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雅清 謝其琪 向文婷


摘要:文章以2015~2017年創業板及中小板為研究樣本,基于資源基礎觀及委托代理理論,通過回歸分析得出:成本粘性促進了企業研發投入,民營企業成本粘性對企業的研發投入作用效果更顯著。結論豐富了有關成本粘性的經濟后果研究,對于提高企業研發投入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關鍵詞:成本粘性;研發投入;國有;民營企業
一、引言
內生增長模型指出,技術創新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源泉,而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被R&D活動推進,這樣的內生技術進步使得我們從新古典增長模型的總量水平遞減報酬的束縛中擺脫出來。當今中國也面臨著經濟的轉型,創新驅動戰略將作為國家的一項重要強國戰略,企業作為國家創新戰略的微觀經濟主體,必須將研發活動落實到具體戰術之中,這與企業的日常組織、計劃、管理等經營活動緊密相關。企業的經濟發展實質上就是實現內部資源合理利用以及創造新價值的過程。而反觀當今企業出現了很多資源不合理配置甚至資源剩余的情況。
國外學者針對資源冗余進行了課題的研究。傳統的管理會計提出,成本變動與業務量變動存在完全線性關系,根據y=a+bx,將成本劃分為不隨業務量變動的固定成本a以及隨業務量變化而變化的變動成本b。2003年 Anderson、Banker 和Janakiraman首次通過成本與同期銷售收入變動的對數模型提出了成本變動與業務量的變動方向有關。Weiss(2010)引入“Sticky”的定量公式提出了成本粘性的直接測度模型。隨后,很多學者研究分析了成本粘性的影響因素及經濟后果。調整成本觀認為,管理者在面臨收入下降時,會謹慎做出縮減成本的決定,因此產生成本粘性。管理者樂觀預期觀指出,若管理者對未來預期持有樂觀態度,很可能采取不削減限制資源的決策。此外,成本粘性也是資本主義市場上一項重要的投資價值指標,與公司的業績及經濟效益密不可分。
回顧已有研究,我們發現成本粘性與研發投入的相關研究甚少,且大多數文獻都是以成本粘性的靜態進行探究。因此,我們的研究具有以下幾個貢獻:其一,基于已有的ABJ及Weiss模型,設計了變參數考察了成本粘性與研發投入的關系;其二,從成本粘性的動態角度分析出不同產權性質下成本粘性對研發投入的影響;其三,研究對于提高企業R&D研發活動具有深遠意義。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一)成本粘性與研發投入
“成本粘性”具體表現為業務量的增加導致成本增加量大于業務量減少使得成本減少的量。國內外大多數學者從存在性、影響因素及如何控制成本粘性水平等角度進行了研究,如Balakrishnan and Gruca(2008)以加拿大多家醫院為樣本,研究發現有核心業務醫院的營業成本高于附屬醫院的營業成本,說明資源越集中,成本粘性越高??紤]到資源剩余對于企業內部經濟戰略也有所影響,但鮮有文獻對此進行分析。Banker(2006)通過對現金流量變動的研究,發現成本粘性越高會使得管理者謹慎運用資金,并且將自由資金投入到企業創新當中。胡華夏(2017)基于資源基礎理論研究發現成本粘性會產生剩余資源,而企業創新少不了資源的支持,剩余資源便在研發投入這里起到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文獻分析,首先,成本粘性本身的概念決定了它成為企業管理者預測未來業務量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便于管理者根據業務量來有效配置資源,也說明剩余資源可以運用于研發投入,激勵創新。其次,成本粘性的不對稱性確實給企業的戰略決策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影響了企業盈利預測的精準度,但當預測不準確時,成本粘性會刺激管理者調節激勵制度,從而擴大產能,增加了研發投入。根據以上分析,作出假設。
H1:成本粘性促進了企業研發投入。
(二)不同產權性質下成本粘性對研發投入的影響
首先,根據代理理論,由于公司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出現了利益的潛在分歧。國有企業管理層基于委托代理原則,更注重個人薪酬、權力及地位的提升,出現“自利”行為。簡單來說,管理者更傾向于向上增加資源而非向下降低成本;而反觀民營企業,剩余資源的分配和利用將會對其研發投入起到顯著促進作用?;趦烧吖芾砟繕说牟煌寒斊髽I產銷量下滑而引起了資源的閑置及冗余,由于國有企業管理目標的多樣化,除了追求企業利潤,更多在于提升自身的社會效益及環境效益;而民營企業的管理目標著重在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當管理層面臨決策時,通過合理利用剩余資源將會對提升企業價值起到很大作用。
在我國,政府的“扶持之手”是國有企業強有力的后盾,國有企業在融資、投資過程中都享有政府的稅收優惠、政府補貼等政策上的極大支持,使得他們處在競爭力度相對弱的環境之中,因此沒有動力積極投入于研發活動;而民營企業基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念,為了適應市場競爭的激烈,必須通過增大創新研發活動提升企業價值,因此對于剩余資源的利用顯得至關重要。何玉潤(2015)從行業市場競爭及行業市場勢力兩個角度研究論證了此觀點。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
H2:民營企業成本粘性對企業的研發投入作用效果更顯著。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
