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久文
【摘要】自主創新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對于創新的外部環境要求很高。從我國的各區域的發展情況來分析,并不是所有地區都能夠進行自主創新。實際上,目前最有條件進行自主創新的區域是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都市圈,以及若干發達的大城市區域。加快促進我國區域自主創新的途徑主要有:通過分區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優化創新的空間布局,并制定前沿性的地區科技戰略目標;在各區域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結合區域發展的實際建立特色產業基地;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多元化的分區域科技投入體系;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關鍵詞】自主創新? 核心技術? 區域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427?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4.002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家層面的區域發展戰略,與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的“四大板塊”區域格局相結合,使區域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當中的突出亮點。那么,在當前我國經濟轉型和創新發展的大思路下,區域經濟如何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筆者探討的重點問題。
改革開放后,我國技術引進發展迅速。自1979年以來,我國對外技術引進規模逐年增加。技術引進為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技術引進的主要方式包括進口設備、外商直接投資帶來新技術、許可證貿易、合作生產、海外并購。
我國技術引進的現狀與作用。進入“十三五”期間,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對外經濟聯系進一步加強,技術引進的規模進一步加大。(見表1)
四十多年來,我國技術引進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十分顯著。
第一,技術引進促進了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改革開放之后引進的技術設備,在紡織、輕工、建材、陶瓷、化工、電子、機械等各行業通過技術設備引進,使大部分企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第二,掌握了一批重大技術裝備的關鍵制造技術。通過與國外合作生產、合作設計、合作研究等方式,在大型發電機組、大型冶金設備、千萬噸級露天礦開采系統等重大技術裝備開展仿制和自行研制工作,使重大技術裝備得以研制成功并投入生產運營,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
第三,促進了企業的技術升級和產品結構優化。技術引進使企業在產品設計、產品性能和質量,以及規格、檢驗、包裝、儲運等方面的標準都有很大提升,促進了產品的更新換代。
第四,用引進技術生產替代進口產品,推動了出口產品的技術升級。在消化引進技術基礎上,我國工業制成品的技術水平和質量有明顯提高,已可替代進口和提供出口。如電子電器、通訊信息、電子元件、塑料和精細化工等,主要依靠引進大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迅速發展起來,已經成為我國出口的主要產品。[1]
我們看到:這些變化主要是在東部沿海地區,然后逐步向內陸地區擴散。2015年,東部地區技術引進的合同金額占全國的82.8%,2016年為75.1%,2017年為71.6%。雖然中西部地區引進技術增長較快,但還是以東部地區為主。
當前技術引進碰到的主要瓶頸和問題。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原有的技術引進的途徑和內容,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國際經貿環境漸趨惡劣,使技術引進碰到巨大的制約和瓶頸,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技術控制和技術依賴成為制約技術進步的問題。盡管近年來跨國公司對華技術轉移的速度和力度有所增強,但跨國公司技術控制也更加明顯和嚴格。跨國公司的技術控制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設立獨資企業、加大了專利保護力度、采取內部技術轉讓方式、通過向產業上下游延伸來加深相關產業各環節對跨國公司技術轉移的依賴。因此,造成我國的企業獲得跨國公司的先進技術日益困難。
第二,關鍵技術引進的困難使引進技術無法繼續有效促進我國的技術進步。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對核心技術高度壟斷、嚴密封鎖,牢牢把握著國際產業分工的高端。西方國家出于政治、地緣等的考慮,以及冷戰思維的影響,對我國引進關鍵技術采取封鎖政策,造成想要的技術進不來,能進來的技術或者不想要,或者根本不先進,從而使技術引進遭遇瓶頸。
第三,技術引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斷遞減。進入21世紀之后,技術引進對我國一些地區的區域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已經并不明顯。由于我國現在的技術水平比改革開放初期有了很大的提升,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技術引進的效益遞減,有很大的必然性。我國與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差距主要是在國民經濟核心部門和國防部門的關鍵核心技術上,而不是在一般性民用技術上。因此,引進一般性民用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已經不夠明顯。
數據來源:2016~2018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四十多年來,我國的技術發展走過了“跟蹤模仿”為主和“學習開發”為主的階段,進入到了自主創新為主的階段。
自主創新是指一個國家或區域、城市依靠自身的力量進行獨立的研究,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技術知識,并將技術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服務的過程,其基本標志之一就是在創新過程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一般來說,自主創新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原始創新,即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等;二是集成創新,即通過對現有各種技術的有效集成,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或產業;三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即在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分析、借鑒,進行再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2]
自主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從經濟學的理論上分析,自主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主要有三個路徑。
