水擦洗穿刺口周圍皮膚,再用棉簽去除局部分泌物或血痂。減少對患者皮膚的物理損傷,避免產生腫痛。
4.摔倒。部分臥床時間久,身體麻木,或者年齡較大運動功能不協調的患者,容易出現摔倒的情況,部分患者晚上從床上摔倒,應囑咐患者睡覺之前少吃少喝,去廁所后上床睡覺減少夜間起床的次數,將患者需要的水杯等放到患者手邊,在周圍的柜子上合理放置物品減少患者的移動次數,患者外出時應有家屬陪同,并限制外出時間和次數。同時注意給予患者健康宣教、心理護理,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度。
分別結合護理中患者感染、血腫、壓瘡、摔倒等不良風險進行數據統計,另外對比兩組的住院時間、患者的滿意度、投訴例數等,衡量風險產生的系列反應幾率。
本次統計采取軟件系統SPSS21.0展開分析,其中X2檢驗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以x±s表示,兩組對比若存在顯著差異則P<0.05。
觀察組患者2例感染、1例壓瘡,血腫與摔倒無。對照組患者4例感染、2例壓瘡、1例血腫、1例摔倒。觀察組患者發生風險的總幾率為6%,對照組發生風險的總幾率為16%。兩組對比若存在顯著差異則P<0.05。

表1 兩組患者出現的風險幾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平均較少,患者總體滿意度為96%,無投訴;對照組住院時間相對較長,患者滿意度80%,有1例投訴。兩組對比若存在顯著差異則P<0.05。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患者的滿意度、投訴例數對比
生內科護理中出現的風險有感染、壓瘡、摔倒、血腫等幾大類,與護理的方式有關,需要護理人員結合患者的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風險防控,觀察患者的針頭、導管等穩定性,了解患者的飲食、睡眠等情況,輔助患者進行下床活動,做好消毒清潔工作,通過系列的護理干預,評估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癥狀,優化風險管理模式,滿足患者治療期間的臨床需求,提高護理的服務力度,在針對性護理下提高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