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怡 柴曉燕
摘要: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快農村金融創新”,而推動農村金融創新,農民信用體系基礎設施環境的改善十分必要。新時代背景下,農民信用體系憑借各方有利因素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然而,農民信用體系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依然存在諸多的問題。 因此,從現有的實際情況出發,挖掘出新農民信用體系建設的瓶頸,從而提出能夠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完善建議,構建新農民信用體系是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的意義。
關鍵詞:新農民信用;瓶頸;完善建議
一、新農民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性
近年來,互聯網的應用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其在我國信用體系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互聯網+農民信用體系建設”平臺迅速崛起,為我國建設農民信用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分析 “互聯網+農民信用體系” 的特征及存在問題,制定新農民信用標準體系,推進大數據開放共享,完善農民信用體系相關立法,加強監督管理和隱私保護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建設新農民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是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支農惠農政策,擴展農村信貸投入,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同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對于提高農民信用意識、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做好農村金融工作、打造良好的農村信用和融資環境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近年來,縣聯社牢牢把握住服務“三農”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方針,大力推行小額農戶貸款,開展農戶信用等級評定、信用鄉鎮創建等活動,有效的促進了縣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農村信用環境的轉變。
二、新農民信用體系建設的瓶頸與完善建議
(一)新農民信用體系建設的瓶頸
1. 新農民信用體系下,數據管理風險增加
大數據中存在局部稠密與全局稀疏并存,整體重復與局部缺失同在,大量顯式與豐富隱式均含,動態演進與靜態關聯時現,多元多變與異質異性共處,大量低值與可用稀缺等問題,導致安全風險出現在數據采集、存儲、整合與分析等方面。并且在大數據背景下,各行業間聯系密切、相互依存,一個行業的變化很可能帶動其他行業的變動,這進一步增加了數據安全防護的難度系數,因此完善信用信息安全應用和用戶權益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刻不容緩。
2. 農戶缺乏誠信教育制度和“互聯網+”觀念培養機制
現階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為誠信意識建設,農村居民群體中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投機心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不坦誠等現象造成了社會信任的缺失。目前,農戶了解信用知識主要通過參與人民銀行組織開展的征信知識宣傳活動進行。雖然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民的信用意識,但由于宣傳缺乏全面性和持久性,互聯網使用知識的匱乏,部分農戶對新農民信用體系建設缺少整體的認知。同時,在個人信用保護方面,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和鑒別能力,導致被他人冒名辦理信用卡、不了解擔保責任為他人擔保等影響個人信用的現象層出不窮。
3. 征信數據體系不健全,缺少大數據技術人才
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征信信息系統主要依靠于央行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征信數據體系建設不健全,存在信息覆蓋面狹窄、信息重復率高、時間滯后性等問題。較為完整的征信體系主要集中在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傳統金融領域,而農民信用體系建設上缺少對大數據采集、存儲、加工和處理的政策要求。并且建立健全的征信數據體系是一個較為繁瑣困難的過程,因為建立征信體系的涉及面廣,涉及數據繁多,不僅要做好數據的采集工作,更好及時做好數據的更新與維護。這對政府、銀行和金融機構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需要這三方實現通力合作。此外,農村專業大數據征集技術人才的缺失,技術人才地區分配不均,也使得征信數據的準確性以及信用信息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4. 社會信用環境有待改善,農村金融市場不健全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以及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是社會的信用體系并沒有隨之建立,到目前為止,我國法律體系中對于規范人們信用行為的條例寥寥無幾。缺乏對造成社會嚴重信用危機,給國民經濟帶來巨大損失等行為的懲戒機制。同時,農村金融市場有待健全。雖然近年來,國家相關機構在提高社會環境和健全農村金融市場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但大部分農村地區的信用環境和金融市場還是有待提高和完善。當前的農村金融市場主要由銀行信貸、保險、證券構成,而股票、債券、信托投資理財的發展相對來說比較落后,不能良好的滿足農戶多元化需求,從而制約了新農民信用體系的建設。
(二)開展“互聯網+農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建議
1. 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提高大數據的整合能力
加速建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互換平臺,推動各地區、各部門信息共享、實行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詢,建立守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機制、規范統一征信數據標準和格式,以便進行規范化的信用數據融合, 提高大數據的整合能力。突破行業數據資源壁壘限制,實現各行業、各層次在技術、標準、監管等方面充分對接,減少最大程度的事前準入限定,增強事中事后監管。全面考慮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需求和現階段的發展水平,以信用條件較好的鄉(鎮)、貸款農戶或種養植大戶為切入點,按照先易后難、由小及大的原則,在充分利用金融機構現有的客戶管理系統的基礎上,結合各政府主管部門掌握的農戶信息, 建立農戶專屬電子信用檔案。推動農民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建設的步伐,防止重復征集,保障信息安全。
2. 培育新農民信用文化,加大誠信宣傳力度
為進一步建設農民信用體系,提高民眾信用意識, 打造“誠信”鄉村,農村地區應在充分結合傳統輿論工具和新媒體平臺的基礎上,以宣傳新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目的計劃、評定標準、實施步驟等為主要內容,加強對新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宣傳和引導力度。使廣大農戶深刻認識到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的重要意義,增強自覺采集信用信息的主動性。 提高農戶的征信認知水平及“互聯網+”觀念普及,要將農民誠信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倡導“誠信文明”的重要內容,大力開展以鄉、鎮、村為載體的信用評價示范活動。實行獎勵守信用戶、制裁失信用戶政策制度,使廣大農民切實感受到“誠信”二字所包含的價值,助推良好農村信貸環境的形成。
3. 加強互聯網技術革新,培養大數據征信人才
計劃組織實施“互聯網+”重大工程,將重心放在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與農村金融領域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 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創新農村信用平臺,將農民體系建設與大數據技術緊密連接;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進行技術革新,推進大數據征信研究,各基層政府應以培養大數據專業人才為重點,積極實施人才驅動戰略,打造一支高度專業化復合型的大數據分析團隊,將其運用于農民信用體系的建設中去。
4. 營造農村誠信氛圍,健全農村金融市場
新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整體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加強農村誠信氛圍的營造。一方面,建立一個穩定且持久的信用知識宣傳機制,定期進行信用知識的宣傳,讓信用知識宣傳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全面提高社會的信用意識;另一方面,當地政府部門可以聯合當地機構建立監督機制,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手段相結合,對于守信的行為進行表彰,樹立先進模范;對于失信行為進行及時的曝光,充分發揮出媒體的監督作用。并且可以將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納入各項考核、評選中去,營造出一種“失信可恥,守信光榮”的社會氛圍。此外,當地政府部門應對農村金融市場進行一個充分的調查,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對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的引導,防止農村金融市場發展走向單一,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多元化發展,進而實現農村金融市場的健全。
參考文獻:
[1]古月.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經驗和做法[J].新農業,2018(08).
[2]朱穎姿.農村征信體系建設的多元合作治理機制研究[D].湘潭大學,2017.
[3]張櫸成.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與農戶小額貸款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7.
[4]霍紅,楊永會.大數據驅動下農戶小額貸款信用體系建設[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
[5]李新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探析[J].征信,2016(01).
[6]章紅,肖瑞婷,楊柳,邱念坤.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路徑設計和對策探析[J].征信,2015(12).
(作者單位:浙江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