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瑩


摘要:近年來吉林省經濟高速發展,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政府忽視了環境污染問題,文章基于吉林省1996~2015統計數據,從吉林省經濟發展模式及狀況、大氣污染、水污染、碳排放狀況、能源消耗狀況進行分析。運用脈沖響應函數分析,表明經濟增長是導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并提出建議對策,通過合理調整發展政策,促進吉林省環境問題的治理。
關鍵詞:吉林省;環境問題;經濟發展;脈沖響應
一、吉林省經濟發展狀況及環境問題分析
吉林省經濟的發展總體是成上升、穩定增長的趨勢的,而且它的發展潛力是較大的、發展前景是比較光明的,自改革開放以來吉林省取得了較大的成就,雖然吉林省目前屬于中等收入地區水平,但是人均GDP水平是略高于全國水平的,將GDP轉化為收入的能力是有待提高的。
產業結構的問題,自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吉林省的經濟總量是不斷增長的,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就能達到以前的30.3倍之多,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最少,其次是第二產業,貢獻最大的是第三產業,但二三產業的差值并不是很大,其中第一產業為6.9倍,第二產業為47.8倍,第三產業為55.7倍,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們吉林省的經濟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是一個非常有希望的潛力股。同時也表明,吉林省的經濟增長的質量是有所提高的;產業結構隨著經濟的發展也日漸完善。
區域經濟產業導向問題,區域產業結構變動導向是指從宏觀上看區域產業結構沿著一個什么樣的方向演進,導向選擇的基本依據,是區域的自資源狀況和特點,其一有產業結構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還有就是全國地域分工的需要。吉林省地區作為中國的東北邊境地區其資源是豐富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吉林省也逐漸進行產業結構轉移和升級,由最初的資源消耗型向資本投資和科學技術投入方向轉移和升級。為響應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號召,吉林省提出“三大基地”,吉林省的主要任務以及核心方法就是轉型,從傳統工業轉向新興工業,從以消耗資源、能源、資本的工業轉向以知識、技術驅動的工業,由勞動力密集型工業轉向以及其生產解放勞動力的工業。此外,吉林省的特色城鎮化建設在近幾年取得了顯著成果,長吉兩城一體化,以此為核心,還有長吉圖鐵路運輸業的發展。以長春市和吉林市兩座城市為核心,建立“兩區四軸兩帶”的城鎮建設體系,建設吉林省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區,形成支持長吉圖先導區發展的重要腹地,以此來促進延龍圖的發展。把握好延龍圖的地理優勢,文化優勢,以及其巨大的發展潛力。
由于吉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四季分明,冬天在沒有暖氣的情況下是不能夠正常生活的,所以每年冬天,供暖是一項特別重要的民生問題。吉林省的煤質整體照以前有所下降,在煤炭洗選和加工的層面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大部分的灰份高的低熱煤,它的利用極其困難。再加之一些煤炭用于直接燃燒,煤炭中的灰沫,硫沫直接散落到大氣中,造成大氣污染。其次吉林省的煤炭處理設備以及技術都相對落后,不能使煤炭完全燒制殆盡,處理煤渣等廢物的能力也較弱,所以會造成大氣污染,其中主要污染物為二氧化硫以及煙粉塵。
除了煤炭燃燒所造成的大氣污染以外,還有秸稈處理和生活垃圾處理。大范圍的機械收割后,直接進行大規模的秸稈燃燒,這樣對大氣的傷害是不小的,近年來吉林省對秸稈的綜合處理,使秸稈對大氣環境的污染指數出現明顯的下滑。生活垃圾處理與秸稈燃燒類似,沒有先進的設備以及技術的支持進行科學處理,所以造成了污染。
水污染方面,總的來說,吉林市省地區的說污染主要分一下幾個污染原因:一是由于城鎮的水環境保護措施以及其基礎設施太薄弱,不能與城市經濟的發展相互配套和適應;二是生活垃圾、工業、農業廢水、農業農藥化肥、農村廢水、廢物以及牲畜養殖污染;三是由于政府相關配套法律法規、監管和防范意識能力薄弱;四是企業發展對水污染并不重視,對其投入的資金不多。
固體廢棄物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吉林省的固體廢棄物排放呈上升趨勢,據所收集數據顯示1996至2015年期間,2010年達到最高值,此后有所下降,2013年又出現上升趨勢。自國家政策——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開始實施后,吉林省的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的數量一直都是有增不減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時間的演進,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對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工序增加,水平提高,所以出現了一定的下降趨勢。
