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安 簡韜
摘要: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實施精準扶貧、實現真脫貧的重要任務,更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脫貧難度大、脫貧效率低,要準確把握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要素,貧困對象教育差是導致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不僅要在推進教育脫貧上做到普及學前教育、推動義務教育,更要開展高中特色教育、強化職業教育,做到真脫貧、脫真貧,通過技術培訓、知識推廣等多樣化的方式幫助到貧困地區,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關鍵詞:教育;脫貧;代際傳遞
一、深刻領會教育在脫貧工作中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來十分重視扶貧脫貧工作,特別是在不同場所多次闡述教育對于脫貧扶貧工作的關鍵作用。20世紀80年代,習總書記曾撰文要求“越窮的地方越需要辦教育,越不辦教育就越窮”。十八大之后,習總書記考察河北,強調“治貧先治愚,要努力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別是在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總書記語重心長、包含感情的指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了扶貧工作要采取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移民搬遷安置一批、教育培訓脫貧一批、生態保護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等五大政策,教育脫貧作為其中之一,責任光榮、使命重大。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務必要深刻領會黨中央關于教育在脫貧工作中的重要戰略意義和決策部署,不折不扣抓好落實。
(一)教育脫貧是落實扶貧脫貧政策的關鍵舉措
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脫貧攻堅戰的各項工作鋪排力度大、頻率高、規模廣、成效好,相關工作也取得了階段性勝利,顯著改善了貧困群眾的生活,而在眾多的政策和舉措中,教育脫貧扮演著既是幕后但有極具深遠影響的角色??倳浂啻螐娬{“扶貧工作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特別是黨中央將保障貧困人口義務教育作為“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之一,這奠定了教育脫貧在扶貧脫貧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育脫貧是提升扶貧脫貧工作效率的重要抓手
貧困地區群眾致貧甚至返貧的重要原因在于過多依靠幫扶脫貧,沒有自身脫貧致富的能力,缺乏穩定長遠脫貧的內生動能。教育部調查表明,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響扶貧脫貧的工作效率。教育脫貧在扶貧脫貧、防止返貧方面的重要意義。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扶貧脫貧工作效率,教育脫貧的關鍵作用無可比擬。
(三)教育脫貧是夯實扶貧脫貧成果的有效手段
致貧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教育的貧乏。如果僅僅是在公共投入、基礎建設、產業扶持、社會保障上下大力氣,忽略了教育的意義,那么返貧只是時間問題。要想從根本上消除貧困,夯實筑牢扶貧脫貧的勝利成果,將已脫貧群眾的致富內生發展能力增強,教育幫扶的手段無法替代。
二、準確把握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要素
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脫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既探索了一條有特色的脫貧扶貧道理,也切實改善了一大批貧困群眾的生活條件。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征途上,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村的人口脫貧問題形勢依然嚴峻,主要體現在自然資源、經濟紅利、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缺乏。這些也導致返貧致貧問題突出,貧困代際傳遞的情況依然存在。
(一)脫貧難度大是貧困代際傳遞的首要原因
根據調查,我國的貧困地區、貧困群體大多處于“老革命區、貧困地區、不發達地區”,自然環境惡劣、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缺乏、信息溝通交流不暢,很多家庭最基礎的生活都無法保障,導致勞動能力、教育程度低下,擺脫貧困的能力不足。同時,農村存在小集體、小團體,少部分的脫貧容易導致利益糾紛、群體矛盾、家族沖突等,這些使得脫貧難度大,貧困代際傳遞的現象較為普遍,難脫貧成為貧困代際傳遞的首要原因。
(二)脫貧效率低是貧困代際傳遞的普遍現象
過去曾采用漫灌、輸血式的方式來扶貧,成效微弱。主要體現在扶貧資金指向不準,扶貧項目粗放,針對性不強,扶貧效率較低。同時,很多干部的能力素質不適應新形勢,還習慣于搞基礎設施建設、搞開發管理模式,在精細化、系統性、科學觀上存在弊端,脫貧效率低,導致貧困代際傳遞的情況時有發生。黨中央準確找到癥結,進行部署安排,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牢牢把握“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將大力提升扶貧效率,擺脫貧困代際傳遞的困境。
(三)貧困對象教育差是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基
貧困群體大多在貧困地區,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較低,文化素質不高,接受學習的能力較差,更談不上自主學習、教育孩子學習。他們經常認為,自己都是有上頓、沒下頓,哪里還談教育和長遠發展,“一代窮、代代窮”在貧困地區較為普遍,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一思想,不從教育的源頭將貧困扼住,代際傳遞也無法破解。
三、扎實高效做好教育脫貧的幾點思考
(一)要做好“主人翁”
