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輝
七十年砥礪奮進,七十年春華秋實。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湖北的變化天翻地覆,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18年GDP接近4萬億元,比1952年增長了215倍。
從一窮二白、溫飽不足到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歷屆省委省政府持續努力的結果,是全省上下共同奮斗的結果,也是湖北各類企業開拓創新的結果。
企業,是社會財富的重要創造者。70年來,湖北那些勇于創新創造的企業,與荊楚兒女一起,共同開創了波瀾壯闊的新紀元。
乘風破浪,勇進者勝。
激流奔騰的長江,不僅孕育了堅韌不拔的楚文化,更涵養了湖北人“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豪氣與擔當。
新中國成立之初,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工業的恢復和重建迫在眉睫。
位處長江黃金水道中游、承東啟西的湖北,被中央寄予厚望。“一五”期間,國家確定的156項重點工礦業基本建設項目,就有8項落子湖北。其中,尤以武鋼最受關注。
作為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首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武鋼該怎么建,人們心里沒有底,國外媒體甚至發文嘲笑,“中國人么,那是只能在高爐旁種高梁的”。
但是,武鋼的創業者們,住草棚,喝渾水,手拉肩扛,硬是在荒灘原野上建起了新的鋼城,實現了“鋼鐵要過江”的夙愿。
1958年9月13日下午3時,新中國第一爐鐵水在武鋼涌出。這爐通紅的鐵水,挺起了中國人的脊梁,輝映著中華民族的驕傲。
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一批以“武字頭”為代表的大型國企陸續建成并茁壯成長,湖北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
武鋼、武重、武鍋……這些在新中國歷史上寫下多個“第一”的“武字頭”企業,筑起了湖北乃至中國重工業的脊梁。從1959年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武漢的工業總產值僅次于滬京津,位居全國第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歷史翻開新的一頁。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神州大地。中國經濟開始由計劃向市場轉型,沿海地區率先開放,制造業迅速興起。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
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湖北經濟發展的希望所在,而國企改革是重中之重。
國企改革的重心在簡政放權,特別是要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對企業管得過細、統得過死的枷鎖。
荊楚大地從不缺乏改革的智慧和勇氣。
1984年11月,武漢開創全國先河,聘請德國退休工程師格里希擔任武漢柴油機廠廠長。這是新中國第一位“洋廠長”。
格里希上任后,對武柴大刀闊斧改革,強化質量管理。很快,武柴“脫胎換骨”,廢品率從30%降低到10%,產品不僅全國聞名,還遠銷東南亞。
格里希帶來的,不僅是武柴產品“質的飛躍”,更為荊楚大地注入了改革的催化劑。全省上下刮起了一場改革旋風,涌現了一批引領改革潮流的弄潮兒。
1986年10月,武漢人陳啟發承租已連續3年虧損的武漢汽車發動機廠,在全國率先喊出“不找市長找市場”的口號;1986年12月,武商在全國同行中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造……
破舊立新,變革圖強。解放思想、破除桎梏的湖北,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不斷加快追趕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步伐。

“武字頭”挺起了湖北乃至中國重工業的脊梁。圖為武重建設之初。
發展最核心的資源是人才,可人才從哪里來?
湖北是科教大省,人才資源豐富。但受體制束縛,高科技人才分散在各大院校和科研單位,條塊分割,產學研嚴重脫節,新技術走不出實驗室,無法轉化成生產力。

1984年,格里希擔任武柴廠長。
惟有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體制機制藩籬,才能激發市場活力。
為支持科技人才創業,早在1987年,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就創辦了全國第一家為下海科技人員服務的“孵化器”——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這里,不僅提供場地、幫辦執照,還用銀行貸款大膽投資在孵企業。
1991年,在獲批國家級新技術開發區后,東湖高新區更是不斷推出人才新政,吸引人才集聚。
1992年1月,鄧小平南巡講話第一站,在武漢留下了“發展才是硬道理”“能快就不要慢”“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等鏗鏘話語,震撼著在場每一個人的心靈,也照亮了湖北闊步前行的道路。
受南巡講話精神鼓舞,湖北的一批能人,或從外省歸來,或走出體制,紛紛投身商海,選擇自主創業。
1992年,54歲的武漢大學教授張廷璧,以技術和智力入股民企紅桃K集團。到2000年,張廷璧個人資產達1.3億元,成為全國“科學家首富”。
1996年,24歲的閻志放下案頭的詩集,捧起《公司法解讀》,創辦了卓爾廣告公司。時至今日,卓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B2B交易平臺之一。
1999年,商人劉寶林放棄在海南的多年經營,回到家鄉湖北,與人合伙創辦了武漢均大儲運公司。如今,這家早已更名為九州通的上市公司,連續多年領跑中國民營醫藥商業企業。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勝。重新煥發活力的湖北,搶抓中部崛起重大戰略機遇,苦練內功,乘勢而上,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氣十足的“湖北氣場”。
無論是“支點”還是“前列”,前提都是發展。
“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賦予湖北的新使命,也是湖北創新發展的新目標。
無論是“支點”還是“前列”,前提都是發展。
發展是第一要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但發展必須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湖北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嶄新姿態擁抱“互聯網+”等新經濟,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奮力實現新舊動能轉化。
創立于2014年的斗魚直播,現已是全國最大的視頻直播內容平臺,并于2019年7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湖北首家海外上市的本土互聯網公司。
斗魚直播成長于武漢光谷,光谷也是湖北打造新興產業的主戰場。
在光谷左嶺大道沿線8公里,分布著國家存儲器基地、華星光電、天馬微電子等4000億元戰略新興產業投資,而這些企業將構建起“芯屏端網”萬億產業集群,成為湖北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創新熱潮,激蕩噴涌。光谷“芯屏端網”產生的集聚效應,已吸引騰訊、百度、阿里、華為、聯想、滴滴等大批優秀企業入駐,其中小米、海康威視、科大訊飛、奇虎360等70余家企業更是在光谷設立“第二總部”,搶占新興產業的制高點。
“芯屏端網”產業集群,只是湖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縮影。圍繞高質量發展,湖北在光電信息、食品醫藥等優勢領域,已涌現出一批標桿企業:高德紅外、銳科激光、明德生物、嘉必優……
高質量發展激活新動能。2018年湖北GDP逼近4萬億元大關,在全國排名第7。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6653億元,比1996年增長了92倍,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從2013年的全國第12位上升到目前的第7位。
“這意味著,科技創新正加速成為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武漢大學發展研究院教授李光說。
湖北70年的奮斗歷程,充分展現了“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進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生動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