本文以我國2015~2017年創業板及中小板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并根據以下指標選擇數據:1. 剔除研究階段ST的企業;2. 剔除研究數據缺失的企業,最終獲得了406個觀測值。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和國泰安數據庫,營業收入及營業成本指標從企業利潤表中獲取,其中國有企業占樣本29.6%,民營企業占70.4%。
(二)模型設計
為了檢驗成本粘性對研發投入的促進作用,設計了模型(1);此外,參考溫忠麟(2013)設計的方法,探究產權性質在成本粘性促進企業研發投入中的作用,構建了模型(2)。
Intensityi,t=α0+α1×Stickyi,t+α2×Controlsi,t+εi,t(1)
Intensityi,t=β0+β1×Stickyi,t+β2×State owneri,t+β3×Stickyi,t×State owneri,t+β4Controlsi,t+εi,t(2)
(三)變量選取
1. 成本粘性
最受大眾認可的研究某型為ABJ模型,首次將成本粘性引入了定量的研究,但是由于此模型無法用做解釋變量探究其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故借鑒Dan Weiss(2010)的模型,引入成本粘性Sticky,將其進行了相反數處理,如下公式:
Sticky=log-log μ,μ∈{t,…,t-3}
2. 研發投入
衡量企業研發投入的指標有很多種,根據已有經驗得知,企業現金流作為一個重要的指標反映了企業實際的現金流入流出情況,因此為了探究研發投入強度,我們運用公式:研發投入支出/營業收入,如下所示。
Intensity=
3. 產權性質
為虛擬變量,若某企業為國有企業,值為1;否則為0。
4. 控制變量
總結已有文獻,資本結構(Levegage)、資產報酬率(Roa)、營業收入增長率(Growth)等指標對成本粘性促進研發投入也有一定影響,因此我們控制了諸多指標進行檢驗,具體變量及定義以表1所示。
四、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如表2所示。
(二)回歸結果分析
從表3得知,Sticky對Intensity有正向促進作用。不同產權性質下,成本粘性對研發投入的回歸系數都為正,驗證了我們假設一,且不同表現具體如表1所示。
從表4得知,Sticky*State owner系數為負,這與假設二相符,說明在非國有企業下,成本粘性對研發投入的促進作用更強。在我國,基于委托代理原理,國有企業管理層面臨風險性決策時,首先考慮的是自身利益而非股東權益最大化,因此當存在冗余資源時,管理層并不會利用資源投入于高風險的R&D研發活動。因此民營企業的成本粘性對企業研發投入的促進效果更顯著。
五、結論及建議
企業研發投入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從內部資源配置對研發投入的研究略少。本文以2015~2017年的創業板及中小板數據為樣本,運用線性回歸分析。得出以下結論:成本粘性促進了企業研發投入;民營企業性質下,成本粘性對研發投入的作用更顯著。本文的局限性在于,樣本容量太小,影響了結果的穩健性。從企業的長遠發展角度,企業不僅需要通過借助國家財政稅收等政策的扶持,企業還需意識到研發投入的重要性,合理配置內部剩余資源。國有企業制度下,管理層與股東可以設計契約激勵模式,通過調動管理層的積極性,增大R&D活動,真正意義上實現企業創新。
參考文獻:
[1]Anderson M C, Banker R D, Janakiraman S N. Are Selling,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Stick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01).
[2]Kama I, Dan W. Do Managers Deliberate Decisions Induce Sticky Costs?[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0(01).
[3]王東清,房婉秋.成本粘性國外最新研究進展[J].財會月刊,2016(05).
[4]Balakrishnan R, Gruca T S. Cost Stickiness and Core Competency:A Note[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0(04).
[5]Banker R D. Predicting Earnings Using a Model Based on Cost Variability and Cost Stickiness[J].Accounting Review,2006(02).
[6]胡華夏,洪葒,李真真,et al.成本粘性刺激了公司研發創新投入嗎?[J].科學學研究,2017(04).
[7]徐海峰.高新技術企業股權激勵與創新投入的協同效應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4(04).
[8]何玉潤,林慧婷,王茂林.產品市場競爭、高管激勵與企業創新——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貿經濟,2015(02).
[9]葉寶娟,溫忠麟.有中介的調節模型檢驗方法:甄別和整合[J].心理學報,2013(09).
[10]向文婷,邱強.管理層股權激勵與成本粘性——基于變參數模型的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18).
*基金項目: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稅收政策對企業創新的作用機制探究”(項目編號:2018NFUSPITP271);省級重點項目“不同產權制度下管理層股權激勵與成本粘性”(項目號:20180298005z)。
(作者單位: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指導教師:邱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