第一,提高生產要素品質以提升競爭力的路徑。從生產的體系來說,自主創新通過提高生產要素的品質,提升產品和企業的競爭力,以及通過產業升級等路徑來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增長包括兩個途徑:一是增加生產要素投入,推動產出的增加,實現經濟增長;二是提高生產率,提高要素的投入產出比,推動經濟增長。由于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來推動的,經濟發展屬于粗放型的增長,隨著可開發資源的減少,這種經濟增長的模式逐漸走到了盡頭。
第二,推進技術內生增長的路徑。[3]如果在改革開放初期,單純的技術模仿可以實現驅動經濟增長的目標,當前則已經走過了這樣的階段,自主創新必須成為技術進步的主要來源,并通過加強研發投入,實現原創性的技術進步,以及實現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其中,“產學研”結合是推進內生增長的基本路徑。
第三,集約型發展提高科技投入的路徑。集約型發展由于具有高質高效的增長特征,依賴于現有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而提高生產要素效率主要是依托科技進步、節約能源投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管理水平,以及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產品競爭力,同時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程度。科技進步使經濟的集約增長成為可能。
我國各區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分析。《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18》從科技創新環境、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出、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5個方面設置一級指標,選取12個二級指標和39個三級指標組成了指標體系,對全國及31個省、市、區科技創新水平進行了分析比較,主要結論是:
“京、滬、津、粵、蘇、浙”的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得分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省市處于第一梯隊。湖北、重慶、陜西、山東、四川、福建、遼寧、黑龍江、安徽、湖南、山西、甘肅、吉林、江西14省處于第二梯隊。其他11省區處于第三梯隊。[4]
由此可見,我國各區域的科技創新水平的差距較大,并不是所有區域都具備自主創新的能力。因此,在實施自主創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時,需要選擇那些具備條件的區域來實施。
自主創新的區域選擇。從上面分析我們看到:自主創新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對于創新的外部環境要求很高。因此,從我國的各區域來分析,并不是所有地區都能夠進行自主創新,目前最有條件的是三大都市圈,以及若干發達的大城市區域,可以通過自主創新實現產業升級,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第一個區域:長三角地區。在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基于地方創新的創新型城市不斷涌現,形成了城市間和地區間的差異化和互補性的多動力發展格局,推動了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發展進程的加快。[5]改革開放之初,上海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唯一的創新中心和發展極,隨后浦東開發,吸引外資大量涌入;1990年代之后蘇南地區開始崛起,成為創新的另外一個中心,其主要特點表現為嵌入全球價值鏈,成為全球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帶動了蘇南地區成為全球化經濟的高地。進入21世紀,杭州的互聯網產業異軍突起,在本土企業家的主導下,一個“獨具魅力,別樣精彩”的創新中心形成了發展的新動能,杭州成為長江三角洲創新中心的南翼。
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目標是將長三角打造成為全球重要的創新中心,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實際上,長三角地區在全國創新當中一直占據最重要的位置。2017年,長三角城市群26個城市專利授權量為44.08萬件,占全國的25.62%。其中,上海市專利授權量為7.05萬件,占全國的4.1%;其中,上海市、南京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鎮江市、南通市、揚州市、泰州市、杭州市、寧波市、嘉興市、湖州市、紹興市、舟山市、臺州市等16個城市的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84.1萬件和41.53萬件,分別占全國的23.8%和24.1%。這個比重大于長三角地區GDP規模占全國22%的水平。
在實施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中,新材料、下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等領域,培育了一批引領全球產業發展的優勢產業和領軍型企業,實現引領全球科技發展的宏偉目標。
第二個區域: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自然條件優越,區位優勢突出,經濟開放度和國際化程度高。伴隨著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各種要素向該地區高度集聚。2017年,在大灣區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個城市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人員64.62萬人,R&D經費1761.27億元,占全國的14.66%,遠高于該區域占全國GDP10%的比重。大灣區的香港和澳門2017年的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4113件和3027件,當年香港研發人員數量為29846人,高等教育機構研發費用10837.1萬港元(人民幣9389萬元),政府機構研發費用1031.0萬港元(人民幣893.3萬元)。
粵港澳大灣區的宏觀定位是世界級城市群,國際創新中心。[6]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最具有創新活力的城市是深圳。深圳的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創新之都,到本世紀中葉,成為競爭力影響力卓著的創新引領型全球城市。深圳的優勢首先是它的創新實力。2017年深圳全社會R&D占GDP比重超過4%,國際專利申請占全國近一半,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其次是它的創新主體。深圳90%的創新型企業為本土企業,90%的研發人員位于企業,90%的科研投入來源于企業,90%的專利生產于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立在企業,90%以上的重點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源于龍頭企業。[7]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制造業基地的定位不變。空間布局上,粵港澳大灣區東岸的廣州、深圳、東莞、惠州組成“電子信息業走廊”,西岸的佛山、中山、江門、珠海,形成以電器、機械及專用設備制造為主導的配套環境和產業鏈。要整合粵港澳大灣區地區生產要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當前主要是解決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城市之間的交通、信息、污水處理,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協調發展問題。