教育工作,既是教書,更要育人。作為知識傳播者的教師,在教育脫貧這場大戰、硬戰面前,都要牢牢樹立“主人翁”,以舍我其誰的姿態,向貧困宣戰,特別是在職業教育方面,教會學生生存、生活技巧,真正讓他們走出校門就踏入社會,成為有用之才、成為家庭的頂梁柱。這是職業院校教師責無旁貸的義務和應盡職責。如我院在組織學生大二期間就開展“職業知識技能競賽”,對現場進行模擬、對知識進行實際考評,模擬出項目現場、模擬出工作實際,確保他們學到手、學入腦、用得上、用得好;湖南省2017年啟動“貧困縣和偏遠地區學校精準培訓”項目,在省內的高職院校中遴選優質教師團隊,設定“課程改革與研究”、“課堂設計與實施”、“信息化教學”等為主題的三大模塊,將先進的教學理念、科學的課堂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信息化教學技術傳授給偏遠地區的中職教師,并進行長期的跟蹤和回訪,點對點的進行幫扶,讓偏遠地區的老師改變教學觀念,接觸最新的信息化教學技術;貴州的 “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就是采取新穎、多樣的方式,給群眾傳授黨中央扶貧思想、傳授脫貧攻堅的政策、傳授農業技術知識、傳授市場信息化發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海南的夜校通過電視臺、網絡等形式,各項培訓課程做到公開、公示,有力有序的推進;湖南長沙的福臨鎮開設鄉村廣播,每天下午6點廣播新聞實事,并聘請農業方面和農科所專家和技術員,在春耕、秋收等時點進行育秧、除蟲方面的專業知識講解。正是這樣一批又一批知識傳播者,樹立了主人翁的姿態,著力如傳授知識、解答疑惑,使得后來人在脫貧扶貧、防止貧困代際傳遞的奮斗歷程中,才能走的更加堅定。
(二)要下好“先手棋”
許多貧困家庭,不光是經濟貧困,更多是精神貧困、教育貧困,觀念上的貧乏和落后,讓他們無法擺脫貧困。因此要想真正消除貧困,打贏脫貧的攻堅戰,需要在教育上下好“先手棋”。教育扶貧脫貧要涵蓋到教育的全過程中,既要重視職業教育、校外教育,更不能忽視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從一開始就樹立教育理念,要確保從學前教育起,讓每個貧困家庭的每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學習到知識、提升綜合能力。各級政府要優先發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優化教育資源、整合教育力量,提升貧困地區貧困家庭脫貧能力,為脫貧扶貧工作注入強大的內生動能。如現在推行的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確保貧困地區的適齡兒童能接受到公平的學前教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行動,正在讓城鄉義務教育的差距逐步縮小;普通高中普及攻堅計劃,率先為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經濟困難家庭免除學雜費;高等教育中,為貧困家庭設立了獎學金、助學金等多種形式的資助機制;部分院校開展了教育扶貧脫貧結對幫扶,全體教職員工對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幫扶幫教,包括提供學費和住宿費減免、協助買賣土特產、提供勤工儉學崗位等。一些院校的創新創業項目也進駐農村,采用“互聯網+”技術和方法幫助更多貧困的人民自力更生,自主創業。多種多樣的從教育層面對于貧困家庭的幫助幫扶,既讓他們看到黨和政府的全心服務,更給了他們自立自強和強大的能量。
(三)要當好“服務員”
要緊緊圍繞中央提出的脫貧扶貧“五個一批”工程,在統籌推進中,樹立大局意識做到相互支撐,又“敢為人先,舍我其誰”迎頭直上,為其他工程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特別是在實施過程中,要結合實際,在師資配備、資源整合上“對癥下藥”。講到教育扶貧,很多人的印象還停留在幫助幾個孩子上學,但現實中,很多貧困學生在硬件上并不缺乏,反而是師資力量很弱,要通過社會力量,開展異地辦學、支教等,特別是阿里巴巴開展的貧困地區師資培訓和獎勵計劃,具有很強的借鑒性;另有很多社會組織建立留守兒童學習交流中心,關愛留守兒童的成長,對其學習、生活進行關愛;長沙縣高橋鎮對于不同的貧困家庭、貧困農民,依據經濟基礎、受教育程度、進行區別化扶貧,確保精準、高效。湖南省的“精準扶貧”政策也收獲到了一系列的成功。通過這些既對學齡人口提供教育服務,也確保向社會人員進行培養培訓,真正做到服務脫貧、教育扶貧。
參考文獻:
[1]劉永富.我國“十三五”脫貧攻堅的形勢與任務[J].時事報告,2016(01).
[2]朱之文.扎實推進教育脫貧,著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J].行政管理改革,2016(07).
[3]黃承偉.關于教育精準扶貧的若干思考[J].民主與科學,2018(02).
[4]魯春艷.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難點及對策建議[J].農村發展,2016(07).
[5]柳建平,劉衛兵.教育是如何幫助脫貧的?——基于勞動力職業選擇作用的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8(01).
[6]蔡連玉.教育脫貧的本科教育責任及其履行[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
[7]杜棟.“緊緊扭住教育這個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學習習近平教育扶貧相關論述的體會[J].黨的文獻,2018(02).
[8]王嘉毅,封清云,張金.教育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J].教育研究,2017(07).
[9]莊天慧,楊帆,曾維忠.精準扶貧內涵及其與精準脫貧的辯證關系探析[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6(05).
[10]張琦,史志樂.我國貧困家庭的教育脫貧問題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17(03).
[11]閆起磊,胡星.挖掉窮根在教育[N].新華每日電訊,2014-03-07.
[12]薛二勇,周秀平.中國教育脫貧的政策設計與制度創新[J].教育研究,2017(12).
[13]盧沖,莊天慧.精準匹配視角下駐村干部勝任力與貧困村脫貧成效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6(05).
(作者單位:周怡安,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簡韜,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