二、實證分析
由于貨幣升值貶值的幅度是飄忽不定的,所以本文沒有直接選取吉林省生產總值進行計量分析,而是選取的生產總值指數。工業廢水排放量、煙塵排放量、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與生產指數呼應,也都取了其指數。
(一)平穩性檢驗
首先對數據進行了平穩性檢驗,數據包括1995~2015年吉林省生產總值指數(RGDP)、工業廢水排放量指數(εX1)、煙塵排放量指數(εX2)、固體廢棄物排放量(εX3)。結果顯示RGDP原始指標以一階差分指標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是平穩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如下所示,可知所研究數據是一階差分平穩的。
為了進一步研究生產總值指數、工業工業廢水排放量指數、煙塵排放量指數、固體廢棄物排放量指數之間的動態關系,現在建立VAR模型然后運用脈沖響應函數分析解釋其內在聯系,以2作為VAR模型的滯后階數,建立模型并采用AR根估計法對模型進行平穩性檢驗,由于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數都小于1,即都在單位圓內,所以該模型是穩定的,得到的結果是有效的,下面將在此基礎上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二)脈沖響應分析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連續20期響應期內,經濟增長對工業廢水排放的沖擊在第6期達到最小,對煙粉塵排放的沖擊在第五期達到最小,對固體廢棄物排放的沖擊在第四期達到最小值。最大負值出現在煙粉塵的反應期內,說明出此以外另兩者對經濟增長起抑制作用。工業廢水呈現先上升后下降并出現一次反復,此后收斂于0;煙粉塵和固體廢棄物大體均呈現先上升后下降最終收斂于0。這些表明經濟增長與三者的排放量均呈現出倒U型曲線。從累計響應值來看,經濟增長對工業廢水、煙粉塵、固體廢棄物三類污染指標的沖擊均為正。吉林省作為一個以第二產業發展為主的,已經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且沒有繼續曾經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環境污染狀況得到改善。
三、結論及啟示
首先,由脈沖分析可以得出吉林省生產總值指數的增長影響環境污染水平,同時環境污染水平也影響著生產總值指數,吉林省的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情況是符合庫茨涅茨理論的。經濟發展會造成環境污染,但并不是馬上顯現出來,是需要一段時間累積的,但一旦出現環境污染問題就會影響經濟增長的速度,所以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環境的保護。
就吉林省經濟的整體發展來看,調整產業結構是最基本的途徑。吉林省應該做大并且做強自己的支柱型產業,比如汽車制造業、石化產業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產業基地等。同時也要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比如林木加工基地、生物植物化基地,充分利用當地資源,促進產業結構多元化。對于各類污染來說,要加強各地的執法力、加強政府的監督機制,“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共同作用,對頒布并實施了一些條例法規,比如 《農業清潔生產管理條例》 、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進一步完善地方的法律法規以及實施細則,開放細則的試點,通過試點積累經驗教訓。此外還需引進先進的科技管理手段,加大科技投入,最大程度的減少固體廢棄物污染程度。
吉林省的經濟發展的過程還是存在一定的弊端,吉林省應該走“邊治理、邊發展”的道路,同時隨著經濟發展,人們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開始注重環境保護。把環境污染比作一點黑色的墨水,這滴墨水滴進一盆水里就會使整盆水變臟,而滴在一條河流里,則不會給河流帶來很大的影響。吉林省不能放松警惕,每個地區都要把自己當作一盆水,減輕環境污染的程度,實現經濟的平穩增長。
參考文獻:
[1]沈滿洪,許云華.一種新型的環境庫茨涅茲曲線:浙江省工業化進程中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的關系研究[J].浙江社會學報,2004(04).
[2]王玉.吉林省燃煤鍋爐大氣污染現狀研究及建議[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7(02).
[3]肖金峰.合理經營森林資源 實現良性循環目標[J].吉林農業,2016(13).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