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波
8月初,趁著暑假,帶11歲的兒子去西藏,拉薩、林芝周邊的旅游景區,該去的也都去了。林芝的幾個國家森林公園,如色季拉、巴松錯,以及南伊溝風景區,景色尤其優美。轉完后我忍不住向兒子炫耀:“這些森林公園可都是你老爸我當年在西藏工作期間負責考察設計的……”
不料兒子沒好氣地回了一句:“景色當然好,但旅游體驗不行,原來都怪你!”
這些設計方案完成于近20年前,設計內容也不涉及管理細節,“鍋”我當然是不背的,但我覺得也有責任向他解釋清楚,為什么明明極品的自然景觀,卻沒能提供最佳的游客體驗。
讓兒子覺得體驗不佳的,主要是一些景區對游客停留時間作出了要求。比如在南伊溝風景區,游客進入景區大門后,通常換乘景區電瓶車,行駛十幾公里,到達最里面的核心景點。一路上也有幾個景點可以下來拍照,但相對而言,吸引力有限。核心景點是一個貫穿高山草甸、森林的木棧道,全部走完大約20多分鐘。電瓶車要求游客要“原車原位”,預留的時間半個小時左右,也就是說,游客走完棧道,至多順路買點當地特色燒烤食品,就得匆匆回撤了。
明明極品的自然景觀,卻沒能提供最佳的游客體驗。
對于“胃口好”的游客來說,這種蜻蜓點水式的游覽,無法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畢竟,這么美好的自然景觀,總有人希望能多停留一會兒,隨便走走,跟當地群眾聊聊天,甚至像我隨行的一對朋友夫婦一樣,希望能坐在棧道或草地上,看著藍天白云青山,發一個小時的呆。但在既有的時間安排下,這些想法無疑都顯得奢侈了。
另一個景區也類似。對散客,景區大巴也是先拉到深處的一個觀景臺,限時“原車原位”,拉回到主景區。游客想駐足流連,或者在那里的餐館吃個午飯,就得冒“掉隊”的風險。
南伊溝是2019年新設西藏智慧旅游景區建設試點。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技術手段,在保證不超過景區承載量的前提下,讓游客多停留一會兒?
這當然并不是特例。上網一搜就會知道,過去十幾年,全國旅游景區最常見的“負面新聞”是,在高峰期游客過多造成滯留——與“停留”很接近卻又影響迥異。九寨溝、西嶺雪山、華山……都中過招,有些還成為輿論熱點,景區管理機構不免焦頭爛額。
景區機構通常當然希望游客停留長一點時間,這意味著更多消費的可能性。日本還著力打造“滯留型景區”呢。景區也會考慮自然環境的承載量,傾向于對總人數作出限制。但兩者所帶來的收益/風險相去甚遠。放松游客停留時間限制,人性是人性了,在商業上的好處卻很難評估。至于游客的評價,放松或收緊,對應游客的彈或者贊,都是個體、輕微,甚至是無形的。但是,一旦出現游客滯留,其風險和后果,不管來自游客群體、公眾輿論還是上級部門,都可能是非常嚴重的。景區管理機構如何選擇一眼即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全避險壓倒了游客體驗。
游客購買門票,享受景區提供的服務,本身是一個商業消費場景。但是,從產品價格門票到服務品質,游客體驗遠不如其他消費領域。這也導致了我和兒子所見的,即便在游客總量不大,且完全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調節游客停留時間的情況下,游客往往還是只能抱憾而歸。