第三個區域:京津冀都市圈。京津冀地區是我國經濟、科技、文化和教育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是我國最大的都市經濟區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要支撐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京津冀都市圈的優勢在于科技教育和人才,以及深厚的產業基礎。2017年,京津冀區域共有R&D機構532家,約占全國研究與開發機構總數的15%。研究與開發人員占全國的30.95%,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分別為33.4萬件、18.4萬件,分別占全國(專利全國數據含港澳臺地區)的9.45%和10.69%。
北京作為首都,中央的定位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中心”等四個中心。為建設好“四個中心”,主要途徑是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緩解日益嚴重的“大城市病”。在產業層面,發揮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比較優勢,把生產制造業、批發零售等低端產業逐漸向周邊轉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并不是淡化北京的經濟功能。北京的經濟結構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科技、人才、市場、信息與文化優勢明顯,金融保險、科技開發和信息服務、文化會展、旅游等現代服務業,電子信息、汽車整車、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與新醫藥、環保等現代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勢頭良好。天津是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城市,北方最大的國際港口之一,作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天津有港口貿易、生產性科技研發、現代制造、物流等方面的優良條件,在化工和電子信息產業、機械裝備、汽車、現代生物醫藥、石油及海洋化工、新能源與新材料、都市型工業等現代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科技研發轉化的優勢十分突出。
河北作為京津的腹地,發展的方向是依托京津的輻射,加快自身發展。從產業發展來看,首要任務是做好與京津轉移的產業對接,重點承接北京疏解的首都非核心功能。河北當前一個最大的亮點,是雄安新區的建設。未來的雄安新區,將建成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創新型城市。
第四個區域:內地中心城市。除了上述三大區域作為全國的主要的創新推動區域發展的地區之外,中部、西部和東北的一些中心城市,也可以成為區域性的創新中心。
中部地區主要是武漢、長沙、鄭州、合肥、南昌和太原等中心城市的高新技術開發區。這些開發區的發展方向,是立足于高新技術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重點是服務科技型企業、中小企業群體,服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基地,集聚和激活沉淀在當地的高新技術產業化人才、技術和資本要素,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并實現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西部地區主要是重慶、成都、西安、蘭州、烏魯木齊等中心城市的高新技術開發區,能夠起到自主創新核心區的作用。堅持發展高附加值、高成長性、高技術含量的產業,打造高端要素聚集高地;堅持集約化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園區;堅持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帶動區域經濟繁榮與和諧發展。
東北地區作為國家的老工業基地,科技創新的基礎其實是很雄厚的。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都可以起到創新核心區的作用。當前,東北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管理體制改革是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關鍵環節。例如,長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緊緊圍繞長春市汽車產業發展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延伸和拓展零部件產業,實施集群化戰略,提升集群效應,使經濟發展走入快車道。
自主創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轉變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式。轉變發展方式在于改變我國現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發展模式,通過技術進步來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使區域經濟發展轉到依靠人力資源開發和技術進步的軌道上來,走出一條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益的新的發展路子來。
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特別是面臨著生態環境保護復雜性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為我國當前經濟結構調整指明了方向。生態化經濟的基礎只能是技術的創新,這直接影響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施。
具體而言,經濟結構升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一是產業的高集約化,有較高的規模經濟效益;二是產業的高技術化和高附加值化;三是產業的高加工度化。自主創新有利于提高我國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有利于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搶占全球產業鏈的高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基石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我國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區域重點在東部沿海地區和內陸若干科技發達的中心城市。我們提出了自主創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
分區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空間布局。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是促進經濟發展、提升科技水平的重要促進手段,為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取得突破,以及解決投資長、風險大、融資困難和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等問題,取得戰略上的制高點。當前的科技專項的分布相對集中在個別城市,需要在空間布局上進行拓展,沿海三大都市圈、內地重點大城市,都應成為布局的重點區域。與此同時,還需要全面展開科技支撐經濟發展、服務企業的各項工作,啟動實施一批自主創新產品規模化應用示范工程,加快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制定前沿性的地區科技戰略目標。地區科技戰略是關于科技發展中帶有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的總構想,決定了一定時期內的科技發展方向。地區和城市都需要有自己的科技發展總體規劃和方針政策,與前沿性的國家科技戰略相配合,這對自主創新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它的制定和實施是國家對科技創新根本性活動支持的主要依據,事關未來科技發展的走向,也關系到國家科技投入的方向。
在各區域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要有重點,要針對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一步一步地解決,首先,要發揮技術創新工程的強有力支撐作用。技術創新要能夠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有效載體和得力手段。其次,要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工程地方試點、示范作用。通過示范作用,促進技術創新工程在全國范圍內普及推廣,為增強區域創新發展活力和培育新興產業提供有效支持。最后,要通過建立各種聯盟制度推進技術創新的突破。通過深入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創新型企業等三大載體,得到當前各個載體建設中面臨問題的深入研究,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取得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新突破。
結合區域發展的實際建立特色產業基地。每一個區域都有基于當地資源稟賦的特色產業基地。[8]各地根據資源稟賦和人力資源,打造本地的產業特色。這些特色產業或者本身就具有高新技術產業的性質,或者可以用高新技術武裝和改造傳統產業,其中特別要加快發展具有市場前景、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每一個地區都應選擇本地區有優勢的領域率先取得突破。把政策的著力點聚焦到支持原創性技術和創新產品的研發,支持產業鏈條的形成,以及科技產品的推廣應用。要結合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培育一批具有本地特點的創新型企業,加快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
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的建設,是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構成。各地區都應善于利用國際和國內兩種人才資源,做到自主培養人才和引進海外人才相結合。在人力資源開發的環境營造方面,要培育創新精神、拓寬創新思路、形成創新氛圍、孕育創新體系,大力建構良好的區域人力資源發展環境。
構建多元化的分區域科技投入體系。科技投入從廣義上講,指所有用于科學技術上的資源投入,包括科技資金投入、人力投入、物資投入、政策投入、管理投入和技術投入等;狹義的科技投入指科技活動中科技經費的投入總量。根據目前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應積極構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模式,特別是要建立分區域的科技投入政策,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導作用。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支撐產業發展的交通、信息通信等基礎設施。包括區域間鐵路與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網絡的建設,建立便捷的對內對外交通體系,加強區域內和各科技園區及工業小區之間的交通聯系,滿足重大產業項目建設配套需要。加強信息環境建設,促進機構間、行業間、企業間的信息溝通與交流;特別是要強調信息公共平臺的建設力度,與國內其他省市實現區域間合作,實現科技資源信息共享化、傳播高速化、效益最大化。
[1]李志軍:《我國自主創新的現狀、問題及成因》,《中國科技投資》,2007年第5期,第47~49頁。
[2]高旭東:《自主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西部論叢》,2007年第11期,第39~42頁。
[3]葛揚:《技術內生增長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理論視野》,2010年第4期,第45~46頁。
[4]《〈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18〉發布》,搜狐網,2018年10月29日,http://www.sohu.com/a/271951934_390536。
[5]《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長江技術經濟》,2018年第4期,第38頁。
[6]《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新華網,2019年2月1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18/c_1124131474.htm。
[7]趙劍英:《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深圳特區報》,2019年1月15日。
[8]萬鋼:《以特色產業基地為載體 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日報》,2010年7月3日。
責 編/肖晗題
Abstrac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the produ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a certain stage, and it has a high requirement o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our country finds that not all regions can carry ou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fact, the regions with the most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re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region and some other developed large cities. The ways to accelerate reg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China are as follows: optimi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novatio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jor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tailored to different regions, and formulate frontier regional strategic objectives concer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e na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jects in different regions; establish special industrial bases in light of the actual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nurturing of talents for innovation; build a diversified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put system; and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ore technology,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